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2糖尿(T2DM)是一种终身性疾病。近年的临床实践显示,一些T2DM患者在采取某些干预措施后可停用降糖药而血糖仍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目前多数学者用“缓解”来描述T2DM患者这种代谢持续改善至接近正常的状态。该文对T2DM缓解的概念和判断标准、实现T2DM缓解的策略、T2DM缓解的影响和预测因素进行介绍,并阐述诱导T2DM缓解的可能机制。T2DM缓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仅使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免于药物治疗,而且可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针对缓解机制的研究还有望衍生出新的干预靶点,但该领域仍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上对已经缓解的T2DM患者仍不能放松管理,需要定期复查,如患者血糖超过控制标准应按照指南及时启动相应的治疗。

  • 标签: 糖尿病,2型 缓解 逆转
  • 作者: 张丽娜 潘琦 黄薇 齐林 姚合斌 赵冬 吕肖锋 李洪梅 邢小燕 李全民 马力 邓微 李玉凤 王爱红 郭立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100730,北京市海淀医院内分泌科 100080,北京燕化医院内分泌科 102500,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 10004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内分泌科 101149,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 100700,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28,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29,火箭军总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88,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分泌科,北京 102618,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 100035,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内分泌科 101200,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北京 100101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地区2糖尿(T2DM)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的患病率,探讨CAN的临床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横断面研究。对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北京市城区和郊区13家医院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根据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CAN组及非CAN组。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秩和检验和χ²检验比较两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T2DM罹患CAN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T2DM患者共1 975例,CAN组患者1 236例(62.6%),非CAN组患者739例(37.4%)。与非CAN组相比,CAN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糖化血红蛋白较高,使用二甲双胍剂量较大,二甲双胍使用时间较长,接受高等教育的患者较少,合并冠心病、外周血管病变及高血压的患者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CAN组T2DM患者比较,CAN组患者出现头晕和站立不稳、乏力、餐后饱腹感、尿频、夜尿、尿急和上半身出汗的自主神经病变症状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CAN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为1.040,95%可信区间1.008~1.072,P=0.012)。结论北京地区T2DM患者CAN的患病率较高,常合并多种自主神经病变症状,增龄是CAN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患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成年肥胖2糖尿患者身体成分和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2020年4月30日至11月30日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成年肥胖2糖尿患者,信封法1:1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利拉鲁肽组,在原降糖方案不变的基础上,40例患者仅给予饮食指导(对照组,失访16例),40例患者使用利拉鲁肽(利拉鲁肽组,失访1例),观察12周,基线和研究终点时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肝肾功能,并用电阻抗的方法进行体成分检查,用握力计检测握力评估肌肉功能。结果利拉鲁肽组(39例)的糖化血红蛋白变化[(-1.54±2.10)%比(-0.53±0.84)%]、体重变化[(-3.46±4.2)kg比(-0.34±3.66)kg]、体脂肪量减少[(-1.97±2.98)kg比(-0.01±2.16)kg]和内脏脂肪面积变化[(-0.01±2.16)cm2比(0.34±6.39)cm2]明显好于对照组(24例),P值均<0.05,同时利拉鲁肽组患者治疗前后肌肉量和握力无显著改变。结论利拉鲁肽除降糖外,还有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并保持肌肉质量和肌肉功能的额外获益。因此利拉鲁肽适用于肥胖2糖尿的患者,尤其适合有肌肉量减少风险患者的体重管理。

  • 标签: 糖尿病,2型 肥胖症 身体成分 肌力 利拉鲁肽
  • 简介:摘要我国老年糖尿患者占全球老年糖尿患者人数的1/4,居世界首位,但我国一直以来却缺乏针对老年糖尿的指南以规范老年糖尿的诊治。2021年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了我国第一部有关老年糖尿的指南——《中国老年糖尿诊疗指南(2021年版)》。本文拟对该指南的部分重要推荐意见进行解读,希望它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最终改善我国老年糖尿患者临床预后。

