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制药技术也有了很大的突破,致使医药总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且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使得我国制药工艺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文将对制药工程中制药工艺创新技术的意义展开探讨,并分析其制药工艺的制药过程、批量销售、药剂监管内容,从而提出针对性策略以供参考。

  • 标签: 制药工程 制药工艺 创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片技术在修复巨大肩袖撕裂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采用补片技术修复治疗并完整随访的9例巨大肩袖撕裂患者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53~79岁,平均61岁。肩关节活动受限7例,夜间痛5例,Neer撞击征和Hawkins征均阳性者7例;Bigliani肩峰分型:Ⅱ型6例,Ⅲ型3例。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2、15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和肩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5~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均发现≥2条肌腱撕裂。术前、术后12个月、术后15个月VAS评分分别为(6.7±1.6)、(4.5±1.3)、(3.7±1.1)分,UCLA评分分别为(7.9±1.2)、(21.5±4.1)、(23.9±4.3)分;以上项目术前与术后12、15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2、15个月肩关节关节范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MRI提示小型再撕裂患者2例,裂口长度均<3 cm。结论补片技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取得较好的中期疗效,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肩关节 创伤和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补片技术 肩袖撕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月-12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中风患者,以入院先后顺序为依据,分为甲组、乙组,各31例,甲组行常规护理,乙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对比组间康复效果。结果护理前甲、乙两组FM评分、Barthel评分均较低,对比差异微小,(P>0.05),护理后,甲组、乙组FM评分对比情况为(83.04±8.92)分VS(132.92±8.05)分,Barthel评分对比情况为(56.27±4.35)分VS(76.03±4.11)分,乙组两项指标评分明显高于甲组,(P<0.05)。结论在中风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及生活能力,促进康复,推广应用价值高。

  • 标签: 中医护理技术 中风 康复
  • 简介:【摘要】:手术室的护理人员与其它科室相比工作压力更大,不仅需要负责术前准备工作及术后整理工作,还需要负责整理配合主刀医生完成手术做好术中消毒工作。手术室护理人员如果在无菌操作技术易因大意埋下安全隐患。本文主要对慎独精神在手术室护士无菌技术操作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希望能帮助广大手术室护理人员更好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有实质性的帮助。

  • 标签: 慎独精神 无菌操作 手术室 护理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联合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在外科患者术后腹胀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外科入院的200例接受手术治疗后腹胀的患者,并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联合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腹胀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明显更好。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中医护理技术 外科 术后腹胀管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在本科骨科学教学中提高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层次的效果。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2014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名学生。选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授课,试验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和3D打印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对照组学生仅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教学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学生课堂提出问题和方案的人数、理论测试成绩,对其教学效果做出评价。结果在课堂提出有效问题和有效治疗方案的人数方面,试验组学生均多于对照组学生,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96, χ2=4.444,均P<0.05);在课堂提出创意方案的人数方面,两组学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2,P>0.05)。在理论测试成绩方面,试验组学生中获得优秀成绩的人数多于对照组学生,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15,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在本科骨科学教学中对于提高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层次具有一定效果,但从初级目标层次上升到高级目标层次中的作用并不全面和充分。

