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用依折麦布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在2021年7月--2022年7月期间,本研究纳入了我院治疗的50例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采用信封随机分组法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阿托伐他汀与依折麦布)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心功能水平、血脂水平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务人员联合使用阿托伐他汀和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患者的结果显示,其疗效良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调节血脂指标,临床效果显著。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依折麦布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再次正中开胸行孙氏手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接受再次正中开胸的孙氏手术的55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14例;年龄(45.4±12.7)岁。首次正中开胸手术的病因包括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瘤、心脏瓣膜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再次手术的指征残余主动脉夹层瘤样扩张,直径超过55 mm、主动脉瘤扩张、新发A型主动脉夹层,吻合口漏及假性动脉瘤。手术均在全麻,正中开胸下完成,顺行性单侧或双侧脑灌注完成支架象鼻置入和弓部替换手术。结果无术中死亡,术后死亡5例(9.1%,5/55),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呼吸功能衰竭、脑部并发症和消化道出血各1例。除死亡病例外,术后脑部并发症2例(2/50,4%),脊髓损伤(一过性截瘫)5例(5/50,10%);呼吸机辅助14~42 h,中位时间17 h,8例(8/50,16%)超过48 h;肾功能衰竭需要替代治疗2例。完成随访45例(90%),随访(25.9±11.2)个月(10~47个月),期间因脑并发症死亡1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例,行吻合口漏修补术1例。结论再次正中开胸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术+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复杂弓部病变安全有效。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再次正中开胸 全主动脉弓替换术 支架象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腺癌转化为小细胞癌的诊治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1例前列腺腺癌转化为小细胞癌患者的资料及病理结果,复习前列腺小细胞癌的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排尿困难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行经尿道前列腺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给予手术去势及口服比卡鲁胺抗雄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再次出现尿潴留,再次行经尿道前列腺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小细胞癌。同时出现多发骨转移,行化疗及局部放射等综合治疗,自发现前列腺小细胞癌后8个月,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前列腺小细胞癌临床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多数患者在发现后数月内死亡。目前该病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可采用小细胞肺癌的化疗方案等综合治疗。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腺癌 小细胞癌 基因 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调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THUMPD3-AS1靶向miR-185对前列腺癌细胞C4-2迁移、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qRT-PCR方法分析前列腺癌细胞22RV1、DU-145、LNcap、C4-2和正常前列腺细胞RWPE-2中THUMPD3-AS1的表达变化。将前列腺癌细胞C4-2分成对照组、si-NC组(转染siRNA对照剂)、si-THUMPD3-AS1组(转染THUMPD3-AS1 siRNA)、si-THUMPD3-AS1+Anti-miR-NC组(共转染抑制物对照剂、THUMPD3-AS1 siRNA)、si-THUMPD3-AS1+Anti-miR-185组(共转染miR-185抑制物、THUMPD3-AS1 siRNA),采用噻唑蓝(MTT)方法分析细胞的增殖活性,采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皮性钙黏附素(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THUMPD3-AS1的靶基因,采用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鉴定二者的靶向关系。结果与正常前列腺细胞RWPE-2比较,前列腺癌细胞22RV1、DU-145、LNcap、C4-2中的THUMPD3-AS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前列腺癌细胞22RV1、DU-145、LNcap比较,前列腺癌细胞C4-2中的THUMPD3-AS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si-NC组比较,si-THUMPD3-AS1组的前列腺癌细胞C4-2细胞增殖活性降低,细胞迁移数目、细胞侵袭数目也明显减少,vimentin、MMP-2、MMP-9蛋白表达减少,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i-THUMPD3-AS1+Anti-miR-NC组比较,si-THUMPD3-AS1+Anti-miR-185组的前列腺癌细胞C4-2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细胞迁移数目、细胞侵袭数目增多,vimentin、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拟物对照剂、WT共转染相比,miR-185模拟物、WT共转染后的前列腺癌细胞C4-2的荧光素酶活性降低(P<0.001)。THUMPD3-AS1和miR-185互为靶向关系。与对照组、si-NC组比较,si-THUMPD3-AS1组前列腺癌细胞C4-2中miR-18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01)。结论下调lncRNA THUMPD3-AS1可靶向miR-185抑制前列腺癌细胞C4-2的迁移、侵袭。