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影响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279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7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复发36例,5年无瘤生存率为87.10%(243/279)。患者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95%CI为93.6%~98.3%)、94.3%(95%CI为91.6%~97.2%)、90.4%(95%CI为86.6%~94.3%)。单因素分析显示,肥胖(HR=2.194,95%CI为1.031~4.671,P=0.041)、肌层浸润深度(HR=2.957,95%CI为1.382~6.329,P=0.005)、组织学分级(G2:HR=3.271,95%CI为1.336~8.010,P=0.010;G3:HR=9.933,95%CI为3.565~27.672,P<0.001)、肿瘤大小(HR=8.067,95%CI为2.426~26.821,P=0.001)、腹腔细胞学(HR=3.293,95%CI为1.523~7.121,P=0.002)、手术-病理分期(Ⅲ期:HR=28.357,95%CI为11.516~69.828,P<0.001)、淋巴结性质(HR=14.629,95%CI为5.023~42.606,P<0.001)、宫颈间质浸润(HR=3.806,95%CI为1.653~8.764,P=0.002)、附件转移(HR=9.101,95%CI为3.831~21.622,P<0.001)、淋巴血管间隙浸润(HR=5.011,95%CI为2.233~11.249,P<0.001)均与患者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HR=2.503,95%CI为1.115~5.616,P=0.026)、组织学分级(G2:HR=3.143,95%CI为1.205~8.198,P=0.019;G3:HR=3.655,95%CI为1.151~11.610,P=0.028)、手术-病理分期(Ⅲ期:HR=27.701, 95%CI为9.608~79.869,P<0.001)及淋巴血管间隙浸润(HR=3.297,95%CI为1.370~7.936,P=0.008)均是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腹腔细胞学、手术-病理分期、淋巴结性质、宫颈间质浸润、附件转移、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均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其中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及淋巴血管间隙浸润均是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预后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 肌层浸润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胚胎和子宫内膜共培养模型,探讨人自体单个核细胞(PBMCs)对培养液中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胚胎表面LIF受体(LIFR)表达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选择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反复种植失败患者的内膜12例,分离出子宫内膜细胞。收集其外周血分离出PBMCs。收集2009年至2014年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成功且分娩的患者的废弃胚胎。研究分为实验组(内膜-胚胎-PBMCs共培养)和对照组(内膜-胚胎共培养)。共培养系统中加入含雌孕激素培养液当日为培养第0日。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培养后第1、第3、第5日两组培养液中LIF的浓度;应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第5、第6日所形成囊胚表面LIF受体的表达情况,用Image J软件分析免疫荧光图像。结果培养第3日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液中LIF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5日时,实验组培养液中LIF浓度[(2 840.02±240.51)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 411.35±311.63) ng/L](P=0.001)。囊胚LIFR的免疫荧光吸光度(A)值实验组大于对照组(0.255 8±0.037 2比0.190 6±0.040 4,P=0.001)。结论在体外子宫内膜-胚胎共培养模型中,人自体PBMCs能提高子宫内膜LIF的表达,同时促进囊胚表面LIFR受体的形成,在胚胎着床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反复种植失败 白血病抑制因子 共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