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大鼠形成及吸收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30只6~8周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12%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每组10只。于各组大鼠背部进行相应处理,之后仅烧伤大鼠按Parkland公式经腹腔注射补液,创面外涂20 g/L碘伏,直至创面愈合。伤后28 d,取各组大鼠胫骨组织,分别行Masson、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破骨细胞数量;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制备血清,分别采用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磷钼酸法测定代谢指标血清钙离子、磷离子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形成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水平;取各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护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c-Fos、c-Src的mRNA表达水平。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Welch检验、Games-Howell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伤后28 d,与假伤组比较,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新生组织生成均减少,烧伤面积越大减少越明显;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相近,均较假伤组明显增多。伤后28 d,3组大鼠血清钙离子浓度、血清中β-CTX水平相近(P>0.05);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明显高于12%TBSAⅢ度烧伤组(P<0.05),且2个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中P1NP水平明显低于假伤组(P<0.01)。伤后28 d,假伤组、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护因子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20、1.71±0.83、2.24±0.51,其中24%TBSAⅢ度烧伤组明显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RANKL mRNA表达水平为1.31±0.17,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00±0.14与12%TBSAⅢ度烧伤组的0.97±0.10(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TRAF-6、NFATC1(Z=3.141、3.782)、c-Src mRNA表达水平及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或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c-Src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24%TBSAⅢ度烧伤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可引起大鼠新生组织生成减少及破骨细胞数量增多,血清磷离子浓度升高与血清中P1NP水平下降,组织中护因子、RANKL、TRAF-6、NFATC1、c-Fos、c-Src呈升高趋势,且NFATC1、c-Fos、c-Src随烧伤总面积增加呈下降趋势。

  • 标签: 烧伤 骨生成 代谢 骨转换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和钙磷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0例伤后8 h内入院的重度烧伤患者纳入重度烧伤组[男24例、女6例,年龄(38±13)岁],同期招募该单位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1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男7名、女3名,年龄(37±8)岁],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重度烧伤组患者于伤后1、7、14、21、28 d各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健康对照组志愿者取5 mL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护因子、RANKL、25羟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并计算RANKL/护因子比值,分别采用溴甲酚绿法、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和磷钼酸法测定血清白蛋白、血钙和血磷水平。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护因子水平分别为155.11(102.91,187.02)、170.07(84.60,196.86)、174.95(59.09,208.35)、190.01(47.08,214.52)、188.85(58.73,223.1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33.34(28.59,45.68)pg/mL,Z=-3.436、-4.311、-3.248、-2.811、-4.217,P<0.01;血清RANKL水平分别为(1 869±791)、(1 746±857)、(1 781±713)、(2 015±825)、(2 272±583)pg/m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49±16)pg/mL,t=12.600、10.844、13.294、13.041、20.880,P<0.01;RANKL/护因子比值分别为12.23(8.10,24.73)、11.40(8.25,16.96)、11.15(6.91,38.32)、12.98(9.22,49.68)、13.91(10.29,40.68),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的1.17(0.91,1.74),Z=-4.560、-4.529、-4.529、-4.560、-4.623,P<0.01。(2)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 d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749,P<0.01)。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比较,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28 d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t=-4.374、-7.689、-8.257、-7.651、-6.259,P<0.01),血清PTH水平明显升高(Z=-4.685、-4.685、-4.685、-4.654,-4.685,P<0.01),血磷水平无明显变化。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7、14、21 d血钙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志愿者(Z=-2.375、-3.455、-2.442、-2.016,P<0.05或P<0.01)。结论重度烧伤患者早期血清护因子、RANKL、RANKL/护因子比值、PTH升高,25羟维生素D、白蛋白及血钙下降,这可能是导致患者骨质流失的机制。

  • 标签: 烧伤 维生素D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 甲状旁腺激素 骨质流失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高度有序的涉及多种细胞、体液和分子的生物学过程,任何环节的障碍都可以引起创面愈合不良以至于形成慢性创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过氧化氢在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贯穿创面愈合全过程。本文通过回顾过氧化氢的研究历程,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促进创面愈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线索。

