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分析距软骨下囊肿的形态学及分布特点。方法在天津医院影像报告数据库中检索2015—2020年经踝关节或足部CT扫描后诊断为距软骨下囊肿患者176例,其中男77例,女99例;年龄14~84岁[(56.1±14.0)岁]。通过Mimics 20.0软件三维重建距及囊肿区域后,构建田字解剖网格系统并将穹隆关节面分为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及后外侧四个区域。记录网格定位下距软骨下囊肿的受累区域及其性别、年龄及发病侧别;测量距软骨下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结果距软骨下囊肿发生于前内侧131例(74.4%),前外侧5例(2.8%),后内侧34例(19.3%),后外侧6例(3.4%)。距软骨下囊肿发生于老年(≥60岁)共78例(44.3%),发生于中年(45~59岁)共62例(35.2%),发生于青年及未成年分别为32例(18.2%)、4例(2.3%)。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区域年龄构成分别为59(49,64)岁、44(39,45)岁、61(54,68)岁、40(22,58)岁(P均<0.01);性别、发病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前内侧、前外侧、后内侧、后外侧的软骨下囊肿前后径分别为(9.7±4.4)mm、(3.5±1.1)mm、(10.3±4.4)mm、(2.1±0.8)mm;横径分别为(5.4±1.7)mm、(3.9±1.8)mm、(5.9±2.2)mm、(3.4±1.1)mm;深度分别为(7.1±2.4)mm、(3.2±2.2)mm、(8.2±3.0)mm、(3.9±1.9)mm;表面积分别为156.1(82.6,198.2)mm2、23.0(21.4,28.9)mm2、180.0(75.1,230.4)mm2、28.0(20.3,36.7)mm2;体积分别为77.1(37.1,129.1)mm3、23.9(14.2,37.8)mm3、104.6(37.7,157.4)mm3、13.0(10.4,16.0)mm3。前内侧区和后内侧区分别与前外侧区及后外侧区在囊肿的前后径、横径、深度、表面积及体积比较,除前内侧横径与前外侧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另外,前内侧区软骨下囊肿深度明显大于后内侧区软骨下囊肿(P<0.05)。结论距软骨下囊肿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距穹隆前内侧病变最为常见,囊肿体积大且累及较深,其次为穹隆后内侧,穹隆前外侧及后外侧病变较为少见且囊肿体积较小。距囊肿的田字网格定位系统有助于对囊肿的定位及特征描述,可辅助临床医师对囊肿进行精确诊断及治疗。

  • 标签: 骨囊肿 距骨 软骨 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距体内松质的具体走行及结构,以了解力在内传递的机制,为距骨折的复位及假体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在2020年1月于天津医院骨科获取20对共40例完整的成人距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分别计算距骨头、颈、体的体积分数、表面积分数、小梁厚度、小梁数目、小梁间距及小梁模式因子,分别对相同侧别不同部位以及相同部位不同侧别的各项参数的差异进行比较;使用硬组织切片机分别在冠状面、矢状面及水平面将距切成2 mm厚的薄片,随后使用高分辨X线依次对切片进行扫描,对内结构进行观察描述。结果距内外侧及左右侧小梁体积分数、表面积分数、小梁厚度、小梁数目、小梁间距及小梁模式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距骨头、颈及体部小梁数目分别为(1.608±0.150)、(1.639±0.142)、(1.749±0.159)个;距骨头、颈及体部小梁间距(μm)分别为0.378±0.054、0.370±0.053、0.331±0.062;距骨头、颈及体部小梁模式因子(mm-1)分别为-0.407±0.699、-0.478±0.848、-1.029±0.851;距骨头、颈分别与距体小梁在小梁数目、小梁间距及小梁模式因子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观察发现距体小梁结构由前后走行的相互平行垂直排列的板状小梁组成,距颈小梁为外上到内下扭转的网状板结构,呈后向前走行,距骨头部小梁由类似平行排列的半弧形外上内下走行的小梁构成。结论距小梁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功能性,故骨折后应达到解剖复位标准;同时,关节内距假体的设计需对假体在行走、站立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及方向做充分考虑。

  • 标签: 距骨 骨折 骨小梁 Micro-CT 松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