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1例64岁女性高血压病患者因服用氨氯地平血压控制欠佳,自行改用替米沙坦40 mg口服、2次/d。1周后患者出现口腔、外阴、肛周溃疡伴肿痛,症状进行性加重。当地医院诊断为白塞病并给予地塞米松治疗10 d,症状好转后停用地塞米松,皮疹再次加重。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后,诊断为固定药疹,考虑替米沙坦所致。给予甲泼尼龙、西替利嗪、漱口液、皮疹处冷敷等治疗,将替米沙坦更换为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10 d后,患者皮肤症状明显好转。随访3个月,皮疹未再复发。

  • 标签: 药疹 白塞综合征 替米沙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弹性固定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胫腓联合损伤患者75例纳为研究对象,依据顺序编码分组原则分为A组(n=37)、B组(n=38)后行对比性治疗研究。A组行传统内固定治疗,B组行弹性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差异。结果:(1)手术指标、手术预后:B组手术时间(69.81±2.72)min、失血量(59.52±8.05)ml,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1.95±0.91)d、住院时间(13.91±2.26)d、VAS(1.91±1.05)分及术后6月时下胫腓联合间隙(3.05±0.33)mm、下胫腓联合重叠影(8.42±0.51)mm,较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踝关节功能:B组术后6月时优、良程度占比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实现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积极维护及改善。

  • 标签: 下胫腓联合损伤 弹性固定 临床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在我国电气化控制设备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体现出很强的稳定性,在特定的环境下,相关的控制设备能够按照具体的程序将相关的规定功能完成,同时还能够按照计划实现在线监控,对于一些指标也能够有效的进行控制,如果处于不正常环境下的电气设备就要严格的控制相关运行设备的稳定性,这篇文章就针对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稳定性控制进行分析,主要阐述了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重要性,还提出了提高电气自动化设备控制稳定性的相关措施。

  • 标签: 电气自动化设备 稳定性 控制措施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分散剂对颜料超低粘墨水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种类和用量的分散剂在超低粘墨水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了分散剂在墨水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浓度的分散剂对墨水的粘度、分散性和沉淀情况均产生显著影响。在超低粘墨水中添加适量的分散剂,能够有效改善墨水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减少颗粒沉淀并提高墨水的使用寿命。我们的研究成果为超低粘墨水的优化配方提供了重要参考,有望在印刷和相关工业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 标签: 分散剂,颜料,超低粘墨水,稳定性,墨水流变性能
  • 简介:摘要:以宁南县某滑坡为例,对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变形破坏特征、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等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在此基础上,对滑坡在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进而对滑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 标签: 滑坡 地质环境条件 稳定性分析 发展趋势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用带线锚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4月我院接受的82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案例为对象,结合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是41例,分别实施的是髌骨下极切除术以及带线锚钉方式治疗,治疗后总结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案例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的优良几率更高,是95.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几率更低,是4.9%,和对照组对比,优势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0,2=8.33)。结论:针对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实施带线锚钉的方式治疗,其效果显著,相对比其他方式,有突出的作用,值得实施和借鉴。

  • 标签: 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带线锚钉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胫腓骨远端单纯关节外骨折经皮内固定的疗效。方法:胫腓骨远端单纯关节外骨折患者取样79例,皆为2020.01-2021.07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抽签分为试验组(n=39,微创经皮内固定)和常规组(n=40,交锁髓内钉固定),比较并发症率、手术指标、住院时间、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近,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5.13%并发症率,比22.50%的常规组低,试验组透视(7.19±1.08)次,术中出血(71.50±12.48)ml,手术(73.05±9.76)min,住院(10.12±1.12)d,比常规组少,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在胫腓骨远端单纯关节外骨折治疗中均有理想疗效,但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可减少透视次数与术中出血量,预防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整体推广价值相对更优。

