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及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的预测效应。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 —12月选取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457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住院期间(入院1周内)及随后1个月时分别使用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问卷中文平民版(PCL-C)、贝克焦虑量表(BAI)以及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对其进行调查。结果457例AMI患者住院期间A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1.29%(143/457)、42.23%(193/457)和29.98%(137/457);1个月时AMI患者PTSD、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0.20%(138/457)、10.50%(48/457)和26.48%(121/457)。交叉滞后模型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在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β=0.11,P<0.05)、焦虑(β=0.16,P<0.01)、抑郁(β=0.25,P<0.01)对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的焦虑、抑郁分别对1个月时的焦虑(β=0.34,P<0.01)和PTSD(β=0.16,P<0.01) 、抑郁(β=0.59,P<0.01)和创伤后应激障碍(β=0.25,P<0.01)预测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急性应激障碍的高警觉、再体验与分离症状群对创伤后应激障碍预测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住院期间的急性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对随后1个月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应加强对AMI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干预,及时疏解其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有效降低其后期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

  • 标签: 应激障碍,创伤后 焦虑 抑郁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交叉滞后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交互作用的应激中介模型,明确D型人格对冠心病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8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D型人格问卷、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应激评价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同时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处的斑块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斑块易损性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结果本研究冠心病患者中,D型人格者138例,易损斑块组200例。易损斑块组的D型人格得分、焦虑、抑郁、消极应对和认知评价得分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易损斑块组的积极应对得分低于非易损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D型人格可通过认知评价(β=0.588,P<0.01)及消极应对(β=0.189,P<0.05)对斑块易损性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中,认知评价(β=-0.061、0.121;P<0.01)及消极应对(β=-0.124、0.031;P<0.01)对斑块易损性有间接效应;消极应对(β=0.215,P<0.01)、心理反应(β=0.241、-0.150;P<0.01)和生理反应(β=-0.321,P<0.01)对斑块易损性有直接效应。结论D型人格冠心病患者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等可通过多种路径影响斑块易损性。因此,临床上加强对D型人格的筛查可早期识别斑块易损性发生的高危人群,同时应对此类人群进行个性化、系统化心理行为干预,从而将冠心病的防治关口前移。

  • 标签: 冠心病 D型人格 斑块易损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 结构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