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短缩-延长治疗无血管损伤的胫骨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0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采用Ilizarov技术短缩-延长治疗的28例无血管损伤的胫骨与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20例,女8例;年龄18~69岁,平均36.4岁。均为创伤性骨折,Gustilo Ⅱ型5例,ⅢA型6例,ⅢB型17例。17例合并感染。清创或扩创后创面皮缺损范围4 cm×3 cm~16 cm×5 cm,缺损长度4.5~11.0 cm(平均6.9 cm)。急性短缩3~7 cm后直接缝合或局部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或术后逐渐短缩创口延迟闭合。术后观察创口愈合、愈合、下肢功能恢复和并发症等情况。愈合和下肢功能恢复分级按照Ilizarov技术研究与应用学会(ASAMI)标准分别评定。Ilizarov手术相关并发症按照Paley标准分为主要和次要并发症。结果创口愈合时间13~35 d(平均21.9 d),缺损端靠拢时间为0~75 d(平均21.8 d)。所有患者术后获12~45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延长段愈合时间6~12个月(平均8.9个月);缺损端1例不连,愈合时间6~11个月(平均8.3个月)。ASAMI愈合分级优良率为100%(28/28),ASAMI下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9.3%(25/28)。Ilizarov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4.3%(4/28),次要并发症发生率为57.1%(16/28),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0.7%(17/28),并发症人次平均为1.7个/例。结论Ilizarov技术短缩-延长治疗无血管损伤的胫骨与软组织缺损,可以解决皮肤等软组织缺损修复困难难题,具有简化创口闭合、缺损端愈合较快、愈合率较高、并发症相对较少和肢体功能恢复满意等特点。

  • 标签: 胫骨 外固定器 骨延长术 Ilizarov技术 骨短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C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苏州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11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62例,女48例;年龄17~74岁,平均44.1岁。按术中探查情况分为合并CCI组和非合并CCI组。主要观察合并组CCI的诊断、部位、大小、类型、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等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结果合并CCI组25例,其中Ⅰ型7例,Ⅱ型12例,Ⅲ型6例,见于Mason各种桡骨头骨折类型;位于肱骨小头外侧13例,后外侧9例,前外侧3例。术前经局部麻醉后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共诊断出CCI 13例,漏诊率48%(12/25)。合并CCI组术前屈伸(61.8°±13.7°)和旋转(60.0°±24.2°)范围小于非合并CCI组(77.7°±23.0°、79.9°±21.9°),桡骨头骨折Mason类型严重于非合并C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合并伤、桡骨头骨折处理方法、随访时间、末次随访时前臂活动范围和MEPS评分等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桡骨头骨折合并CCI的发生率为22.73%(25/110),见于Mason所有桡骨头骨折类型,多发生在肱骨小头的外侧和后外侧影像学检查很容易漏诊。对于较轻桡骨头骨折怀疑合并CCI者,局部麻醉后体检阳性作为诊断合并CCI和手术指导的价值较大。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重视探查是否合并CCI。

  • 标签: 腕损伤 麻醉,局部 桡骨头骨折 肱骨小头软骨损伤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头骨折合并肱骨小头软骨损伤(capitellar cartilage injury,CCI)的类型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我科手术治疗31例桡骨头骨折合并CCI患者。桡骨头骨折按Mason法分四型。CCI按受损程度分四型:Ⅰ型,部分厚度软骨的损伤性缺损;Ⅱ型,全厚度软骨的损伤性缺损;Ⅲ型,全厚度软骨合并软骨下松质损伤性缺损;Ⅳ型,全厚度软骨合并软骨下松质和皮质损伤性缺损和骨折。结果MasonⅠ型2例,Ⅱ型11例,Ⅲ型14例,Ⅳ型4例;CCIⅠ型5例,Ⅱ型11例,Ⅲ型8例,Ⅳ型7例。CCI面积为0.2 mm×0.3 mm~5.0 mm×6.3 mm,平均16.2 mm2。CCI术前影像学检查确诊7例(诊断率为22.58%),均为Ⅳ型,术前体检和MRI怀疑合并CCI 4例,二者总体诊断率为35.48%。桡骨头骨折内固定28例,桡骨头切除3例;CCI摘除14例,固定17例。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18.10个月。末次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屈伸范围恢复至(126.35±18.13)°(65°~161°),旋转范围恢复至(163.21±11.14)°(70°~180°),MEPS评分恢复至(89.71±7.90)分(70~100分);优16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0.32%。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与Mason类型有相关性(P<0.05),而与CCI无相关性(P>0.05)。结论桡骨头骨折合并的CCI按损伤程度可分为四型,仅Ⅳ型凭借影像学检查可直接诊断,其他类型易漏诊,在桡骨头骨折手术中,应常规探查是否合并CCI。根据病变情况,对桡骨头骨折和CCI采取不同方法治疗,总体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患肢功能恢复与骨折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桡骨骨折 治疗结果 肱骨小头软骨损伤 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膝周创面时4种非主干血管作为受区血管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游离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膝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20~72岁,平均41.9岁。创面重要组织外露面积为18.0 cm×5.0 cm~42.0 cm×9.0 cm。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成像(CTA)技术辅助定位,测量受区血管(膝降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腓肠内侧血管、膝下内侧血管)及供区血管(旋股外侧血管降支、胸背血管)的口径。术中采取带刻度软性直尺测量验证,并记录术前及术中血管口径的测量值。术后观察2种组织瓣色泽、质地及供区切口愈合情况。对比术前与术中供、受区血管(除仅有的1例膝下内侧血管)测量值相符率。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3例患者组织瓣面积为18.0 cm×5.0 cm~46.0 cm×9.0 cm。14例吻合膝降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中12例完全成活,剩余2例皮瓣远端坏死长度分别为6 cm、4 cm,最终均行植皮处理愈合。12例完全成活的皮瓣中1例因一期保肢失败,二期应用皮瓣修复保膝,另1例因肢体严重感染后截肢,将成活的皮瓣翻转覆盖残端处理。4例吻合旋股外侧血管降支的组织瓣中,3例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1例背阔肌皮瓣远端坏死12 cm,经清创并采用Ilizarov搬运技术同步延长使创面愈合。各有2例吻合腓肠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及背阔肌肌皮瓣完全成活,其中1例股前外侧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及时探查解除。1例吻合膝下内侧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30个月,平均13.6个月。所有组织瓣色泽、质地良好,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供、受区血管口径术前、术中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膝周非主干血管均可作为游离组织瓣的受区血管,若选择得当,可有效提高组织瓣成活率。其中膝降血管作为受区血管应用时具备位置浅表、解剖恒定、定位简单、术中解剖便捷等优势,可优先考虑。

  • 标签: 游离组织瓣 移植 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