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檗碱对小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致肝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20只雄性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n = 5):对照(S)组、脂肪肝(H)组、小檗碱(B)组、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抑制剂全反式维甲酸组(ATRA,A组)。12周末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浓度,计算肝指数(肝质量/体质量比值);进行肝组织HE、Masson和油红O染色,采用SAF评分评价肝损伤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程序性坏死相关蛋白,即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磷酸化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p-MLKL)及Nrf2表达水平。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S组相比,H组血清ALT、AST、LDH、TG、TC、TNF-α、IL-1β水平及肝指数显著升高;肝组织充满空泡样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可见大量红色脂滴,Masson染色可见胶原纤维增生明显,SAF评分(6.60±0.55与0.80±0.45)显著增高。RIPK3及p-MLKL表达上调,Nrf2水平相对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H组相比,小檗碱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脏生化指标与血脂指标水平、促炎介质表达、肝指数及SAF评分,RIPK3和p-MLKL也表达下调,而Nrf2水平进一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B组相比,给予Nrf2抑制剂处理可拮抗小檗碱对脂肪肝的保护效应,血清ALT、AST、LDH、TG、TC、TNF-α、IL-1β水平及肝指数显著升高,SAF评分升高,RIPK3和p-MLKL表达相对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小檗碱可明显改善小鼠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损伤,其机制与激活Nrf2、抑制肝细胞程序性坏死有关。

  • 标签: 小檗碱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程序性坏死 核因子-E2相关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檗碱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程序性坏死的影响及其与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转录活化因子6(STAT6)通路的关系。方法将25只8周龄雄性C57BL/6N小鼠分为对照组、脂肪肝组、小檗碱治疗组(200 mg·kg-1·d-1)、AMPK抑制剂Compound C治疗组(0.2 mg·kg-1·d-1)、STAT6抑制剂AS1517499治疗组(10 mg·kg-1·d-1)。第12周末给小鼠称重并采集血清检测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三酰甘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留取肝脏组织称重并检测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浓度,并予HE、Masson和油红O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程序性坏死蛋白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3(RIPK3)、磷酸化(p-)混合系列蛋白酶样结构域(MLKL)及通路蛋白AMPK、p-AMPK、p-STAT6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脂肪肝组肝质量、肝指数、AST、ALT、三酰甘油、TNF-α、IL-1β、氧化应激程度明显加重(P<0.05),肝组织充满空泡样改变及炎性细胞浸润,可见广泛分布的红色脂滴和明显蓝色纤维,RIPK3及p-MLKL表达上调(P<0.05),p-AMPK和p-STAT6水平降低(P<0.05);与脂肪肝组相比,小檗碱干预可明显降低小鼠肝质量与肝指数,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促炎因子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肝组织脂肪变性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RIPK3及p-MLKL表达下调(P<0.05),p-AMPK和p-STAT6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小檗碱治疗组相比,给予AMPK和STAT6抑制剂处理均可抵消小檗碱对脂肪肝的保护效应,RIPK3及p-MLKL表达增加(P<0.05)。5组间AMPK总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檗碱可激活AMPK/STAT6通路,抑制肝细胞程序性坏死,发挥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小檗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程序性坏死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转录活化因子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