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制定临床医学科创园区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提高临床研究水平和疾病诊疗水平。方法运用管理学PEST-SWOT模型对影响园区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析了园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SO、ST、WO及WT共4个方面提出适宜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有效策略。结论本研究制定的发展策略有利于建成集临床与科研为一体的国内知名临床医学科创园区。

  • 标签: PEST SWOT 公立医院 临床医学 科创园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及其与病理学分期关系以及基于菌群构建大肠癌的诊断模型。方法收集155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和442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粪便标本,进行16S RNA测序。将所有手术患者进行术后病理学分期并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分析不同分期之间的菌群特征。随机森林选择特征性菌群,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对大肠癌进行诊断模型建模。结果大肠癌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均无明显差异。大肠癌组厚壁菌门丰度降低,拟杆菌门、梭杆菌门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消化链球菌属、梭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细菌在大肠癌组中显著富集,而产丁酸细菌Faecalibacterium菌、瘤胃球菌属和罗氏菌属在大肠癌组中丰度显著降低。Ⅳ期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丰度显著降低于Ⅰ~Ⅲ期。Ⅰ期大肠癌患者肠杆菌-志贺菌属显著富集,Ⅲ期大肠癌患者拟杆菌科和拟杆菌属的丰度显著增加,Ⅳ期大肠癌患者毛罗菌科富集而芽孢杆菌目减少。基于18个属的细菌模型可以区分大肠癌组和对照组,曲线下面积0.858,联合粪便免疫化学试验后诊断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超过98%,曲线下面积0.992。结论大肠癌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不同病理学分期的大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也出现特征性改变。其中Ⅳ期大肠癌患者菌群多样性显著降低。基于肠道细菌和粪便免疫化学试验构建的模型可以有效区别大肠癌患者和正常人群。

  • 标签: 大肠癌 肠道菌群 病理学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移植(FMT)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至2021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和东部战区总医院接受FMT治疗的合并有胃肠道症状的ASD患者资料。统计和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第1、3、6、12、24、36、48和60个月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BSFS)和胃肠症状等级量表(GSRS)等量表信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量表数据的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共纳入328例患者,年龄为(6.1±3.4)岁;其中男271例,女57例。首次治疗后第1、3、6、12、24、36、48和60个月的治疗后随访人数分别为303例(92.4%)、284例(86.7%)、213例(64.9%)、190例(57.9%)、143例(43.6%)、79例(24.1%)、46例(14.0%)和31例(9.5%)。经FMT治疗后,全组ABC评分在36个月内均有显著改善,48个月内仍有改善,但60个月时与初期接近(1、3、6、12、24、36个月,均P<0.001;48个月,P=0.008;60个月,P=0.108)。与治疗前比较,CARS在48个月内均明显改善,60个月内仍有改善(1、3、6、12、24、36、48个月,均P<0.001;60个月,P=0.010)。与治疗前比较,BSFS在36个月内均有明显改善,粪便形态接近4型,48个月内仍能维持,60个月之后与初期相似(1、3、6、12、24、36个月,均P<0.001;48个月,P=0.008;60个月,P=0.109)。与治疗前比较,GSRS在24个月内有明显改善,但之后无明显好转(1、3、6、12、24个月,均P<0.001;36个月,P=0.209;48个月,P=0.996;60个月,P=0.668)。328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有:腹胀21例(6.4%)、恶心14例(4.3%)、呕吐9例(2.7%)、腹痛15例(4.6%)、腹泻18例(5.5%)、发热13例(4.0%)和兴奋24例(7.3%)。这些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经暂停FMT或对症治疗后即好转,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FMT对合并有胃肠道症状的ASD具有较满意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孤独症 便秘 肠道菌群移植 菌群胶囊 长期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菌群移植的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不同移植途径和疗程对菌群移植疗效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20年4月自愿接受菌群移植治疗的3 932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804例,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3 128例)患者的资料,观察所有患者在菌群移植第1疗程结束后第1、12、24、36、48和60个月的随访率、有效率,以及5年并发症发生情况。根据首次移植途径的不同,将3 932例患者分为鼻肠管组(2 604例)、胶囊组(873例)、结肠镜组(268例)和灌肠组(187例),观察4组不同移植途径患者菌群移植1个月后的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将菌群移植≤4疗程的1 813例患者分为1疗程组(369例)、2疗程组(568例)、3疗程组(497例)和4疗程组(379例),观察4组不同疗程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有效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3 932例患者在菌群移植第1疗程结束后第1、12、24、36、48和60个月的随访率分别为93.67%(3 683/3 932)、82.30%(2 307/2 803)、82.17%(1 825/2 221)、62.41%(978/1 567)、59.85%(559/934)和60.84%(289/475),1、12、24、36、48和60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7.23%(2 476/3 683)、64.20%(1 481/2 307)、59.29%(1 082/1 825)、59.71%(584/978)、55.81%(312/559)和59.17%(171/289),菌群移植期间各类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49%(1 356/3 932),随访期间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22%(166/3 932),均无消化道穿孔、多重耐药菌感染、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事件发生。鼻空肠管组、胶囊组、结肠镜组和灌肠组患者菌群移植后1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67.18%(1 668/2 483)、68.63%(549/800)、67.23%(158/235)、61.21%(101/165),4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空肠管组、胶囊组和结肠镜组中慢性便秘患者的有效率均高于灌肠组[67.82%(1 043/1 538)、67.98%(138/203)和62.96%(17/27)比26.67%(8/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55、19.07、7.60,P均<0.01)。鼻空肠管组、胶囊组、结肠镜组和灌肠组患者菌群移植期间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35.22%(917/2 604)、30.24%(264/873)、42.54%(114/268)、32.62%(61/187),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4,P<0.01);其中鼻空肠管组、胶囊组、结肠镜组和灌肠组患者的腹泻[分别为4.49%(117/2 604)、4.58%(40/873)、7.83%(21/268)和5.35%(10/187)]、咽喉部疼痛[分别为5.30%(138/2 604)、0.69%(6/873)、2.99%(8/268)和1.07%(2/187)]、消化道出血[分别为0、0、1.87%(5/268)和0.53%(1/187)]和肠源性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0、1.49%(4/268)和0.53%(1/1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24、39.24、63.13、49.68,P均<0.05)。1疗程组、2疗程组、3疗程组和4疗程组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有效率分别为63.94%(211/330)、61.93%(301/486)、65.75%(286/435)和72.54%(251/346),不同疗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P=0.01);其中4疗程组患者的有效率高于1疗程组、2疗程组和3疗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8、10.18、4.14,P均<0.05)。4疗程组患者的慢性便秘和孤独症有效率均高于1疗程组和2疗程组[72.73%(136/187)比55.47%(71/128)和58.71%(155/264),72.73%(40/55)比6/15和47.83%(11/23)],3疗程组患者的孤独症有效率高于1疗程组[69.05%(29/42)比6/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9.39、5.60、4.44、3.94,P均<0.05)。结论菌群移植治疗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的肠道疾病和合并肠道功能异常的肠道外疾病长期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菌群移植疗效与移植途径和疗程有关,菌群移植并发症发生率与移植途径有关。针对不同疾病应制定不同的移植途径和疗程。

