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主祷文的翻译为例,指出基督教的道成肉身教义怎样被用于圣经翻译中,通过分析《和合本》、《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约全书——新汉语译本》对于主祷文的翻译,认为它的理想翻译其实应当遵从"信中雅"的原则。文章最后依据自译的主祷文,探讨了其中关于上帝的主权与十字架的神学。其结论为:圣经翻译涉及到对圣经文本客观启示出来的神学把握与译者主观的神学立场的反思。

  • 标签: 信中雅 主祷文 道成肉身 圣经翻译
  • 简介:如何处理《马太福音》19a中的分词πορ∈υθ'∈ντ∈ζ与命令语气的主要动词“你们要使万民作门徒(μαθητ∈úσατ∈)”之间的关系,影响到教会对于大使命的理解。本文从希腊语的分词的普通功能重审《马太福音》28:18-20的内容,认为“你们要使万民作门徒”应当构成理解教会大使命的核心经文。不过,在该分词与主要动词“你们要使……作门徒(μαθητ∈úσατ∈)”之间的关系上,较早的英文译本作为底本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不少译本对于大使命的表述,从而使今天作为社会组织的教会相对忽视了“你们要使万民作门徒”的根本责任。

  • 标签: 大使命 马太福音 门徒
  • 简介:从耶稣与外邦人、门徒、约翰的关系,本文具体阐述了《马可福音》的社会逻辑中的人人关系。它们都关涉耶稣是谁这一基督论的主题。这同时是马可写作的目的,是马可要向其读者传递的讯息。他们可能是两个群体,形成一定的张力:一是把耶稣的到来看成预演大卫之国的犹太人(11:90-10),他们接受第一条诫命(12:29—30);一是“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的外邦人(11:17),他们是第二条诫命(12:31)的信仰者。不过,他们共有一个关于耶稣的形象:耶稣是基督,是人史关系(犹太传统)、人人关系(帝国文化)背后的人神关系中的上帝本身。

  • 标签: 耶稣 外邦人 门徒 约翰
  • 简介:本文围绕耶稣在犹太传统中的身份与在帝国文化中的位置这一罗马统治者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认为耶稣与圣殿里的祭司长等人的高层宗教领袖的)中突,以及与以会堂为活动中心的法利赛人、文士的底层冲突,是其受难的社会根源。

  • 标签: 耶稣 撒都该人 法利赛人 文士
  • 简介:本文从信仰方式及其内容两个方面,将公元二世纪末(东汉末年)至六世纪末(南北朝【420-589】前)的初期道教与主后30-100年的初期基督教比较,指出前者因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长生不朽为个体修炼的人生目标、以现世的肉体生命的彼此共在(太平世界)为道教徒共同体的信念而具有现世性,后者因以承受超验的精神生命(上帝的灵)的永生同在为个体信仰的人生目标、以超验的上帝之国的期盼降临为基督徒共同体的教义信仰而具有超越性。

  • 标签: 初期道教 初期基督教 现世性 超越性
  • 简介:当代艺术的策展,大致分为商业性与学术性两类。商业性的策展.直接以艺术作品的销售为目的.消费者的趣味成为策展人选择作品的依据;学术性的策展,最要紧的是考虑如何在艺术史或当代文化史上为艺术家的新作初步定位,因而要求策展人具备一定的艺术思想史的素质。

  • 标签: 艺术观念 策展人 公众 当代艺术 艺术作品 学术性
  • 简介:本文通过对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艺术与中国90年代中期至今的当代艺术中的受难图像的叙述,指出以基督教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日渐式微。其差别表现在西方是由于世俗化思潮的影响,在中国却是基于一种俗世化现实的文化传统,因而决定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图式史:一是神圣历史的回光返照。一是对基督教精神元素的偶在挪用。

  • 标签: 当代艺术 图像 受难 基督教精神 后现代艺术 90年代
  • 简介:本文以《新约》文本为依据展开对作为基督信仰的基督教的言说,指出其核心特征为基督事件,即上帝之言成为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和历史上的肉身的耶稣成为信仰的基督的历史事件。两者简称为“言成肉身事件”(God’sWord-Becoming-theFleshofJesusevent)与“肉身成言事件”(theFleshofJesus-Becoming-God’sWordevent)。前者指耶稣的灵生、他关于人要爱上帝和爱邻人如自己的爱道的宣告、他替上帝的救赎计划与替人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受死;后者指耶稣死里复活、他的升天、再来、审判。《新约》文本中基督教神学的基督论,可以从基督事件的这七个方面展开言说。这种整全性的基督事件,是《新约》著作在神学上成为正典的动力根源,并且划定了后来的基督教的边界与范围。

  • 标签: 基督事件 七方同启论 耶稣基督
  • 简介:现代艺术的发展呈现多元趋势,不少艺术家以关注女权问题为契机,把自己的艺术视角转向女性女人的权利,形成了女权艺术这一元。前卫艺术家戴光郁在90年代以来创作的《放纵系列》、《集装箱系列》、《墙上风景》和《相异性阻隔》等作品,使女权艺术超越了女性主义进入女人主义文化语境,向我们提示出女性与女人的交往问题。

  • 标签: 女性 女权 汉字 集装箱 艺术家 艺术超越
  • 简介:在成都,一个以生态艺术为主题,以场景更新为形式关怀的观念艺术创作群体正在逐渐成长。1997年7月19日,戴光郁等9位居住成都的艺术家自发组成了“719艺术家工作室联盟”,“强调艺术家个体精神的存在价值,尊重艺术家实践的个人性话语生成方式”(引自“719艺术家工作室联盟缘起”)。“719联盟”的艺术家,在用艺术图式呈现艺术观念方面,不但自觉选择了装置、行为、视象,而且还将大地艺术中

  • 标签: 生态艺术 行为艺术 艺术家 成都 艺术观念 作品
  • 简介:就历史发生学而言,装置、行为这两种艺术形态的艺术意义,源于作品中的媒材与观念互动构成的个别场景.美术馆展出作品时需要装置布展,因为作品同既定空间的场景关联的差异,必然带来观众的理解分殊;同样,艺术家为自己的行为表演设计的戏剧背景,要求观众在特定场景中领悟其行为的内涵.据此,在装置、行为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如何挪用场景的问题,理应进入艺术爱者批评与实验的视域.本文以戴光郁近年实施的几件装置、行为作品为个案,侧重探讨艺术家在创作这类作品时挪用不同场景的艺术方式.

  • 标签: 场景媒材 媒材观念 戴光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