  • 标签: 糖尿病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贝那鲁肽和磺脲类药物治疗2糖尿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对持续皮下注射贝那鲁肽进行探索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北京医院就诊的单用二甲双胍或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二联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糖尿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除外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磺脲类或非磺脲类促泌剂),30例加用贝那鲁肽(包括餐前皮下注射20例和持续皮下给药10例),30例加用磺脲类药物(格列喹酮或格列美脲或格列齐特缓释片),分析治疗前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体重较基线的变化,并做两组间HbA1c达标率(HbA1c<7%)、FPG和体重变化的比较,以及低血糖、胃肠道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HbA1c、FPG较基线均有显著下降(均P<0.001),贝那鲁肽组体重较基线显著下降(P<0.001),磺脲组体重无显著性变化(P=0.520)。贝那鲁肽组与磺脲组HbA1c达标率无显著差异(χ2=0.703,P=0.796)。贝那鲁肽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磺脲组(χ2=4.453,P=0.035),胃肠道不良反应显著高于磺脲组(χ2=15.709,P<0.001)。持续皮下注射贝那鲁肽较常规皮下注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对于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糖尿患者,联合贝那鲁肽及磺脲类药物均有明显降糖疗效,贝那鲁肽较磺脲类药物低血糖发生率低,有明显的减重效果,但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更高。持续皮下注射贝那鲁肽具有可行性,并可减少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 标签: 2型糖尿病 贝那鲁肽 磺脲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艾塞那肽和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不同基线特征2糖尿(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探讨艾塞那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10日至2017年6月20日于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资料齐全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59例。研究设计为随机、前瞻、平行阳性药物对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和入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艾塞那肽治疗组和门冬胰岛素30胰岛素治疗组。根据基线患者cIMT<1 mm以及≥1 mm分为基线无动脉粥样硬化组以及基线有动脉粥样硬化组;根据体质指数(BMI)<24 kg/m2以及≥24 kg/m2分为体重正常组和超重及肥胖组;根据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与HbA1c≥8.5%亚组分为一般高血糖组和显著高血糖组;根据52周时HbA1c下降<1.5%与HbA1c下降≥1.5%分为降糖效果一般组和降糖效果良好组。测量cIMT,采用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比较各组结果,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结果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为64.41%(38/59)。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基线存在AS的患者cIMT较基线无AS下降明显(P=0.02)。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超重及肥胖受试者cIMT下降,正常体重受试者cIMT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降糖效果一般组与降糖效果良好组cIMT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艾塞那肽治疗后,52周内cIMT变化值与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及BMI变化值均无相关性(P值分别为0.576、0.188和0.352)。结论基线存在AS患者应用艾塞那肽后,cIMT改善更显著,获益更大。艾塞那肽治疗后cIMT水平不受基线体重及降糖疗效影响,与BMI及血糖变化值无相关性。

  • 标签: 胰岛素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糖 体重 艾塞那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缺陷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SDH各亚单位蛋白的表达缺陷与相应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171例GIST肿瘤组织中SDH各亚单位蛋白的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DNA直接测序检测筛选出的SDH缺陷病例相应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并随访。结果171例GIST中,SDHB蛋白表达缺陷(阴性)共9例,占5.3%(9/171);SDHA蛋白表达缺陷(阴性)2例,占1.2%(2/171);未发现SDHC及SDHD蛋白表达缺陷(阴性)病例。9例SDHB蛋白表达缺陷(阴性)病例中,7例PCR扩增并测序成功,其中4例均发生SDHB外显子1c.18C>A(p.Ala6=)同义突变;1例为外显子1c.18C>A(p.Ala6=)同义突变及外显子4c.334G>T(p.Ala112Pro)错义突变双打击;1例为外显子1c.18C>A(p.Ala6=)同义突变及外显子6c.553delG(p.Glu185Serfs*35)缺失突变双打击;1例外显子7c.677-678insTC(p.Thr227 Profs*22)插入突变;其余基因外显子均为野生序列。共5例获访,1例于术后8个月死亡(死因不明);4例无肿瘤转移和复发。患者本人及其家族中均未发现副神经节瘤及肺软骨瘤等病史。结论SDH缺陷GIST其蛋白表达缺陷与基因突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需对SDH蛋白表达缺陷(阴性)病例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进一步指导治疗。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