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胃癌是全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仍是胃癌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且多数病人确诊时已发展为局部进展。传统根治性手术联合术后辅助治疗模式在改善病人预后方面陷入瓶颈期。近年来,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新辅助治疗模式在局部进展胃癌中的探索和应用不断取得进展。然而,有关新辅助治疗的获益人群、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估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笔者回溯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局部进展胃癌新辅助治疗的进展与争议。

  • 标签: 胃肿瘤 局部进展期 新辅助治疗 化疗 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脾门淋巴结清扫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489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Siewert Ⅱ、Ⅲ型AEG患者的资料。男性383例,女性106例,年龄≥65岁者225例,<65岁者264例。接受脾门淋巴结清扫270例(清扫组),未接受脾门淋巴结清扫219例(未清扫组)。组间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脾门清扫与术后总体生存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结果随访截至2021年4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8.0个月(范围:74.0~85.0个月),随访率为95.5%(467/489)。清扫组患者脾门淋巴结转移率为12.6%(34/270)。与未清扫组相比,清扫组年龄<65岁比例更高、术前合并症更少,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比例更高(χ2∶5.644~6.74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脾门淋巴结清扫是此类型AEG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HR=0.68,95%CI:0.52~0.88,P=0.004),术前CA19-9、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辅助化疗和术后并发症亦是该类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P值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iewert Ⅱ型患者中,清扫组与未清扫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相当(57.3%比53.7%,χ2=3.031,P=0.805);Siewert Ⅲ型患者中,清扫组优于未清扫组(62.4%比39.2%,χ2=17.983,P=0.006)。结论在腹腔镜手术经验成熟的中心,对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Siewert Ⅲ型AEG行脾门淋巴结清扫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 标签: 食管胃接合处 腺癌 胃肿瘤 脾门淋巴结清扫 肿瘤最大径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0—2019年胃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的开展现状和已发表RCT研究的基本特征。方法在ClinicalTrials.gov网站搜索2000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注册的以“胃癌”为关键词的三期或四期RCT研究,记录其基本特征。搜索PubMed和Scopus数据库以确定计划在2016年6月前结束的RCT研究的最终发表状态。使用《医学科研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评估已发表RCT研究的报告充分性。根据存在的偏倚和(或)系统综述的引用情况,评估是否存在可避免的设计局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62项RCT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1项升至2015年的30项)。干预措施为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RCT研究占比从2000—2004年的0升至2015—2019年的37.1%(36/97)。亚洲地区注册的RCT研究为191项,非亚洲地区为71项;非亚洲地区多中心RCT研究的比例高于亚洲地区[70.4%(50/71)比50.3%(96/191),χ²=8.527,P=0.003]。分析137项RCT研究的成果发表状态,81项(59.1%)已发表;其中65项(80.2%)判定为报告充分,63项(77.8%)判定为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结论靶向和免疫治疗相关RCT研究正在成为胃癌研究热点。目前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较少,已开展RCT研究的成果发表比例较低。已发表的RCT研究中相当一部分报告不充分,存在可避免的设计缺陷。

  • 标签: 胃肿瘤 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设计 质量控制 循证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期间肌肉指数变化值预测胃癌根治术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3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62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63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141例、圣玛丽亚医院58例)行新辅助化疗联合胃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70例,女92例;中位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6~79岁。362例病人中,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04例病人设为建模组;圣玛丽亚医院收治的58例病人设为验证组。观察指标:(1)建模组病人行新辅助化疗期间身体成分、肿瘤标志物及应激状态指标变化情况。(2)随访及生存情况。(3)影响建模组病人预后因素分析。(4)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比较。(5)预后预测模型评价。采用门诊、电话、信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建模组病人行新辅助化疗期间身体成分、肿瘤标志物及应激状态指标变化情况。建模组304例病人行新辅助化疗前皮下脂肪指数、内脏脂肪指数、肌肉指数、癌胚抗原(CEA)、CA19-9、体质量指数(BMI)、预后营养指数(PNI)、修正全身炎症评分(mSIS)分别为31.2 cm2/m2(0.6~96.0 cm2/m2),25.1 cm2/m2(0.1~86.3 cm2/m2),47.1 cm2/m2(27.6~76.6 cm2/m2),43.2 μg/L(0.2~1 000.0 μg/L),108.7 U/mL(0.6~1 000.0 U/mL),21.9 kg/m2(15.6~29.7 kg/m2),46.8(28.6~69.0),(1.0±0.8)分;行胃癌根治术前上述指标分别为32.5 cm2/m2(5.1~112.0 cm2/m2),25.4 cm2/m2(0.2~89.0 cm2/m2),47.0 cm2/m2(16.8~67.0 cm2/m2),17.0 μg/L(0.2~1 000.0 μg/L),43.9 U/mL(0.6~1 000.0 U/mL),21.6 kg/m2(31.1~29.0 kg/m2),47.7(30.0~84.0),(1.0±0.8)分;行新辅助化疗期间上述指标变化值分别为1.4 cm2/m2(-31.0~35.1 cm2/m2),0.2 cm2/m2(-23.5~32.6 cm2/m2),-0.1 cm2/m2(-18.2~15.9 cm2/m2),-26.2 μg/L(-933.5~89.9 μg/L),-64.9 U/mL(-992.1~178.6 U/mL),-0.3 kg/m2(-9.7~7.1 kg/m2),0.9(-27.1~38.2),(0.0±0.8)分。(2)随访及生存情况。建模组304例病人中,284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3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随访期间,130例病人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9例病人因非肿瘤原因死亡,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54.6%。验证组58例病人中,52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9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9个月;随访期间,21例病人死亡,病人5年总体生存率为63.8%。(3)影响建模组病人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影响建模组304例胃癌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风险比=1.685,2.619,95%可信区间(CI)为1.139~2.493,1.941~3.533,P<0.05]和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468,2.577,95%CI为1.000~2.154,1.919~3.4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建模组304例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1.508,2.287,95%CI为1.013~2.245,1.691~3.093,P<0.05);术后病理学分期是建模组304例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5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2.317,95%CI为1.719~3.123,P<0.05)。(4)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比较。304例建模组胃癌病人皮下脂肪指数变化值、内脏脂肪指数变化值、CEA变化值、CA19-9变化值、BMI变化值、PNI变化值、mSIS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49(95%CI为0.504~0.593)、0.501(95%CI为0.456~0.546)、0.566(95%CI为0.521~0.610)、0.519(95%CI为0.474~0.563)、0.588(95%CI为0.545~0.632)、0.553(95%CI为0.509~0.597)、0.539(95%CI为0.495~0.584),与肌肉指数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AUC[0.661(95%CI为0.623~0.7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60,5.326,3.353,4.786,2.455,3.448,3.987,P<0.05)。肌肉指数变化值预后预测模型最佳截点值为0.7 cm2/m2,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肌肉指数变化值<0.7 cm2/m2胃癌病人与肌肉指数变化值≥0.7 cm2/m2胃癌病人总体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27.510,21.830,P<0.05)。选取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为预后指标,在建模组病人中构建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其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62(95%CI为0.708~0.815)和0.788(95%CI为0.661~0.885),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706(95%CI为0.648~0.765)和0.727(95%CI为0.594~0.835),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与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AU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22,1.830,P<0.05)。(5)预后预测模型评价。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列线图风险评分0~6分为低风险,评分>6分且≤10分为中低风险,评分>10分且≤13分为中高风险,评分>13分为高危风险。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及验证组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病人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75.276,14.989,P<0.05)。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预后预测模型预测性能优于术后病理学分期预后预测模型。结论新辅助化疗期间病人肌肉指数变化值可作为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预后预测指标,肌肉指数变化值+术后病理学类型+术后病理学分期列线图风险评分可评估病人行胃癌根治术后生存预后。

