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发生情况。方法统计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104例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LRC)围手术期的并发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围手术期并发定义为手术30 d内发生的并发。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27 min,平均出血量478 mL,接受输血者16例(15.4%),平均输血量415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7.9 d。尿流改道方式上,Bricker回肠膀胱术68例,输尿管皮肤造口术36例。围手术期并发发生率47.1%(49例),包括肠梗阻、尿路感染、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结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仍有较高的并发发生率,常见并发为肠梗阻,尿路感染等,术前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术中严格操作,术后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防止出现严重并发。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行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LRP)围手术期并发发生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收治的116例高龄前列腺癌(PCa)患者(≥75岁),均行LRP术,分析围手术期发生并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围手术期并发定义为术后30 d内发生的并发。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75.8 min,平均出血量154.7 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9 d。围手术期并发发生率33.6%(39例),包括尿漏、尿路感染、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结论LRP术仍有较高的并发发生率,术前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术中严格操作,术后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以防止出现严重并发,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腹腔镜检查 前列腺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监测及预防措施的探讨。方法归纳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50例妊高征孕产妇,并对其产前、产后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0例妊高征产妇中,12例重度妊高征仅1例按规范进行产前检查。按规范产检孕产妇除2例因合并心衰、肺水肿死亡,其余经住院诊治及护理,病情均得到控制,均母婴平安,痊愈出院。结论做好孕期健康教育,及围产期保健工作,产前、产时、产后严密观察血压及孕产妇自觉症状,对预防妊高征及子痫的发生,保障母婴平安,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监测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作用。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20年2月到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患者,共104例,按照双色小球法对患者平均分组,分别为参照组52例并对其实施常规护理,以及研究组52例联合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比较对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血压控制效果以及护理依从性,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有着极为确切的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对其血压控制效果,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 标签: 高血压 健康教育 护理干预 依从性 血压控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社区规范化管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改善效果。方法:调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本社区医院接诊的高血压疾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排序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行基础管理干预、观察组行社区规范化管理干预,对比两种管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SBP、DBP水平较管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健康意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社区规范化管理应用于对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干预中,可实现患者血压水平的良好控制、同时提高其健康意识,值得加强推广。

  • 标签: 高血压疾病 社区规范化管理 血压水平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诊开颅手术麻醉处理。方法随机选取60例高血压脑出血急诊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麻醉与脑保护措施资料。结果60例患者术后一周均未出现死亡,35例患者出现不同症状的并发,6例患者最终死于并发。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急诊开颅手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重点防护脑保护有助于减少患死亡率、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高血压 脑出血 开颅手术 麻醉 脑保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心肌缺血在全麻下行急诊腹部手术时应用佩尔地平、艾司洛尔及硝基甘油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4例患者于诱导插管前及术毕拔管前,静注艾司洛尔、佩尔地平,分别观察静注后至30min和20min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术中观察静滴硝基甘油至60min及停药后至30min,SBP,DBP,HR的变化。结果诱导插管前静注药物后2min,SBP,DBP,HR即显著下降,SBP于25min回升至原水平,HR于30min回升至原水平。术毕拔管前静注药物后,SBP,DBP,HR显著下降,且维持至20min。术中静滴硝基甘油时,SBP,DBP显著下降,且维持至停药后30min,而HR无显著改变。结论应用佩尔地平、艾司洛尔及硝基甘油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及心率增快,维持全麻诱导、拔管时血压、心率的平稳,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能减少各自用药量及其毒副反应。

  • 标签: 高血压 心肌缺血 急诊手术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脑出血CT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展开研究。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案,选取我院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T影像资料展开研究,观察高血压脑出血CT特点,按照mRS评分展开分组,将患者细分成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在CT特征和预后关联情况展开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CT特征是血肿形态呈规则类球形,合并脑水肿症状的机率高。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预后评估中CT影像特点是关键依据。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CT特征 预后 独立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12月间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并发发生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肿清除率在80%以上的患者分别占96.88%、79.69%,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30.1±2.5)分和(28.2±2.3)分,则对照组略优于观察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并发发生率均为3.1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且并发发生率较低,安全性好,但创伤相对较大,临床应用中可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法。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心房颤动(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6年 5月~ 2017年 5月 82例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 41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研究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方法,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 研究组患者的焦虑评分( 42.12±3.09)分、抑郁评分( 40.35±3.1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 50.57±3.11)分、( 50.22±3.3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 Fugl-Mever评分( 68.44±7.63)分、 Barthel指数评分( 69.22±8.41)分高于对照组的( 47.31±3.22)、( 49.86±4.59)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房颤并发脑栓塞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较理想, 应用价值高, 应推荐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心房颤动 脑栓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骨科创伤病患在接受手术治疗以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相关的临床治疗效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6年8月之间在我院骨科接受过创伤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后产生下肢静脉血栓的48例病患采取临床治疗分析,并利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将这48例病患平均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对照组的病患采取常规性治疗方式,而对实验组的病患采取常规性治疗方式的同时,还要进行介入治疗,并对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通过介入治疗,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要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实验组血栓消失的平均时间比对照组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法对于骨科创伤病患手术之后出现的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临床治疗的推广。

  • 标签: 骨科创伤 术后 下肢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idiopathic mesenteric phlebosclerosis,IMP)临床少见,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本文报告1例IMP并发结肠自发性穿孔破裂的临床表现,内镜、CT及病理特征,并结合复习文献,以期提高医师对IMP的认识水平。

