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字母词是全球化时代的符号记录,在汉语中,字母词从口头、从书面频频进入当代人的生活空间,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以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140多个,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国家科研机构主编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对字母词的谨慎接纳.

  • 标签: 《实用字母词词典》 汉语 词汇 文化内涵
  • 简介:《红高粱》是战争修辞话语的另类:其非宏大、非高调叙事,引导了关于战争的另类想象。对强悍生命的修辞书写,召唤着民族的刚健之魂,并接续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尚“力”传统。莫言的时间修辞改写了战争叙事流程。作家在战争现实之外,重建了一个关于战争的审美现场,也重建了战争修辞话语的审美价值尺度。

  • 标签: 战争修辞 另类书写 审美现场
  • 简介:主持人语:修辞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对这些文献资源进行再审视,产生研究之研究的再叙述,本期推出的一组文章均具有上述特征:《中国古代修辞思想的两种传统》以《论语》《鬼谷子》为考察对象,审视独尊儒术的思想背景和'修辞立其诚'的原则对中国修辞学的影响,挖掘儒家正统思想之外非主流的修辞思想,阐释两种互补的修辞传统脉络及思想遗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语料库的元语言评述术语'混合隐喻'研究》依据20亿词汇

  • 标签: 修辞问题 研究研究 话题修辞
  • 简介:文学作品的爱情书写,本质上是一种爱情想象。从历时的角度看,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爱情想象有过几次大的修辞策略调整: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想象→收缩爱情想象空间→关闭爱情想象空间→爱情想象的意识形态突围,分析这种调整的深层规约,可以反观文学修辞中意识形态介入的力度。

  • 标签: 爱情想象 修辞策略 意识形态
  • 简介:主持人语: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学科A和学科B,成为自己的同时,划定了彼此的边界。在自我认同的学科边界之内寻找获得感,久而久之变成学科圈地,弱化甚或关闭了对他学科智慧的认知。改变这种状况的学科发展方式之一是学科互动———学科成为自己的同时,他学科成为审视自己如何成为自己的镜像。

  • 标签: 学科互动 修辞研究 话题 学科边界 学术共同体 自我认同
  • 简介:区别于面向作者/文本的同类研究,本文侧重挖掘与解释学术文本建构过程中读写身份转换及相关问题,依次论析:同一研究主体读写身份强势/弱势转换的四种类型,包括读写身份均强势、作者身份强势、读者身份弱势、读写身份均弱势;四种类型的共时/历时交互运动呈复杂态势;读写转换是“我”和“他”的相互馈赠,尊重“他”的同时,以“我”的方式读,才可能以“我”的方式写。

  • 标签: 学术文本 读写身份 学术叙述 广义修辞
  • 简介:本文分析了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中未经诠释的学术话语“存在编码”,参照汉语写作中的同类现象,依次阐释:存在编码与语词的自然语义及其修辞化变异的关系:存在编码与人类经验世界的关系:存在编码以何种方式参与文学文本建构。指出:进入文学书写的“存在编码”,是个人修辞对公共经验局部偏离的存在之思与存在之诗。强势传播公共经验的文学书写,可能导向个人的傀儡生存;通篇流淌个人修辞的文学书写,可能导向个人介入社会的话语阻断。

  • 标签: 存在编码 个人修辞 公共经验 文学语言
  • 简介:认知主体经常处理的语义信息包括:词典记录的固定语词义和偏离词典语义的临时修辞义。前者通过词典释义,凝固认知主体的公共经验,作用于人的概念认知;后者通过语用环境中语义的修辞化变异,体现认知主体的个人经验,作用于人的修辞认知。概念认知和修辞认知在言语表达←→言语接受过程中体现出认知主体的6种信息处理模式。影响认知主体信息处理模式的诸多因素中,修辞认知的解释力目前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关注,有待于广大语言工作者的建设性参与。

  • 标签: 语用环境 语词义 修辞义 概念认知 修辞认知
  • 简介:<正>鲁迅先生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假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罢……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这段话,表明搞创作和起诨名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施耐庵曾以杰出的天才显示过这种联系:他是搞创作的大师,也是起诨名的圣手,而后者则是他"深刻博大"的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修辞艺术 水浒诨名 诨名修辞
  • 简介:<正>一、芳草美人:“男性—→女性”的文化转移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受男强女弱男尊女卑价值观念熏染、由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塑造出来的男性文人,有时不惜自我贬值,自喻为女子,“芳草美人”便是那些以女子自喻的男性作者笔下最常见的喻象符号。首开此风的文人,一般认为是屈原:

  • 标签: 文化转移 女扮男装 性别 自喻 中国女性 男性文人
  • 简介:中国建筑在可见的形象感受中体现人在自然界的空间位置;中国语言在不可见的意识抽象中体现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言说秩序.作为异质同构的文化创造,二者经由不同的渠道发生、发展,但始终存在着文化契合点.

  • 标签: 中国建筑 中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