  • 标签: 胃肿瘤 新辅助化疗 身体成分 预后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可预测Ⅱ~Ⅲ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神经网络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经病理确诊为Ⅱ~Ⅲ期(第8版AJCC分期)胃腺癌;(2)术前胸片、腹部超声及上腹部CT等检查无肝、肺、腹腔等远处转移;(3)行R0切除。病例排除标准:(1)术前接受过新辅助化疗或放疗;(2)一般临床资料不完整;(3)残胃癌。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1 231例Ⅱ~Ⅲ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全组共1 035例患者经术后证实淋巴结转移,196例患者未出现淋巴结转移。416例(33.8%)术后病理分期为Ⅱ期,815例(66.2%)为Ⅲ期。全组患者被随机分为建模组861例(69.9%)和验证组370例(30.1%)。先运用Logistic单因素分析方法,对建模组的病例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筛查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变量,确定人工神经网络输入节点的变量项目,再使用多层感知器(MLP)训练N+-ANN。N+-ANN由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变量构成输入层。人工智能依据输入数据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并与真实值进行比较。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建模组与验证组临床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建模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术前系统性免疫性炎性指数(SII)、肿瘤大小、临床N(cN)分期与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有关。将以上因素连同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术前糖类抗原19-9、术前癌胚抗原、肿瘤位置、临床T(cT)分期作为输入层变量构建N+-ANN。建模组N+-ANN对术后淋巴转移预测准确率为88.4%(761/861),灵敏度为98.9%(717/725),特异度为32.4%(44/136),阳性预测值为88.6%(717/809),阴性预测值为84.6%(44/52),AUC值为0.748(95%CI:0.717~0.776);而验证组,N+-ANN的预测准确率为88.4%(327/370),模型灵敏度为99.7%(309/310),特异度为30.0%(18/60),阳性预测值为88.0%(309/351),阴性预测值为94.7%(18/19),AUC值为0.717(95%CI:0.668~0.763)。根据N+-ANN所输出的个体化淋巴结转移概率,取截点0~50%、>50%~75%、>75%~90%、>90%~100%,将患者分为N0组、N1组、N2组、N3组。建模组和验证组的N+-ANN对pN分期总体预测准确率分别为53.7%和54.1%,而cN分期对pN分期的总体预测准确率仅为30.1%和33.2%。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ANN能准确预测Ⅱ~Ⅲ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基于N+-ANN的个体化淋巴结转移概率相较于cN分期,对pN分期预测的准确性更高。

  • 标签: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人工神经网络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脾门淋巴结转移是胃上部癌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腹腔镜下保脾的脾门淋巴结清扫(LSPSHL)能有效使脾门淋巴结转移高危人群生存获益。然而,LSPSHL手术难度大,仍是胃上部癌根治术中富有挑战的手术难点,加之脾门区解剖位置深在、血管错综复杂,若操作不当也容易导致脾血管损伤、脾脏损伤和胰腺损伤等相关并发症。因此,在预防和处理LSPSHL相关并发症方面,首先应以预防为主,明确手术适应证,个体化选择LSPSHL获益人群,从而避免过度清扫所带来的风险;其次,在LSPSHL围手术期中,应提高对相关危险因素的认知,在良好的术野暴露和正确的解剖层面中规范而精准操作,尽可能避免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所带来的风险,并掌握处理相关并发症的手术技巧和有效措施,从而提高LSPSHL的手术安全性。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脾门淋巴结清扫,保脾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