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THUMPD3-AS1 miR-185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高危因素,为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提供护理参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产科出生并入住NICU新生儿病例共216例,依据术后是否并发机械性静脉炎,分为机械性静脉炎组33例和非机械性静脉炎组183例,研究各种因素对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接受PICC置管术的216例新生患儿中,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有33例,发生率为15.28%,分别采取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OR=2.287)、置管时间≥3 d(OR=0.593)、体重(OR=0.478)、屈曲位测量(OR=0.495)是影响新生儿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高危因素。结论早产儿、置管时间≥3 d、体重、屈曲位测量是新生儿PICC导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高危因素,临床上应从改善新生儿患者自身条件,提升操作者技能两方面予以对应干预,规避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风险。

  • 标签: 机械性静脉炎 新生儿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严重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7例;年龄75~89岁[(80.9±3.3)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例,31-A2型22例,31-A3型21例。34例接受干骺端扩髓PFNA固定治疗(扩髓组),32例接受干骺端未扩髓PFNA固定治疗(未扩髓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估髋部功能。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7个月[(13.5±1.1)个月]。扩髓组总失血量[(976.3±210.1)ml]、隐性失血量[(712.4±224.4)ml]、术中失血量[(139.4±21.0)ml]、显性失血量[(263.8±36.3)ml]、术后引流量[(124.4±29.5)ml]均大于未扩髓组[(799.0±119.5)ml、(603.0±136.4)ml、(94.1±18.8)ml、(195.9±35.4)ml、(101.9±27.5)ml](P<0.05)。扩髓组输血量[2(0,2)U]和输血率[53%(18/34)]均大于或高于未扩髓组[0(0,1.5)U、25%(8/32)](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头颈骨块的楔形撑开畸形、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切口感染、肺栓塞或脂肪栓塞。两组医源性外侧壁骨折、下肢静脉血栓和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干骺端扩髓和未扩髓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而PFNA干骺端未扩髓较扩髓治疗具有围术期失血量少、输血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骨钉 失血,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骨折患者血红蛋白量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7月至2019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2 482例,男1 174例,女1 308例;年龄为(60.6±19.3)岁。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时间、血红蛋白量、D-二聚体、合并内科疾病、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时间和结果。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红蛋白量与DVT的关系。根据血红蛋白量的五分位数将患者分为5组,比较各组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DVT的总发生率为29.53%(733/2 482)。血栓组的血红蛋白量为(116.57±19.24)g/L,显著低于非血栓组的(124.76±19.7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量(OR=0.985, 95%CI: 0.980~0.990, P<0.001)是影响下肢骨折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随着血红蛋白量五分位水平的增高,DVT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DVT发生率最高组别(40.58%)与最低组组别(17.27%)相比,发生DVT的风险增加2.386倍(95%CI: 1.718~3.315)。结论血红蛋白量可以影响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低的血红蛋白量更容易发生下肢DVT。

  • 标签: 骨折 血红蛋白测定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B超体表定位上臂神经结合经皮微创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与单纯MIPPO技术治疗肱骨干中上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05例肱骨干中上段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使用B超体表定位上臂神经将患者分为2组:联合组52例(采用B超体表定位上臂神经结合MIPPO技术治疗),单纯组53例(采用单纯MIPPO技术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联合组与单纯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联合组与单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2.8±8.6)、(96.8±7.5) 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07.4±5.6)、(215.4±7.2) mL,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显示:联合组优良率[94.2%(49/52)]显著高于单纯组[81.1%(4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干中上段骨折,采用MIPPO技术治疗术前应常规进行上臂神经B超定位,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改善预后功能。

