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建立药物警戒制度,对药品不良反应及其他与用药有关的有害反应进行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药物警戒贯穿从药物研发到使用的全生命周期,其核心思想是防控用药风险,保障患者与公众安全。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的主要场所,是药物警戒活动的关键参与方,其药物警戒体系构建是国家药物警戒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当前,正值我国药物警戒制度实施的起步阶段,为推动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国内药物警戒监测机构、相关学术团体、高等医药院校、杂志社和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发起,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共同研讨,集思广益,辨析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用药安全和药物警戒等的重要理念以及前沿发展,编写了《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专家共识》,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的原则与方法,以期对医疗机构药物警戒体系建设有所帮助。

  • 标签: 药物警戒 医疗机构 风险管理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手术室在药品的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存在用药错误风险。手术室用药错误类型包括处方/医嘱开具错误、处方/医嘱传递错误、调剂错误、标签错误、配制错误、给药技术错误、监测错误、药品储存错误和基数药品设置错误等。用药错误的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手术室处方开具与传递、药品调剂和分发、给药与监测及药品管理等环节中。手术室用药错误的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策略,实施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制定标准化标识和流程、建立审核项目清单)和管理策略(推荐手术药房管理模式、加大临床药学支持力度、手术室内药品分区存放、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规范药品养护管理、倡导安全用药文化、加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专业技能培训等)。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参与手术室药品使用和管理的所有人员。

  • 标签: 手术室 用药错误 指导原则
  • 简介:摘要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已应用到医疗机构药品采购、管理、调配、使用等各个方面,在药品信息核对、药品与患者匹配等重要环节起到了减少人为差错、提高工作效率及减少用药错误的作用。但由于人为操作、技术水平等因素,条码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可发生用药错误。为加强医疗机构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的防范,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组织药学、护理、信息及管理方面的专家,以《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为依据,历经数次论证,形成本指导原则。与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可发生在药品入库与出库、药品调配与发放、静脉药品配制、患者给药等环节,风险因素包括系统因素(条码质量受损,条码打印质量差,扫描、打印设备问题,包装问题,系统自身缺陷以及内条码不能实现信息共享等)和人员因素(条码信息维护错误、信息更新不及时、贴错条码、内条码信息量过少、操作失误及执行不当等)。药品条码技术应用相关用药错误的防范策略包括技术策略(强制和约束策略、自动化和信息化,建立完善的复核制度)与管理策略(规章制度、环境与人员)。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医疗机构中涉及药品条码技术应用和管理的所有医务人员。

  • 标签: 用药错误 条码技术
  • 简介:摘要围手术期镇痛药的使用及管理全过程均存在风险,可由镇痛方式、患者个性化因素或用药错误等引起。为了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的使用风险,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合理用药国际网络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安全用药工作组组织国内药学专家和麻醉学专家制定了本指导原则,从管理、药品和特殊人群3个方面阐述围手术期镇痛药的风险防范与管理措施。管理相关风险包括镇痛方案制定过程中的风险、信息/物品/药品传递风险、术中镇痛药和镇痛泵使用的相关风险,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完善信息化等途径进行防范。药品相关风险是药品的固有属性,镇痛药分为麻醉性镇痛药、解热镇痛药和镇痛辅助药等,可根据具体药物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特殊人群包括老年人、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以及儿童等有各自的生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应对措施。通过对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的全方位监测,可进行风险预测和制定规避方案,实施药学监护,从而保障患者围手术期用药安全。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围手术期镇痛药使用和监测的所有医务人员。

  • 标签: 镇痛药 风险因素 风险评估 指导原则 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