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头颈细胞(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一类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患者生存时间普遍较短,生活质量较差,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为止,HNSCC的病因尚未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人体免疫调节机制及炎症反应与HNSCC的关系。其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为一个重要的细胞因子,在恶性肿瘤尤其是HNSCC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IL-1β在HNSCC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做一综述,为探讨肿瘤病因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头颈部肿瘤 肿瘤微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隐匿性胆管细胞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湖南省人民医院2014—2019年诊断的28例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隐匿性胆管细胞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男性9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9岁。临床、影像、大体检查均未见占位性病变。镜下观察,所有病例均可见高级别胆管上皮内肿瘤,其中13例可见浸润,浸润灶直径从0.2~1.2 cm不等。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癌胚抗原(CEA)及p53在高级别胆管上皮内肿瘤及浸润中均为阳性,Ki-67呈核阳性表达,在浸润区域阳性率5%~10%。25例随访1~51个月,6例死亡,余19例无复发和转移。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隐匿性胆管细胞是临床、影像及病理都易漏诊的病例,需要提高对其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的认识,但其预后及治疗尚需更多病例进一步研究。

  • 标签:
  • 简介:摘要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式来改善患者预后,所以对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的临床试验也在开展中,针对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的机制研究也在逐年增加。本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汇总黏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进展。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黑色素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不同比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增殖能力及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功能变化的影响及规律。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10只SD大鼠两侧甲状旁腺及腹股沟脂肪,经过消化分离分别获取甲状旁腺细胞和ADMSCs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检测方法对P3代ADMSCs表型进行检测。按照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2∶1、1∶1、1∶2和1∶5进行共培养,观察不同共培养比例下两种细胞的生长状态,并取细胞上清进行PTH含量的测定。测定结果与对应数量单独培养的甲状旁腺细胞上清中PTH进行对比,利用细胞形态学和PTH检测结果综合判断ADMSCs对甲状旁腺细胞PTH分泌功能的影响。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可较稳定地完成体外单独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原代培养,且两种细胞不同比例的体外共培养显示出对PTH分泌的不同影响,其中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比例为1∶5时体现出较强的促PTH分泌作用,高于单独甲状旁腺细胞培养,其PTH含量在第2、4、6、8天分别为[(1.3±0.0)比(0.8±0.1)、(1.3±0.0)比(0.9±0.0)、(1.7±0.5)比(0.9±0.0)、(1.7±0.0)比(1.2±0.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46、64.30、3.32、7.16,P值均<0.05);其次为比例为1∶2时,PTH水平呈上升趋势。结论甲状旁腺细胞与ADMSCs体外共培养具有可行性,且1∶5细胞比例下PTH分泌效果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激素 共同培养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free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FPTF)和游离前臂桡侧皮瓣(radial forearm free flap,RFFF)在修复头颈部缺损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7例使用FPTF(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14~69岁)和24例应用RFFF(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龄22~69岁)进行头颈部缺损修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皮瓣大小、血管蒂长度、受区血管匹配程度、制备时间、总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受区并发症和供区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主观量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肿瘤T分期和原发部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8和0.05)。在皮瓣特征方面,FPTF的皮瓣面积与RFF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7±29.84)cm2比(41.13±11.08)cm2,t=-1.472,P=0.14],FPTF的血管蒂比RFFF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5±2.48)cm比(8.50±1.69)cm,t=-4.071,P<0.01]。FPTF组有4例患者的供区可直接缝合,而RFFF组24例患者均行供区皮肤移植。2组皮瓣的受区动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更倾向于面动脉(RFFF为21/24,FPTF为27/27);受区静脉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FFF组更倾向于颈外静脉(RFFF为14/24,FPTF为4/32),FPTF组更倾向于面后静脉(RFFF为9/24,FPTF为27/32)。在并发症方面,RFFF组出现10例受区并发症,3例供区并发症;FPTF组出现3例均为供区并发症。在术后12个月患者对供区的主观评价上,FPTF优于RFFF(χ²=22.241,P<0.01)。结论FPTF是头颈部重建中RFFF的重要补充和另一种选择,在美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有其优势。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修复外科手术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前臂桡侧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在Raystation计划系统上实现基于危及器官剂量预测和射野角度优化的食管调强放疗(IMRT)计划自动设计。方法选取50例食管IMRT计划数据作为训练集,训练危及器官剂量预测模型。另外选取20例病例应用RuiPlan自动计划脚本和人工方法分别进行计划设计,其中在自动计划中使用射野角度优化和危及器官剂量预测模型。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计划的剂量差异和工作效率。结果人工计划和自动计划计划靶体积的适形指数、均匀性指数,全肺V5Gy与脊髓Dmax均相近(均P>0.05)。自动计划的左肺和右肺V20Gy、Dmean较人工计划下降1.1%、0.37 Gy和1.2%、0.38 Gy (均P<0.05),心脏V30Gy、V40Gy、Dmean较人工计划下降5.1%、3.0%、1.41 Gy (均P<0.05)。自动计划的人工操作时间、计算机处理时间、机器跳数较人工计划分别减少了65.8%、14.1%、17.2%(均P<0.05)。结论RuiPlan自动计划脚本能够通过危及器官剂量预测和射野角度优化的方法提高食管计划设计效率,为食管放疗计划设计提供了另一种可选途径。