  • 标签: 3D打印技术 辅助教学方式 骨科学 教育目标 布鲁姆教育理论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四维CT (4DCT)测量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建立肿瘤的位移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对建模样本中290例肺内孤立性肿瘤行4DCT模拟定位和主动呼吸控制(ABC)下螺旋扫描,并基于4DCT测量不同肺段肿瘤三维方向位移,在ABC图像上构建静止状态下肿瘤体积。用模拟定位机测量患侧膈肌的运动幅度,用肺功能仪测量肺活量及潮气量。采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所在肺叶、肺段等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与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呼吸频率、肿瘤体积、位置、膈肌运动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序贯收集17例肺内孤立性肿瘤对位移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测试。结果上叶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上=-0.267+0.002TV+0.446DM,Y上=-1.704+0.004TV+0.725DM+2.250SⅡ+1.349SⅢ,Z上=0.043+0.626DM+0.599SⅡ+0.519SⅢ。中叶及上、下舌段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中=0.539+0.758DM,Y中=-2.316+2.707DM+0.009TV,Z中=0.717+1.112DM。下叶肿瘤三维方向的位移模型分别为X下=-0.425+0.004TV+0.857DM,Y下=4.691+4.817DM+0.005TV-0.307RR+3.148SⅨ+2.655SⅩ,Z下=0.177+0.003TV+0.908DM。(DM:膈肌运动幅度,TV:潮气量,RR:呼吸频率,SⅡ:后段,SⅢ:前段,SⅨ:外侧底段,SⅩ:后底段)。位移模型的预测结果与4DCT法实测肿瘤的位移相近(P>0.05)。结论肺内孤立性肿瘤三维方向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膈肌运动幅度和患者潮气量,同一肺叶不同肺段肿瘤头脚方向的位移差异显著,中叶不同肺段之间肿瘤的位移相近。位移模型法能较好地预测肺内孤立性肿瘤的位移,为个体化靶区构建提供参考。

  • 标签: 肺肿瘤/放射疗法 四维CT 位移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镜窄带成像(Narrowband imaging,NBI)技术对直径小于2 cm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萧山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结肠息肉样病变患者172例为观察对象。使用结肠镜不同模式进行病灶的观察,比较不同模式下清晰度评分情况。对所有病理标本进行活检,以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对NBI诊断效能进行判断。结果172例患者共计检出病灶数208个,病灶直径(0.73±0.29)cm,最小0.1 cm,最大2.0 cm。病理学检查结果:肿瘤性病灶132个(63.46%),非肿瘤性病灶76个(36.54%)。NBI模式下国际结直肠病变内镜(NBI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Endoscopic Criteria,NICE)分型标准示:Ⅰ型78个(37.05%);Ⅱ型104个(54.81%);Ⅲ型16个(7.69%)。NBI模式和常规模式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息肉样病变特异度分别为89.47%和81.57%,灵敏度92.42%和81.82%,准确率91.35%和81.73%;与金标准结果一致性系数Kappa=0.814、0.6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息肉样病变应用结肠镜NBI模式进行诊断时,能够显著提高图像清晰度,对直径小于2 cm的病变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该研究具有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 标签: 结肠息肉 结肠镜 早期诊断 诊断,鉴别 病理 活检 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与二维快速自旋回波金属伪影减少序列(2D FSE MARS)相比较,评估多采集变谐波图像融合-选择性激发序列(MAVRIC-SL)在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减低金属伪影效果。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间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78例患者(101侧膝关节),均于术后2周内接受3.0 T MR检查,序列包括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2D FSE MARS和MAVRIC-SL序列。测量假体伪影范围,并采用Likert量表对假体清晰度、重要解剖结构清晰度和关节积液诊断信心进行主观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2D FSE MARS与MAVRIC-SL序列图像的假体伪影范围的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图像质量评分和关节积液诊断信心评分的差异。结果101侧膝关节中,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2D FSE MARS图像的假体伪影范围分别为(63.3±8.5)、(60.0±7.4)、(62.1±8.7)cm2,MAVRIC-SL序列图像分别为(49.5±5.8)、(44.1±6.6)、(46.1±7.5)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21、21.834、25.472,P均<0.001)。MAVRIC-SL的股骨端假体清晰度、胫骨端假体清晰度和重要解剖结构清晰度主观评分均明显高于2D FSE MARS(P均<0.001)。关节积液诊断信心评分中,2D FSE MARS为2(1,3),MAVRIC-SL为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49,P<0.001)。结论与2D FSE MARS序列比较,MAVRIC-SL序列可进一步减小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金属伪影,提高关节积液诊断信心。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金属伪影
  • 简介:摘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能有效控制HIV感染,但仍无法完全清除人体内的HIV。鉴于CC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HIV感染靶细胞中的作用,可将基因编辑技术运用于修饰CCR5基因,包括锌指核酸酶(ZFN)、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成簇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9系统等,从而实现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此外,修饰CCR5基因的基因编辑技术与干细胞移植的结合为艾滋病的治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CR5 基因编辑 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阿尔兹海默症(AD)的计算机辅助诊断和疾病机理研究,基于图论的复杂网络分析技术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数据挖掘方法,通过结构磁共振、功能磁共振和PET等神经成像手段获取多模态脑影像信息,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发现,AD患者大脑结构/功能网络存在拓扑异常改变。这一发现为AD的早期诊断和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笔者综述了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在AD脑结构和功能影像中的临床应用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标签: 人工智能 阿尔茨海默症 脑网络 神经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上颌窦底提升高度(AH)的不同所对应的容积变化规律,为临床评估上颌窦外提升所需骨移植材料的容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4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50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锥束CT(CBCT)影像资料,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龄40~78(58.3±12.3)岁。利用Mimics 21.0软件重建上颌窦三维模型,通过Materialise 3-matic 9.0 Research软件切割获取上颌窦底不同提升高度对应的容积。观察上颌窦底提升一定高度(4~12 mm)所对应的容积,并对各提升高度所对应的容积进行侧别间及性别间比较;采用Pearson法对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的不同与容积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上颌窦底提升容积与提升高度的理论方程。结果当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12 mm(间隔1 mm,取整数)所对应的上颌窦的提升容积分别为(0.41±0.12)、(0.62±0.17)、(0.85±0.23)、(1.13±0.31)、(1.43±0.38)、(1.76±0.46)、(2.11±0.55)、(2.11±0.55)、(2.88±0.77) cm3,各提升高度对应的容积左、右侧别间及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与提升容积之间呈正相关(r=0.866,P<0.01)。将性别、侧别、提升高度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上颌窦底提升容积与提升高度的理论方程:提升容积(cm3)=0.31×提升高度(mm)-0.96,经回归方差分析,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R2=0.750, F=669.258, P<0.01)。结论CBCT可以快速获取上颌窦三维模型,并且可以根据上颌窦底提升高度准确预测上颌窦提升容积的量,为临床种植术前评估所需骨移植材料的容积提供指导。

