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密度对单钠尿酸盐(MSU)晶体诱导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的影响,初步探讨三磷酸腺苷的参与机制。方法制备MSU晶体,分离健康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别采用MSU晶体刺激不同密度中性粒细胞(5×106/ml为低细胞密度,20×106/ml为中细胞密度,100×106/ml为高细胞密度)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及活性氧产生,偏振光显微镜观察MSU晶体分布,免疫荧光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流式微球检测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8、干扰素诱导蛋白(IP)-10、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1、干扰素γ诱导单核细胞因子(MIG)、MIP-1α、MIP-1β水平。结果(1)低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后侧向散射角(SSC)值为170±19;中细胞密度为128±13;高细胞密度为93±9,较低细胞密度显著降低(P<0.05)。(2)与低细胞密度比,高细胞密度下经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1.8±0.2比6.2±0.7,P<0.05);而使用氧化三磷酸腺苷和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单纯MSU晶体干预明显增加(低细胞密度为7.5±0.3,中细胞密度为4.6±0.2,高细胞密度为3.4±0.5,P<0.05)。(3)经MSU晶体刺激后,加入活性氧荧光探针的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增多,且随着中性粒细胞密度增加,活性氧产生明显增加(荧光强度0.85±0.32比2.49±0.78比4.54±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入氧化三磷酸腺苷干预后中性粒细胞活性氧产生显著降低。(4)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较多,进而促进MSU晶体聚集,氧化三磷酸腺苷可减少MSU晶体干预后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5)高细胞密度下,中性粒细胞经MSU晶体刺激后上清中IL-1β、TNFα、IL-8、MIP-1、MIG、MIP-1α、MIP-1β水平均显著低于中细胞密度(P<0.05)。结论MSU晶体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对其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呈细胞密度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可能在上述过程中发挥作用。

  • 标签: 尿酸钠晶体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 细胞密度
  • 简介:摘要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胸腺后T细胞或成熟自然杀伤(NK)细胞的异质性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PTCL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难治、预后较差的情况。近年来,二线化疗方案、造血干细胞移植、部分新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极光激酶A抑制剂、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等)的应用在复发难治PTCL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移植方案的选择及以新药为骨架的方案之间的联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复发 难治 肿瘤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外周血细胞检测结果在以硼替佐米为一线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预后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省舟山医院收治的155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数据,患者均一线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的治疗。分析外周血细胞检测结果,包括ANC、单核细胞计数(AMC)、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PLT以及其他临床特征对MM患者的预后评估作用。结果AMC(>0.6×109/L)、MCV(>99.1fl)以及PLT(<150×109/L)明显影响MM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以上3个因子分别赋值1分,形成血细胞积分。结果显示,64例(41.3%)积分0,57例(36.8%)积分1,32例(20.6%)积分2,2例(1.3%)积分3,4组患者中位PFS时间分别为42.8、26.5、15.8、6.4个月(P<0.001),中位OS时间分别为未达到和48.2、31.1、31.4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提示,血细胞积分(2~3对0~1)和骨髓浆细胞比例(>30%对≤30%)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HR分别为1.95和1.76),而患者年龄(>65岁对≤65岁)、R-ISS分期(Ⅲ期对Ⅰ~Ⅱ期)和血细胞积分(2~3对0~1)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分别为2.08、2.13和2.12)。结论血细胞积分简单易得,可用于新药时代初治MM患者的预后评估,但仍需扩大病例并进行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单核细胞 红细胞平均体积 血小板 硼替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