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几年来,学前教育日益发展,幼儿早期教育更加被家长青睐和关注。而亲子活动是幼儿园综合活动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环节,可以实现家园共育。但在疫情背景下,教师和幼儿都居家,所以需要把课程走向线上,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教师是亲子活动的计划者和实施者,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幼儿的亲子游戏,提高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家长和幼儿都参与到游戏活动当中,从而促进幼儿和家长之前的亲密关系,构建出家园互动的场景。

  • 标签: 幼儿园 亲子活动 线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对其进行调查。住院期间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出院后1个月随访时失访7例,3个月时失访8例,6个月时失访3例,最终共182例患者完成研究。结果最终获得心理弹性下降、心理弹性升高、心理弹性平稳、心理弹性低水平下降4条心理弹性类别轨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功能障碍、无人照顾、有宗教信仰、在职工作、独居生活、有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可呈现出不同类别的心理弹性轨迹,有功能障碍、无人照顾、有宗教信仰、在职工作、独居生活、有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弹性轨迹的影响因素,临床中应根据不同患者特点予以个性化干预。

  • 标签: 脑卒中 心理弹性 轨迹 纵向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对其身心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资料。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负性情绪、肢体康复及生活质量情况,其中,负性情绪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肢体康复情况应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MBI)评估,生活质量应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与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评估。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的SDS、SAS评分均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的SDS、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的FMA、MBI评分均明显提高,并且观察组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ADL、LSI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的ADL、LSIA评分均明显提高,两组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的ADL总分及躯体生活自理维度评分、LSI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自我调节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中应用效果满意,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促进其肢体功能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后遗症 自我调节理论 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学校教育提出了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去学习学科知识,掌握学科技能,形成学科情感和意志的基本要求。本文在学校教学实践基础上,通过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在立足于当前学校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的实践,对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优化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相关原因以及相应的措施、原则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策略,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 标签: 新课改 学生 学习方式 优化策略
  • 简介:摘要:针对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和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在广西壮族自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阶段,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迅速,电力工程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整体实力来说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与传统老旧的技术相比较,电气自动化技术推进电力部门的运行效率。笔者针对电力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期望能够对推动电气部门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电气自动化技术 电力系统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98例双相抑郁发作患者,通过随机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参比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即给予丙戊酸钠与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小剂量的利培酮以及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组与参比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的差异较小,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第4周和第6周的HAMD-17量表得分均优于参比组,对比两组差异结果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评分差异较小,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好,极大的改善HAMD-17量表得分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剂量利培酮 强化抗抑郁剂 双相抑郁发作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