  • 标签: 肱骨骨折 超声检查 骨折固定术,内 上臂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ABO血型患者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 951例下肢骨折患者,男924例,女1 027例;年龄中位数为63(46, 78)岁(16~102岁)。按照血型分组:O型组572例,A型组564例,B型组609例,AB型组206例。入院12 h内常规行双侧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比较所有下肢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以及< 60岁骨折患者、≥60岁骨折患者不同血型组的DVT发生率。结果O型组、A型组、B型组、AB型组下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分别为26.75%(153/572)、28.72%(162/564)、34.32%(209/609)、29.61%(61/206),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膝关节以近骨折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分别为28.74%(98/341)、28.99%(100/345)、39.45%(144/365)、30.97%(35/113),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8)。在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膝关节以远骨折患者及<60岁患者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按ABO血型分组后DVT发生率分别为30.99%(97/313)、33.33%(108/324)、45.22%(156/345)、34.74%(33/95),其中B型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O型组和A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不同ABO血型下肢骨折后DVT的发生率不同,B型血DVT发生率最高。血型对于下肢骨折后DVT发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膝关节以近骨折和60岁以上的患者。

  • 标签: 下肢 骨折 血型 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DLG1反义RNA 1(DLG1-AS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和潜在分子机制。方法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结直肠癌细胞(SW620、Caco-2、SW480)和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保藏中心。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DLG1-AS1和微小RNA(miRNA,miR)-1305表达在结直肠癌细胞(SW620、Caco-2、SW480)和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中的表达。将DLG1-AS1小干扰RNA、miR-1305模拟物分别转染SW620细胞,细胞计数试剂盒、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干扰DLG1-AS1或过表达miR-1305对SW620细胞活力、凋亡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T-qPCR确定DLG1-AS1对miR-1305的靶向调控作用。采用t检验评估两组之间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多组间的差异。结果与NCM460细胞比较,SW620、Caco-2、SW480细胞中DLG1-AS1表达显著升高(3.68±0.24比1.00±0.05,1.93±0.18比1.00±0.05,2.62±0.21比1.00±0.05,t=32.796、14.935、22.514,P<0.05),miR-1305表达显著降低(0.42±0.04比1.00±0.07,0.57±0.05比1.00±0.07,0.36±0.03比1.00±0.07,t=21.582、14.996、25.211,P<0.05)。干扰DLG1-AS1表达后SW620细胞活力显著降低(0.51±0.04比0.99±0.06,t=19.969,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23.11±2.33比7.49±0.69,t=19.284,P<0.05)。过表达miR-1305后SW620细胞活力显著降低(0.63±0.06比0.97±0.05,t=13.060,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17.99±1.60比7.78±0.72,t=17.458,P<0.05)。miR-1305是DLG1-AS1的靶基因,DLG1-AS1负调控miR-1305表达。抑制miR-1305表达能够逆转干扰DLG1-AS1对SW620细胞活力(0.87±0.07比0.49±0.03,t=14.969,P<0.05)、凋亡(13.63±1.22比24.16±2.49,t=11.393,P<0.05)的影响。结论干扰DLG1-AS1通过上调miR-1305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DLG1反义RNA 1 结直肠癌 微小RNA-1305 细胞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辅助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合并缺血性肠坏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区人民医院诊治的绞窄性肠梗阻合并缺血性肠坏死患者122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切除吻合术,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术后给予生物制剂抗TNF-α治疗,连续应用2周。结果所有患者都完成手术,无术中严重并发症,试验组术后症状缓解时间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2.14 ± 0.41)d比(6.24 ± 1.28)d和(3.54 ± 0.77)d比(6.99 ± 0.9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4 d肺部感染、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9%(3/61)比18.0%(11/61)](P<0.05)。试验组术后1 d与术后7 d血清TNF-α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15.66 ± 2.19)ng/L比(39.77 ± 1.30)ng/L、(5.20 ± 0.11)ng/L比(13.08 ± 1.45)ng/L](P<0.05)。试验组术后14 d排便排气功能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4 d最大静息时肛门括约肌压(MRASP)和最大缩窄压(MSP)都显著高于术后1 d,试验组术后14 d MRASP和MSP也显著高于对照组[(80.24 ± 11.39)mmHg(1 mmHg=0.133 kPa)比(76.24 ± 12.11)mmHg、(231.98 ± 45.29)mmHg比(226.39 ± 41.87)mmHg](P<0.05)。结论抗TNF-α辅助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合并缺血性肠坏死能促进临床症状恢复,抑制血清TNF-ɑ的释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患者的胃肠动力。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α 肠梗阻 缺血性肠坏死 胃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