  • 标签: 上颌窦 上颌窦底提升容积 上颌窦底提升高度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骨移植材料
  • 作者: 马健 陈淑梅 王敏 吴福理 吴健 方肖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杭州 310009,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杭州 310009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嘉兴 314100,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眼科, 湖州 313009,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杭州 310000,浙大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杭州 310000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杭州 310000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深度学习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眼底病变的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初步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诊断性试验研究。2016年至2019年期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的25 000例患者的25 000张OCT图像作为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训练集和验证集。其中,黄斑前膜、黄斑水肿、黄斑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老年性黄斑变性(AMD)各5 000张。训练集、验证集分别为18 124、6 876张。通过迁移学习Attention ResNet结构算法,对OCT图像进行特征性病变识别,通过特定程序提取疾病特征,根据目标病变的统计特征,将给定的图像与其他类型的疾病进行区分。初步形成黄斑前膜、黄斑水肿、黄斑裂孔、CNV、AMD的模型算法,建立5种模型的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性评估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中各模型辅助诊断的性能。结果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中,黄斑前膜模型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3.5%、99.23%,AUC为0.983 7;黄斑水肿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9.02%、98.17%,AUC为0.994 6;黄斑裂孔模型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8.91%、99.91%,AUC为0.996 2;CNV模型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7.54%、94.71%,AUC为0.987 5;AMD模型辅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5.12%、97.09%,AUC为0.985 3。结论基于深度学习OCT图像眼底病变的眼底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于辅助诊断黄斑前膜、黄斑水肿、黄斑裂孔、CNV、AMD的诊断性能较高。

  • 标签: 人工智能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黄斑水肿 视网膜穿孔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黄斑变性 黄斑前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