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机械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该系统不仅能够极大地改善机器的工作性能与品质,而且能够促进机器行业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了满足机器设备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需要对机器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与升级,本文即对此进行了研究。

  • 标签: 机械 机械设计 未来机械 设计方法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摄片的必要性和内固定松动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50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男307例,女195例;年龄为(60.0±27.2)个月;骨折Gartland分型:Ⅱ型224例,Ⅲ型278例。随访中有52例发生松动(设为内固定松动组),余未发生内固定松动的460例设为内固定未松动组。测量并比较患者在术中与术后围手术期的肘关节X线片上克氏针间夹角(夹角1、夹角2)、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比值1、比值2、比值3)、干骺端骨干角α、肱骨远端前倾角β。收集其他可能影响内固定松动的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术后围手术期X线片示,克氏针间夹角1、夹角2(26.58°±14.22° vs. 26.75°±10.70°,41.85°±8.67° vs. 41.31°±7.79°)、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1、比值2、比值3(0.904±0.182 vs. 0.887±0.206,0.897±0.119 vs. 0.895±0.142,0.890±0.035 vs. 0.889±0.076)、干骺端骨干角α(86.25°±2.74° vs. 85.52°±1.86°)、肱骨远端前倾角β(31.04°±0.97° vs. 29.54°±0.45°),以上项目术中与术后围手术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部位(P=0.032)、骨折分型(P=0.041)和术后感染(P=0.004)是造成内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论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在围手术期间固定牢靠,无骨折移位的风险,术后可考虑不再摄X线片。随访中内固定松动的风险与骨折部位、骨折分型和术后感染呈正相关。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X线透视检查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慢性无菌性骨髓炎(CNO)的临床特点并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风湿科确诊的18例CNO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18例患儿中男12例、女6例,发病年龄为9(5,11)岁,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为2(1,6)个月,随访时间17(8,34)个月。14例患儿发热起病,14例骨痛和(或)关节痛;17例外周血白细胞正常,18例红细胞沉降率(ESR)均升高,14例C反应蛋白(CRP)升高。2例抗核抗体阳性,18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和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影像学提示18例骨骼受累病灶均为对称性、多病灶性,受累骨为8(6,11)个,较常受累部位为18例胫骨和17例股骨。14例患儿进行骨活检,病理表现均为急或慢性骨髓炎症改变。磁共振成像(MRI)发现骨病变为18例,同位素全身骨显像发现骨病变为13例。18例患儿均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10例联合糖皮质激素,9例联合使用传统缓解病情抗风湿病药物,8例联合使用阿伦磷酸盐,6例联合使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随访6个月,13例患儿达到儿童CNO疾病活动度评分70%及以上改善。结论CNO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首发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或不伴有骨痛和(或)关节痛,伴外周血白细胞正常,CRP和(或)ESR升高,全身骨扫描联合MRI可以早期发现亚临床部位的骨髓炎,提高CNO的诊断率。

  • 标签: 儿童 慢性无菌性骨髓炎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突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诊疗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此病进行全面阐述,以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4例肱骨髁上突患儿的临床资料;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以"肱骨髁上突/supracondylar process"和"儿童/pediatric"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获得的1篇9例中文文献和4篇4例英文文献,共报道13例,结合本中心接诊的4例患儿临床资料,对该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中心报道4例肱骨髁上突患儿,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1例年龄4岁男孩行骨突、Struther韧带及附近骨膜切除术,术中发现骨突有韧带(Struther’s ligament)与内上髁相连,并形成髁上孔,肱动脉或正中神经穿行其间,术后病理证实为肱骨髁上突,随访3.5年未见复发;其余3例患儿门诊平均随访2.5年,未见增大和产生压迫症状。文献报道的13例患儿,年龄2岁~11岁,平均5.3岁;男6例,女3例;6例临床有症状的患儿(6例均有疼痛、4例有正中神经卡压症状)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痊愈且无复发;另外7例保守观察者,未见髁上突增大及临床有疼痛或神经压迫症状。肱骨髁上突在X线及三维CT重建显示肱骨下段前内侧源于骨皮质的鸟嘴样骨性突起,容易误诊为外生性骨软骨瘤,两者的区别在于,肱骨髁上突的密度稍低于骨皮质,无髓腔及软骨帽,尖端常指向关节,骨软骨瘤具有骨皮质和骨髓腔,且均与母骨连续,尖端有软骨帽,轴心常背离关节。结论肱骨髁上突是一种先天性骨发育变异,属于返祖性骨性结构,儿童肱骨髁上突在临床上尤其需要与骨软骨瘤相鉴别。对无症状的肱骨髁上突患者通常不需要手术干预;而短期内快速增大,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者可行骨突、Struther韧带及附近骨膜切除,以利于根治和防止复发。

  • 标签: 肱骨 儿童 肱骨髁上突 骨软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