  • 标签: 剂量预测 射野角度优化 自动计划 食管肿瘤/调强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去分化脂肪肉瘤(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DDLS)伴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分化较罕见。本文报道1例80岁男性,考虑胰腺原发性去分化脂肪肉瘤,瘤体以梭形细胞横纹肌肉瘤分化为主,脂肪肉瘤分化不足5%。组织学形态显示肿瘤主要由两种不同分化成分和形态结构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MDM2阳性(脂肪肉瘤区)、p16阳性(肿瘤细胞)、CDK4阳性(肿瘤细胞)、S-100蛋白阳性(脂肪肉瘤区)、Myogenin阳性(横纹肌肉瘤区)、MyoD1阳性(横纹肌肉瘤区)、结蛋白阳性(横纹肌肉瘤区)、CD99阳性(横纹肌肉瘤区)、Ki-67阳性指数约为25%(脂肪肉瘤区)和50%(横纹肌肉瘤区),CD117、DOG1、CD34、h-caldesmon、平滑肌肌动蛋白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显示MDM2基因扩增。诊断此类去分化脂肪肉瘤需结合临床资料、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9月至2021年9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结果确诊为肝PEComa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腔镜组27例,男5例,女22例,年龄(40.0±10.4)岁;开腹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44.5±12.6)岁;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39±156)min和(348±103.0)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2±2.4)d和(13.7±4.9)d,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肿瘤良恶性、肿瘤部位、肿瘤直径、Ki67指数、术后并发症(如胆漏、切口感染、胸腔积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2~103个月,其中失访1例,腔镜组死亡2例,开腹组死亡1例。腔镜组5年总体生存率(OS)与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0.8%与83.0%,开腹组则均为92.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肝PEComa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5年OS及DFS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 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咽侵袭甲状腺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探讨其对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初治的124例下咽细胞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122例,女性2例,年龄36~78岁。采集资料包括:肿瘤部位、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甲状腺受侵情况、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及手术术式等。根据甲状腺是否受侵及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分组。随访入组患者的生存状态及肿瘤复发转移等情况,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124例中经病理证实12例患者有甲状腺受侵,5例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有转移。不同肿瘤原发部位甲状腺受侵的比例为:梨窝8.16%(8/98),咽后壁1/18,环后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5.076,P=0.008);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为:梨窝1.02%(1/98),咽后壁3/18,环后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205,P=0.008)。是否有甲状腺受侵或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烟酒暴露史、肿瘤病理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80.65%,3年无复发生存(relapse-free survival,RFS)率为85.48%。3年总死亡人数为24例,其中甲状腺受侵组4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1例。3年总复发人数18例,均为局部复发,其中甲状腺受侵组4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1例。与是否有甲状腺受侵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间生存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T分期、N分期、病理分期及分化程度组间的3年OS率及RFS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是否有甲状腺受侵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组间钙离子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下咽侵及甲状腺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率不高,发生危险度与肿瘤原发部位相关,对其综合评估、正确决策、精确实施治疗,才能在根治肿瘤、预防复发的同时,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下咽肿瘤 生存分析 甲状腺 淋巴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在肝内胆管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1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48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79例、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32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8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10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5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例)肝内胆管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1例,女167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2~80岁。448例患者中,143例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清扫组,305例术中未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和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生存分析。采用门诊、电话及邮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0月31日或患者死亡。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448例肝内胆管患者中,286例(清扫组和对照组各143例)配对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清扫组患者性别(男、女),合并肝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1 cm),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和中分化、低分化),肝切除方式(解剖性肝切除、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4例、101例,121例,165例、140例,207例、98例,251例、54例,124例、18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79,11.885,7.098,14.763,5.184,8.362,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9例、64例,29例,88例、55例,71例、72例,112例、31例,74例、6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0.329,2.158,0.014,0.936,1.400,P>0.05)。(2)术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5 min(160~371 min)、300 mL(200~500 mL)、37例、46例、12 d(9~17 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9 min(46~250 min)、200 mL(100~400 mL)、24例、25例、9 d(7~11 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00, χ2=3.520,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20, χ2=8.260,Z=4.270,P<0.05)。(3)随访情况:清扫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6个月。清扫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9%、32.8%、25.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8.0~26.0个月)。对照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对照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7%、38.0%、31.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1.0~32.0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6,P>0.05)。(4)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χ2=10.662,9.477,16.944,6.520,11.63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肝内胆管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600,1.571,1.601,1.750,1.723,95%可信区间为0.430~0.837,1.106~2.232,1.115~2.299,1.083~2.829,1.207~2.460,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肝内胆管根治术中行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内胆管癌 根治术 淋巴结清扫 预后 多中心 回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