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鹅肝脂肪含量的准确性,并评估管电压变化对QCT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2017年1至3月选取22只朗德鹅,采用过量饲喂的方法建立脂肪肝模型。对实验动物进行两次QCT扫描,管电压分别为80和120 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在肝脏左叶、右上叶、右下叶的中心区域放置1个ROI,测量并计算肝脏脂肪含量体积百分比(Fat%QCT)。扫描后即刻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取出鹅肝,分别在ROI对应区域取样,采用生化萃取法测量样本的脂肪(甘油三酯)含量,并计算得出脂肪体积百分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别计算80 kV和120 kV组QCT测得的Fat%QCT与生化萃取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80 kV和120 kV组Fat%QCT的差异,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观察两组Fat%QCT的一致性。结果80 kV组和120 kV组QCT测得的Fat%QCT均与生化萃取法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s分别为0.936(P<0.001)和0.927(P<0.001)。80 kV和120 kV两组Fat%Q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1,P=0.888)。Bland-Altman分析显示80 kV和120 kV组QCT测量的Fat%QCT差值均数为0.20%。结论以生化萃取法为参考标准,低剂量80 kV和标准120 kV两种管电压条件下,QCT测量鹅肝脏脂肪含量均准确可靠。

  • 标签: 脂肪肝 定量CT 管电压 动物实验
  • 简介:摘要目前脂肪肝的检查都是以B型超声为主,根据肝脏在超声上的表现分为正常,和轻中重度脂肪肝。近年来,超声,CT和磁共振都在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研究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为在健康管理中开展脂肪肝的精准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脂肪肝的风险预测和干预提出了新的研究手段。健康管理专业应该积极开展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脂肪肝的精准评价和管理水平,服务于大众健康。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肝 超声 磁共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3月至6月纳入184名北京社区中老年居民,其中男68名、女116名,对其进行腹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和腰椎定量CT(QCT)扫描,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和腰1~腰3椎体骨密度。根据肝脏脂肪含量的四分位数分为四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肝脏脂肪含量组间骨密度及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等变量的差异,并对肝脏脂肪含量和骨密度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肝脏脂肪含量的升高,BMI、腰围呈上升趋势,而腰椎骨密度逐渐降低。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r=-0.203,P=0.003),校正年龄、体重之后,仍呈负相关(r=-0.291,P<0.001),男性中r=-0.283(P=0.021),女性r=-0.210(P=0.025)。结论中老年人群肝脏脂肪含量与腰椎骨密度呈低度负相关。

  • 标签: 脂肪肝 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mDIXON-Quant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定量CT对中国不同地区≥40岁人群脂肪肝的检出率。方法选取2015—2017年的一项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城乡流行病调查(PURE研究)的≥40岁社区招募者共3 139名,来自全国6个地区的8所医院,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定量CT检查并测量肝脏脂肪含量,分析脂肪肝的检出率及其在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中的分布特点。结果在全部3 139名研究对象中检出1 418例(45.17%)脂肪肝患者,其中陕西地区检出率最高,在218名研究对象中检出167例(76.61%)脂肪肝患者,辽宁地区检出率最低,在541名研究对象中检出144例(26.62%)脂肪肝患者。在1 191名男性及1 948名女性研究对象中分别检出620例(52.06%)和798例(40.97%)脂肪肝患者(χ²=36.716,P<0.001)。在357名40~49岁、794名50~59岁、1 292名60~69岁及696名≥70岁研究对象中分别检出137例(38.38%)、374例(47.10%)、590例(45.67%)和317例(45.55%)脂肪肝患者。50~59岁、60~69岁及≥70岁年龄段男性和女性脂肪肝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3.863、11.497、8.504,均P<0.05),而40~49岁年龄段男性和女性脂肪肝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3.188,P=0.074)。结论定量CT在检测脂肪肝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脂肪肝 定量CT 检出率 肝脏脂肪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的腹内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cardiometabolic risk,CMR)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中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76 226例。腹内脂肪面积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QCT)Pro Model 4系统。本研究收集的心血管代谢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MR得分定义为血压、血糖、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异常得分之和。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0±13)岁,男性占58.8%。男性腹内脂肪面积平均值显著高于女性[(191.7±77.1)cm2比(116.4±56.2)cm2,P<0.001]。随着腹内脂肪面积的增加,年龄校正后的心血管代谢指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外)均呈上升趋势。当腹内脂肪面积为300 cm2时,CMR得分≥ 1的年龄校正后比值比[OR值(95%CI)]男性为14.61(13.31~16.04),女性为5.46(4.06~7.36);CMR得分≥ 3的年龄校正后可能性男性为31.7%,女性为31.3%。结论基于CT扫描的QCT测量的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密切相关。在接受低剂量CT扫描筛查肺癌的健康体检人群中可考虑同时测量腹内脂肪,有助于控制和管理腹型肥胖(特别是内脏脂肪)。

  • 标签: 腹部脂肪 内脏脂肪组织 心血管代谢风险 定量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和不对称回波迭代分解水和脂肪成像(IDEAL-IQ)技术定量评估中老年志愿者大腿肌肉脂肪含量的价值及其与肌力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4月间,前瞻性招募30名年龄为45~70岁的志愿者,男15名、女15名,年龄52.5(49.0,56.3)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MR扫描,包括左侧大腿中段横断面T1WI、IDEAL-IQ序列和冠状面T2WI,勾画左侧大腿中段伸肌群(股四头肌)及屈肌群(腘绳肌)感兴趣区,获得肌肉横截面积(CSA)、骨骼肌指数(SMI)、肌间脂肪分数(FF)和肌内FF。此外,选取60°/s、180°/s的角速度对所有受试者左膝关节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获得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及总功(TW)。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不同性别、肌群间CSA、SMI、肌间FF、肌内FF、PT、TW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法评估大腿肌肉CSA、SMI、肌间FF、肌内FF与PT、TW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大腿CSA、PT、TW高于女性(P<0.05),肌间FF低于女性(P=0.005)。受试者大腿伸肌群CSA、SMI、PT高于屈肌群(P<0.001),肌内FF、肌间FF低于屈肌群(P<0.001)。受试者大腿屈、伸肌群肌内FF与PT呈中度负相关(r=-0.635,P<0.001;r=-0.546,P<0.001),与TW呈高、中度负相关(r=-0.718,P<0.001;r=-0.616,P<0.001);屈、伸肌群肌间FF与PT呈中度负相关(r=-0.519,P=0.003;r=-0.443,P=0.014),与TW呈低、中度负相关(r=-0.363,P=0.049;r=-0.552,P=0.002);屈、伸肌群CSA、SMI与PT、TW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内FF与屈、伸肌群的PT、TW显著相关[屈肌群:调整后R2(R2adj)=0.505,P=0.001;R2adj=0.540,P<0.001;伸肌群:R2adj=0.351,P=0.006;R2adj=0.470,P=0.002]。结论基于IDEAL-IQ技术的FF可准确定量大腿肌间、肌内脂肪含量,且与等速肌力测试参数PT、TW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以肌内FF明显。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等速肌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