  • 标签: 结肠炎 静脉硬化 钙化 结肠破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年男性和女性夜间遗尿(N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长海医院就诊的NE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NE每周发生≥1次,且症状持续时间≥3个月。排除标准:活动性尿路感染、下尿路占位性病变、尿路的解剖结构异常、存在急性脏器功能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等严重疾病、非正常睡眠周期的夜班工作者。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身高、体重、药物史、手术史及合并疾病情况。采用3 d排尿日记中的次均尿量、排尿次数、夜间多尿(NP)指数、夜尿膀胱容量(NBC)指数等定量参数评估患者的排尿特征,采用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出口梗阻(BOO)、膀胱收缩力及控尿功能。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男43例,女63例。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7.8±15.6)岁和(56.1±14.0)岁,体质指数(BMI)分别为(23.9±3.4)kg/m2和(23.3±4.3)kg/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5例(80.2%)合并全身慢性疾病,以高血压病(58例,54.7%)、高脂血症(41例,38.7%)、糖尿病(38例,35.8%)、冠心病(22例,20.8%)最常见。男性合并患病率[88.4%(38/43)与74.6%(47/63),P<0.05]和≥2种合并患病率[62.8%(27/43)与33.3%(21/63),P<0.05]均高于女性。排尿日记结果显示,NE患者常合并有NP(47/106,44.3%)、NBC降低(74/106,69.8%),或两者并存(33/106,31.3%)。尿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低顺应性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压力性尿失禁、BOO、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U)和逼尿肌反射亢进伴收缩力受损(DHIC)的总体发生率分别为27.4%(29/106)、39.6%(42/106)、17.9%(19/106)、9.4%(10/106)、25.5%(27/106)和15.1%(16/106)。女性NE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28.6%(18/63)与2.3%(1/43),P<0.01],而男性NE患者BOO发生率高于女性[23.3%(10/43)与0,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肥胖(r=0.63,P<0.01)、合并疾病(r=0.40,P<0.01)、合并疾病数量(r=0.56,P<0.01)、存在NP(r=0.50,P<0.01)、存在NP合并NBC降低(r=0.47,P<0.01)、残余尿量(r=0.53,P<0.01)、膀胱顺应性降低(r=0.21,P=0.04)、伴DU(r=0.28,P<0.01)、伴压力性尿失禁(r=0.42,P<0.01)、伴DHIC(r=0.35,P<0.01)与NE次数增加呈正相关;最大尿流率降低(r=-0.35,P<0.01)、小膀胱容量(r=0.21,P=0.03)、膀胱敏感性升高(r=-0.21,P=0.03)与NE次数呈负相关。结论成人NE不仅与膀胱功能障碍相关,还与肥胖、慢性全身性疾病、液体代谢和尿液产生等因素密不可分,且男女患者各具特点,应予以整体化、个体化的评估与治疗。

  • 标签: 夜尿症 夜间遗尿 下尿路症状 夜间多尿 夜间膀胱容量 排尿日记 尿动力学
  • 作者: 马玉芬 邓海波 王磊 孙建华 刘戈 王晓杰 徐园 郭雅萍 耿倩 吴欣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门诊部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病房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二病房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护理部 100730
  • 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VTE)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之一,住院患者可能存在VTE高危因素。护理作为VTE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应准确识别危险因素、及时正确进行VTE风险评估,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对预防VTE意义重大。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风险因素 风险评估 护士
  • 简介:摘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近年研究发现,早期多学科综合治疗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膳食营养干预和营养支持疗法已成为DMD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该疾病的不同阶段,体重管理、营养状况评价、肠内营养等先后成为患者疾病评估和干预的核心手段之一。该综述系统概括了近年对DMD疾病的临床表现、自然演变进程、患儿营养筛查-评定-干预-监测在DMD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肌营养不良症 运动功能 肥胖 激素 营养不良 营养干预
  • 简介:摘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近年研究发现,早期多学科综合治疗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膳食营养干预和营养支持疗法已成为DMD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该疾病的不同阶段,体重管理、营养状况评价、肠内营养等先后成为患者疾病评估和干预的核心手段之一。该综述系统概括了近年对DMD疾病的临床表现、自然演变进程、患儿营养筛查-评定-干预-监测在DMD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肌营养不良症 运动功能 肥胖 激素 营养不良 营养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西藏地区医院护士静脉血栓栓塞(VTE)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西藏地区VTE防治的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1—12月对西藏自治区7个市(地区)59所医院的1 117名护士采用临床护士VTE知识问卷进行VTE知识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护士VTE知识得分是否合格的影响因素。结果1 117名西藏地区护士的VTE知识总分为(36.70±15.17)分,其中基础知识维度得分为(7.13±2.99)分,风险评估维度得分为(14.75±7.61)分,基本预防维度得分为(3.92±1.99)分,物理预防维度得分为(4.73±2.62)分,药物预防维度得分为(1.96±1.29)分,发生VTE后处理维度得分为(4.22±2.35)分。西藏地区护士的VTE知识平均得分率为48.94%,护士的知识掌握情况处于中下水平;在预防措施的使用方面,护士的知识掌握不足,其中物理预防得分率为36.38%,药物预防得分率为39.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职称、医院等级、是否参加过培训是护士VTE知识得分是否合格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西藏地区护士的VTE知识掌握不足,管理者需对不同特征护士人群以及知识掌握的不足之处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护士将所学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保证VTE的护理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 护士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