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后引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估其对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盛泽医院收治的449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8例,女141例;年龄19~97岁[(57.4±14.0)岁]。将入院时或入院后1周内胸部CT或X线片检查存在胸腔积液的情况定义为,其中330例为组,119例为非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职业、体重、身高、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血压和高血脂]、致伤原因、影像学结果[肋骨骨折数、连枷、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及胸内合并伤(气胸、肺挫伤、纵隔气肿和心肌挫伤)]、胸腔置管、受伤至入院时间、入院时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Hb)、血小板、红细胞压积(Hct)]、血型、尿常规(尿隐血、尿蛋白和尿酮体)、生化检查[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肌酐(CRE)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凝血酶时间(TT)]、创伤评分[壁损伤评分(CIS)、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及住院时间。单因素分析观察各因素与肋骨骨折后引发的相关性,筛查显著相关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肋骨骨折后引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预测的价值,并计算最佳阈值。结果两组性别、职业、体重、身高、糖尿病、COPD、高血脂、受伤至入院时间、血压、心率、血小板、尿蛋白、尿酮体、TCHO、HDL-C、TBIL、ALT、CRE、HbA1C、PT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Hb、Hct、TG、LDL-C、TT值较非组显著降低,而年龄、肋骨骨折数、白细胞、AST、FIB、D-D、创伤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非组(P<0.05)。组高血压、致伤原因、连枷、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尿隐血与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肋骨骨折数、连枷、双侧肋骨骨折、肋骨骨折部位(上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前外侧段、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气胸、肺挫伤、心肌挫伤、胸腔置管、白细胞、尿隐血、BUN、FIB、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及住院时间与肋骨骨折后引发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肋骨骨折部位(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及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与肋骨骨折后引发显著相关(P<0.05)。独立危险因素中连续变量的ROC曲线显示,BUN、CIS、ISS和NISS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87(95%CI 0.529~0.645)、0.824(95%CI 0.779~0.870)、0.789(95%CI 0.739~0.840)和0.876(95%CI 0.835~0.917)(P<0.05),最佳阈值分别为5.0 mmol/L、2.5分、15分和21.5分。结论肋骨骨折部位(包括中胸部后外侧段、中胸部近脊柱侧段、下胸部后外侧段和下胸部近脊柱侧段)、肺挫伤、胸腔置管、BUN及创伤评分(CIS、ISS和NISS)是肋骨骨折后引发的独立危险因素。BUN>5.0 mmol/L和创伤评分(CIS>2.5分、ISS>15分和NISS>21.5分)具有显著的预测肋骨骨折后引发的价值。

  • 标签: 肋骨骨折 血胸 危险因素 创伤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