  • 标签: 菌群移植 长期随访 移植途径 移植疗程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对“同济四联征”(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70岁以下。(2)有慢性胃肠功能障碍(符合罗马Ⅳ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腹泻、腹痛和腹胀的诊断标准),且时间≥1年以上。(3)伴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18.5 kg/m2。(4)根据专业心理医师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诊断抑郁、焦虑症或者状态。(5)育龄期女性伴有闭经或者月经失调≥6个月。排除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损伤、各类肠梗阻和炎性肠病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肿瘤复发或转移、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和存在危及生命的全身并存症者,不能耐受或接受鼻肠管、或经皮胃(或空肠)造口以及不能接受菌群移植治疗者。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疾病科收治的诊断同济四联征并行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1例;年龄(35.2±16.7)岁;43例均存在慢性胃肠功能障碍;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26例育龄期女性患者中,13例月经失调,9例闭经。治疗采取菌群移植(口服菌群胶囊)、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为主)和心理干预。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以下指标:(1)胃肠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数越高提示胃肠道症状越严重)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评分。(2)精神心理状态:HAMA和HAMD量表评分,分数越低提示抑郁或焦虑症状越减轻。(3)营养状态: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和体质量、体质指数。(4)神经内分泌功能:检测皮质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内分泌指标以及育龄期女性月经的情况。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时的随访率分别为90.7%(39/43)、72.1%(31/43)和55.8%(24/43)。治疗后6个月时,对慢性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为81.4%(35/43)。GSRS评分治疗前为(29.35±3.56)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下降至(18.25±2.56)分;GIQLI治疗前为(56.23±10.34)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上升至(91.04±2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营养不良,体质量在随访第6个月时,由治疗前的(40.61±8.88)kg,上升至(50.45±6.23)kg,体质指数由治疗前的(15.17±1.87)kg/m2上升至(19.58±1.42)kg/m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总蛋白由治疗前的(60.99±5.99)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64.21±4.23)g/L(F=2.715,P=0.022);前白蛋白由治疗前的(150.14±56.04)m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258.17±86.94)mg/L(F=15.12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2.79±6.63)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9.92±7.24)分;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A评分由治疗前的(17.15±4.34)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7.73±4.1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对26例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疗效观察发现,其对内分泌调节有效率为69.2%(18/26)。虽然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皮质醇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但多巴胺由治疗前的(32.91±10.65)nmol/L下降至(13.02±5.58)nmol/L;去甲肾上腺素由治疗前的(49.75±15.23)ng/L下降至(19.21±9.58)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对改善“同济四联征”有效。

  • 标签: 肠道菌群移植 慢性肠功能紊乱 精神心理障碍 内分泌失调 营养不良 “同济四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