  • 标签: 过氧化氢 自由基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出现并蔓延以来,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发挥其在重症监护、脏器衰竭救治与生命支持、多学科团队作战及灾害救援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及经验优势。疫情期间,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被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作为湖北省唯一保留烧伤救治工作的科室,在派出大批医务人员参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同时,还接管了全院其他专科无法出院的所有危重症患者。在圆满完成抗击疫情及烧伤救治工作的同时,烧伤患者、陪护家属及医务人员均未发生院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较好地发挥了国家重点烧伤专科的优势与作用

  • 标签: 烧伤 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疫情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降钙素原(PCT)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的20例血培养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患者(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及18例血培养为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患者(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2组患者均行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并分别在诊断为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时记录EVLWI的数值变化,连续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同时在确诊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时立即行静脉血的采集,采集非抗凝血3 mL,离心后留取血清并行PCT的检测,记录2组PCT值。比较2组确诊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时EVLWI及PCT,对数据行t检验并行Bonferroni校正。绘制EVLWI及血清PCT预测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与脓毒症休克患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95%的置信区间、约登指数、最佳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诊断为脓毒症时,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患者的EVLWI、PCT水平分别为(10.6±1.6) mL/kg、(6.64±1.63) ng/mL,均高于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7.9±1.7) mL/kg、(4.60±1.31)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43、4.206,P值均小于0.05)。诊断为脓毒症休克时,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患者的EVLWI、PCT水平分别为(15.0±1.3) mL/kg、(12.87±2.65) ng/mL,均高于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组[(10.7±1.5) mL/kg、(6.29±1.7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08、8.867,P值均小于0.05)。通过绘制ROC曲线可以得知,应用EVLWI及PCT判断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及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0.5 mL/kg、5.9 ng/mL;约登指数分别为50%、59%,灵敏度分别为50%、70%,特异度分别为100%、89%。EVLWI及PCT判断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休克及非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休克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3.5 mL/kg、9.2 ng/mL;约登指数分别为90%、95%,灵敏度分别为90%、95%,特异度均为100%。结论EVLWI及PCT可作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估指标,可进一步提高革兰氏阴性杆菌烧伤脓毒症危险预测性的准确度。

  • 标签: 烧伤 脓毒症 血管外肺水 降钙素原 革兰氏阴性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激动剂对高糖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HUVEC常规培养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后续实验。将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含5.5 mmol/L D-葡萄糖的RPMI 1640细胞培养基(下同)培养,单纯高糖组采用仅含25.0 mmol/L D-葡萄糖的细胞培养基培养,高糖+二芳基丙腈(DPN)组采用含25.0 mmol/L D-葡萄糖+10 μmol/L DPN的细胞培养基培养。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划痕后24 h 3组细胞迁移率,荧光探针法检测培养5 d 3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以红色荧光强度表示),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培养5 d 3组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的蛋白表达。以上每个检测均取细胞同前行相同分组及相应培养,每个指标检测每组细胞样本数均为5。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划痕后24 h,单纯高糖组细胞迁移率[(36±5)%]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高糖+DPN组[(76±4)%、(65±5)%,t=14.511、9.603,P<0.01],高糖+DPN组细胞迁移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3.943,P<0.01)。培养5 d,单纯高糖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1.81±0.12)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糖+DPN组(1.00±0.14、0.91±0.15,t=9.679、10.549,P<0.01),高糖+DPN组细胞内活性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近(t=1.031,P>0.05)。培养5 d,单纯高糖组细胞内VEGF和SOD2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14.175、13.787,P<0.01)和高糖+DPN组(t=6.321、17.750,P<0.01);高糖+DPN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7.206,P<0.01),SOD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890,P<0.05)。结论激活ERβ可通过促进VEGF和SOD2的表达,明显改善高糖对HUVEC迁移的抑制,缓解高糖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

  • 标签: 雌激素受体β 内皮细胞 细胞迁移分析 氧化性应激 高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