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法学既是现实的,又是传统的;它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要,也表征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形态.从后一方面说,美国法学便是美国文化传统的表达,西方的法学也就是西方文化传统的表达,是西方文化传统的产物.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分析美国法学时认为,美国法学是"以自由主义为基础构建起来的",自由主义法学便是美国法学传统的

  • 标签: 自然法学派 西方法学 自由主义 法学史 西方文化传统 美国法
  • 简介:问题的分析研究可有许多侧面和角度。中国的劳动教养本身就是一个“场”,它复合了当代中国的多种因素。由此,它就为我们分析中国的某些问题提供了一个角度、一种方法,透过它,我们可以对中国当代史的价值作出一些判断;在权力和技术的层面上对当代中国的宪政理念作另一种诠释;它也能对中国法律制度的结构、功能和价值作出不同的说明。它本身或许就

  • 标签: 劳动教养 权力 宪政理念 当代中国 中国法律 价值
  • 简介: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来到2000多年前的雅典:雅典的那些男人们(注意,只是男人们)正在开一个类似于现在“代表大会”之类的“公民大会”。他们商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本属于雅典殖民地的米洛斯人因为不满雅典的统治而决定与斯巴达结盟。

  • 标签: 苏格拉底 宪政体制 中国 法治思想 政治制度
  • 简介:"民权"与"人权"这两个具有不同价值取向的概念均源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之中。民权所代表的是一个"群"的范畴,关涉的是国家(古希腊城邦)权力的合法来源,以及国家权力运作的最高合法依据;人权则是一个"个体"概念,意味着个体作为社会的一个单元在国家、社会中具有的价值和尊严,是确定国家权力限度的界标。从民权到人权,人权高于民权,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传统生成演进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特征。由于中国近世以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救亡图存"和"富国强民",致使其在接受西方宪政文化时首先认同的是民权,而不是人权;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民本观念则为移进西方民权思想与议会制度从"文化"意义上架起了一座桥梁。民权这一具有独立价值的概念始终被融化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洪流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由"合群"而复兴而强盛的"工具理性"。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五四人"不再仅仅希望通过张扬民权以创建一个团结合群的民族国家,而更是呼唤一个能够给予个体全面自由发展天地的新型社会的到来,从民权向人权转换的时代于是得以开启。但"五四人"自觉不自觉地又把人权当作是救国的新工具,把民族主义因素灌注于人权之中,从而使得由民权向人权的转换成了未完成的交响曲。

  • 标签: 民权 人权 梁启超 知识分子 五四人 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