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完成的,所以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教育的重点。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思考。一、小学语文课堂现状1.课堂教学方式的固定降低课堂效率。小学语文策略有“阅读”、“表达”两种基本课型。“阅读”、分低年级四环节阅读教学、中高年级四环节阅读教学两种策略;“表达”分低年级三环节写话教学、中高年级三环节习作教学、四环节VI语交际教学三种策略,另有“自学——交流”课堂教学策略。教无定法。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和过程只能适应某一阶段的学生或某一特定群体学生,不可能对所有学生都适应。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空洞的热闹,不符合农村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脱离了现实。《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教师轰轰烈烈的讲了一节课,学生也如痴如醉的听了一节课,而不注重练习。缺乏学以致用的训练。教学模式的固定束缚了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导致语文课堂比较模式化,固定化,学生缺乏兴趣,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 标签: 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 现状 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