  • 标签: 分析疗效 关节外骨折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采用0. 25%左旋布比卡因局部浸润治疗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83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排除37例可能影响术后疼痛测量的患儿,排除2例手术时间>1 h的患儿,最终144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0. 25%左旋布比卡因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左旋布比卡因组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为(71. 67±11. 33)个月,体重为(22. 76±5. 07)kg;受伤侧别左侧38例,右侧34例;从受伤到入院间隔时间为(6. 54±5. 55) h。对照组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为(73. 29±11. 46)个月,体重为(23. 19±4. 76)kg;患侧侧别左侧46例,右侧26例;从受伤到入院间隔时间为(5. 83±4. 78) h。记录术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剂量和给药时间,评估两组患儿术后疼痛的严重程度。结果所有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医源性神经损伤、局部麻醉药全身反应等并发症。3例发生浅表感染,其中对照组1例,左旋布比卡因组2例;144例患儿均无深部感染发生。①在术后疼痛评分方面,术后第一天对照组有48. 6%(35/72)发生重度疼痛(CRIES疼痛评分>7分),且全部发生在术后≤8 h,重度疼痛患儿中术后4 h发生的占45. 7%(16/35),术后6 h发生的占40. 0%(14/35),术后8 h发生的占14. 3%(5/35)。术后第一天左旋布比卡因组仅有2. 8%(2/72)发生重度疼痛,1例发生在术后6 h, 1例为术后8 h。术后第一天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 05)。②在术后服用布洛芬方面,第一天对照组有76. 4%(55/72)口服了布洛芬,首次服药时间在术后2 h的占7. 3%(4/55),术后4 h和6 h各占36. 4%(20/55),术后8 h占16. 4%(9/55),术后12 h占3. 6%(2/55),55例患儿中术后第一天有6例服药2次。左旋布比卡因组有33. 3%(24/72)口服了布洛芬,首次服药时间在术后4 h的占4. 2%(1/24),术后6 h占29. 2%(7/24),术后8 h占33. 3%(8/24),术后12 h占20. 8%(5/24),术后16 h占4. 2%(1/24),术后20 h占8. 3%(2/24),24例在术后第一天无2次服药患儿。对照组术后首次服药时间为术后(5. 71±2. 29) h,左旋布比卡因组为术后(9. 25±4. 45) h,明显迟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 )。术后第一天布洛芬消耗量在对照组为(9. 22±4. 33 )ml,左旋布比卡因组为(6. 42±1. 50)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3)。术后前3 d内布洛芬的总消耗量对照组为(10. 89±5. 57) ml,左旋布比卡因组为(8. 33±3. 34)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4)。结论局部浸润0. 25%的左旋布比卡因,是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有效的镇痛方法。

  • 标签: 肱骨骨折 术后镇痛 局部浸润 左旋布比卡因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展开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PFNA内固定术;研究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 PFNA内固定术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 股骨粗隆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诊治的50例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对其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分析治疗前后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优良率。结果:治疗前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优良率为78%,治疗后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治疗优良率为9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关节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采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可切除病灶,缓解疼痛和不适,提高治疗优良率,改善髋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老年髋关节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调脂方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脂、内皮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就诊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按照预定调脂方案给予治疗,分别在1、3、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血脂四项、肝功能、肌酶、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内皮功能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e hyperemia index,RHI)、缺血事件、肌痛以及停药情况。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三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共入组375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5例,三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及用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时强化他汀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χ2=3.939,P=0.047)和强化降脂组(χ2=4.63,P=0.031),3个月时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LDL-C降幅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q=8.862,P<0.01和q=9.699,P<0.01),6个月时强化降脂组LDL-C降幅优于强化他汀组(q=4.332,P<0.01)。RHI和hs-CRP改善情况,1个月时强化他汀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q=3.412,P<0.05;q=4.133,P<0.05),3个月和6个月时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明显(均P<0.05)。从治疗3个月开始,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6个月时,强化他汀组和强化降脂组停药比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χ2=4.488,P=0.03和χ2=5.039,P=0.02)。肝酶和肌酶升高比率以及肌痛发生率三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能够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LDL-C尽早达标,炎症指标和内皮功能明显改善,且安全性好。

  • 标签: 不稳定性心绞痛 调脂治疗 内皮功能 超敏C反应蛋白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常规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试验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TEAS。试验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诱导结束后以2/100 Hz疏密波维持至术毕,刺激强度同诱导前。术后第1~4天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内关、太冲穴,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次/d,30 min/次。常规组于相同时间段接电极片,但不予刺激。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术后第1、3和5天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头晕、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瑞芬太尼总用量及消耗指数降低,术后第3和5天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第1天NE%降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TEAS可改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预防术后感染有一定潜在价值。

  • 标签: 电刺激疗法 免疫,细胞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