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发性早期胃癌(synchronous multiple early gastric cancer,SMEG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390例早期胃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发早期胃癌(solitary early gastric cancer,SEGC)353例(SEGC组)、SMEGC 37例(SMEGC组),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和其他部位肿瘤病史等)和病理资料(病变大小、位置、形态、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肠上皮化生、溃疡和萎缩性胃炎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MEG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SMEGC组与SEGC组在一般临床特征各项目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特征方面,2组垂直方位分布(χ2=8.375,P=0.015)、萎缩性胃炎占比[48.6%(18/37)比23.8%(84/353), χ2=10.710,P=0.001]和肠上皮化生占比[81.1%(30/37)比43.1%(152/353), χ2=19.45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位于胃中1/3(与胃上1/3比较:P=0.036,OR=3.38,95%CI:1.08~10.53)、胃下1/3(与胃上1/3比较:P=0.049,OR=2.59,95%CI:1.00~6.69),以及存在肠上皮化生(P=0.001,OR=4.38,95%CI:1.77~10.86)和萎缩性胃炎(P=0.043,OR=2.24,95%CI:1.04~5.07)均是SMEG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胃癌病灶位于胃中、下1/3,以及病理提示存在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易发生SMEGC,建议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进行细致的内镜评估和密切的随访。

  • 标签: 胃肿瘤 危险因素 同时性多发性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食管狭窄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ESD且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长度30~100 mm的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患者,术后使用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预防食管狭窄。ESD术后食管黏膜缺损分为2级:1级为≥5/6环周但未累及全环周;2级累及全环周。观察术后狭窄发生率,狭窄出现时间,内镜下球囊扩张(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s,EBD)或放射状切开(radial incision and cuttings,RIC)治疗狭窄的次数,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共27例患者纳入研究,随访14~38个月,其中术后黏膜缺损范围1级的患者3例,2级24例。术后黏膜缺损长度(73.7±18.4)mm,球囊放置时间(92.0±20.0)d;总狭窄发生率为18.5%(5/27),其中术后黏膜缺损2级的患者狭窄发生率为16.7%(4/24)。球囊取出到发生狭窄的中位时间为17 d,其中2例狭窄患者分别进行了3次EBD治疗,其余3例患者分别接受了2次、1次和2次RIC治疗。所有患者在佩戴球囊过程中未出现穿孔和迟发性出血。结论对于ESD术后黏膜缺损≥5/6食管环周且长度≤100 mm的食管大面积病变患者,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狭窄的方法。

  • 标签: 食管狭窄 食管肿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体外自助式扩张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