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在治疗感音性耳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0月间40例感音性耳聋患者,对其实施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评估其术前及术后的听力改善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左耳和右耳的纯音听阈以及言语识别率。结果:研究发现,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在左右耳纯音听阈及言语识别率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患者的听力功能得到了有效提升,言语识别能力显著增强。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对感音性耳聋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听力和言语理解能力,对改善感音性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人工耳蜗植入术 感音性耳聋 言语识别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肺癌患者使用胸腔镜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进行治疗的效果做出分析。方法:采用2020年1月-2021年12月这一时间段在本院诊治的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例数87例,在单盲分组法方式下将患者划分成44例(常规组)、43例(研究组)的两个组别,常规组患者使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研究组使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疗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肺功能指标、临床指标两方面。结果:研究组肺功能指标、临床指标均优于常规组,P

  • 标签: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 肺段切除术 早期肺癌 术中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美容缝合技术在颌面部创伤中应用的临床疗效和美容效果。方法:采取分组对比实验法,选取本院2023年1月~2023年6月6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为研究案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美容缝合技术进行颌面部创伤外科整形,对照组采取常规缝合技术进行颌面部创伤外科整形。最后通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颌面部创伤治疗恢复的情况、术后感染率和患者满意度三个维度的结果。结果:首先,在颌面部创伤治疗恢复的情况方面,观察组患者的颌面部创伤术后恢复情况明显要好于对照组患者的颌面部创伤。其次,在患者满意度方面。统计数据显示,实验组的患者总体满意程度高达93%,远好于对照组的31%。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在感染率方面实验组患者术后颌面部创伤的感染率为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综合对比讨论分析,在口腔颌面外伤治疗中,采取美容缝合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提高患者口腔颌面外伤的治疗美观程度美容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 标签: 颌面部创伤 缝合方式 美容缝合技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达芬奇机器人与传统腹腔镜手术对胃癌患者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108例和腹腔镜手术26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机器人组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269±32)min比(205±30)min,t=18.314,P<0.05],中出血量少[(94±52)ml比(130±32)ml,t=-8.212,P<0.05],中转开腹率低(2.89%比8.7%, χ2=4.184 ,P<0.05),淋巴结清扫数目多[(45±11)枚比(41±10)枚,t=3.502,P<0.05],术后排气时间早[(59±8)h比(61±9)h,t=-2.396,P<0.05],总住院费用高[(75763±2981)元比(52746±3904)元,t=55.02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住院时间[(6.6±0.9)d比(6.5±1.1)d,t=0.618,P>0.05]、近端切缘距离[(5.7±1.1) cm比(5.4±1.2) cm,t=1.583,P>0.05]及远端切缘距离[(4.7±2.1) cm比(4.9±2.0) cm,t=0.848,P>0.05]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9%比15.2%,χ2=0.106,P>0.05)和术后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分级(Z=-0.271,P>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是安全有效的,在清扫淋巴结、控制中出血、降低中转开腹率及胃肠功能恢复方面较腹腔镜手术具有一定优势。

  • 标签: 胃肿瘤 机器人 腹腔镜 胃切除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腹腔镜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手术的20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overlap吻合10例,行食管残胃前壁吻合10例。结果表明,改良overlap组与传统食管残胃前壁吻合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92±41)min和(184±38)min,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42±21)ml和(51±32)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overlap组均未出现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传统食管残胃前壁吻合组有1例术后1个月出现吻合口狭窄梗阻。2组患者术后1年行食管下段pH值检测,分别为6.9±0.2、6.6±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overlap手术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前提下,能减少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同时减少了胃的酸性反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