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雷电防护技术在信息网络系统中的应用。首先,文章概述了雷电特性与危害以及信息网络系统的脆弱性,明确了雷电防护的必要性。接着,文章详细论述了信息网络系统中接地系统、避雷器、屏蔽与隔离技术等关键雷电防护技术的应用,并倡导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综合雷电防护体系。随后,文章还探讨了雷电防护技术在技术创新、绿色环保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为信息网络系统的雷电防护设计、实施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提升系统的抗雷击能力与运行稳定性。

  • 标签: 雷电防护 信息网络系统功能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miR-1-3p靶向DARS2介导MAPK通路及临床意义。方法 数据来源于TCGA数据库。预测DARS2上游miRNA,应用R语言进行miRNA-mRNA共表达分析,最终确定miR-1-3p。应用R语言分析miR-1-3P在膀胱癌与癌旁组织之间表达差异;分析DARS2与miR-1-3P相关性;分析miR-1-3P高、低表达膀胱癌患者两组之间总生存时间有无差异。应用GEPIA数据库进行DARS2与MAPK通路靶分子相关性分析。结果 通过预测及共表达分析,最终确定has-miR-1-3p;膀胱癌中miR-1-3P表达明显下调较癌旁组织;DARS2表达与miR-1-3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17;miR-1-3p高表达膀胱癌患者组生存期明显延长。相关性分析膀胱癌组织中DARS2与MAPK通路靶因子ERK1、ERK2、JNK1、JNK2表达均成显著正相关。结论 生信分析表明膀胱癌中miR-1-3p靶向调节DARS2表达抑制膀胱癌进展可能,同时DARS2表达影响MAPK通路靶分子水平,为进一步实验验证奠定研究基础,可能成为膀胱癌治疗靶点的潜力。

  • 标签: miR-1-3p DARS2 MAPK通路 膀胱癌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DARS2基因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基因测序数据及临床相关数据来源于TCGA数据库。GEPIA数据库分析DARS2基因在膀胱癌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情况;TCGA-portal数据库分析DARS2与分期、分级及预后相关性。应用R语言进行DARS2与肿瘤微环境相关性分析。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DARS2表达异常升高,DARS2表达水平随着膀胱癌临床病理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升高,且高表达DARS2膀胱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及无病生存时间较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ARS2表达水平与免疫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DARS2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其DARS2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为进一步生信分析及实验验证奠定前期基础。

  • 标签: DARS2 膀胱癌 预后
  • 简介:摘要:近年来,作物秸秆产量随着作物产量的提升而不断增加。中国以水稻、小麦和玉米为典型作物的农作物秸秆已经从以前的生活能源和动物饲料转变为农业废弃物。为减少处理成本,农作物秸秆曾被大量露天焚烧或遗弃,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对土壤生态系统也造成巨大压力。因此,作物秸秆资源合理化利用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秸秆还田是目前作物栽培的重要研究内容和推广技术之一。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富碳的能源,在缓解农田土壤中养分比例失衡,弥补磷、钾肥力不足等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下面,文章就秸秆还田对土壤生态及农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 标签: 秸秆还田 土壤生态 农作物生长 发育影响
  • 简介:摘要:水稻在实际种植与培育过程中,相关企业或个体应充分结合水稻实际情况,如品种、生长条件、各阶段发育情况等方面,采取有较强针对性与有效性的管理措施,以此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效应用提供重要依据,实现水稻高产栽培目标。本文探索了水稻优质高产田间管理的具体方法,以供借鉴。

  • 标签: 水稻 优质高产 田间管理
  • 简介:摘要:在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玉米种植技术也向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但是仍有一部分地区的种植技术比较传统,高产种植的技术无法得到普及。同时,种植中,出现大量的病虫害影响其种植效果,降低了玉米产量,无法满足人们对玉米的需求。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对高产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进行分析和优化,使其种植和防治效率都能提升,促进农业的发展。

  • 标签: 玉米 高产种植 技术 病虫害防治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睾丸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男,61岁,盆腔MRI示左侧睾丸上份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T1WI呈等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内见条片状低信号及散在小囊状高信号,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扩散加权成像示病灶扩散轻度受限,增强后实性部分呈延迟强化。病理诊断:左侧睾丸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

  • 标签: 睾丸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短回波时间(UTE)-T2*成分分析技术在参加马拉松赛的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跟腱形态及生化变化动态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招募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运动员29名,其中男25名,女4名,年龄24~50(40±6)岁。所有运动员于马拉松赛前1周、赛后48 h内及赛后1个月分别接受双侧跟腱MRI检查,采用常规T1加权像、质子密度加权压脂序列和不同回波时间(TE)的UTE序列对跟腱的形态及信号进行评估,采用UTE-T2*序列对跑步后跟腱生化的改变进行动态定量分析。UTE-T2*序列获得单成分分析值(T2*M)和双成分分析的短T2*成分值(T2*S)和长T2*成分值(T2*L)以及百分比值。在跟腱矢状位图像上测量跟腱整体的数值,并把跟腱等分为3个亚区分别测量(跟腱连接段、跟腱中间段、跟腱插入段),由2名放射科医师独立勾画感兴趣区。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法对2名放射科医生的定量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非参数的Friedman M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不同亚区T2*M、T2*S、T2*L和百分比值的差异;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不同距离、不同跑姿、不同配速及不同训练量的赛后48 h与赛前T2*S的变化差异(ΔT2*S),其中ΔT2*S为赛后48 h T2*S值与赛前T2*S值的差值。结果在短TE(TE≤0.6 ms)的序列上,跟腱腱病可表现为高信号区域出现散在点状低信号。2名放射科医师对跟腱的T2*M、T2*S、T2*L和百分比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96、0.94、0.83和0.94。跟腱的整体、跟腱连接段及跟腱中间段的T2*S值在马拉松运动后48 h均轻度升高,运动1个月后减低[0.49(0.45,0.59)比0.54(0.49,0.59)比0.53(0.49,0.57),0.48(0.44,0.54)比0.53(0.47,0.58)比0.50(0.46,0.57),0.48(0.43,0.58)比0.54(0.47,0.59)比0.52(0.46,0.57);均P<0.05],T2*M、T2*L和百分比值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的跑姿中,前中脚掌着地者跟腱整体ΔT2*S高于后脚掌着地者[0.03(-0.05,0.07)比-0.03(-0.17,0.11),P = 0.001]。结论UTE-T2*的双成分分析技术对运动前后的跟腱形态动态变化监测优于单成分分析,其T2*S对跟腱内化学成分的细微变化更加敏感。

  • 标签: 运动医学 跟腱 马拉松 磁共振成像 超短回波时间 成分分析
  • 简介:摘要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技术是一种直观的无创性评价心肌组织特性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多种定量参数用于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价。T1 mapping技术由准备脉冲和读出序列两部分组成,在其近20年的技术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对这两部分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优化。本文分别对三种准备脉冲(反转恢复准备脉冲、饱和恢复准备脉冲以及两者组合的准备脉冲)和两种读出序列(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和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各自的优化发展进程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以三种不同准备脉冲T1 mapping技术中的代表性序列为例进行成像原理说明。

  • 标签: 心脏磁共振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 改良Look-Lock反转恢复技术 饱和恢复单激发采集技术 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 细胞外容积 心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定量CT技术测量中国健康体检人群脊柱骨密度,探讨其与血红蛋白及人血白蛋白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数据(China Biobank),脊柱骨密度测量采用 QCT Pro图像分析系统,所有合作中心均采用欧洲脊柱体模(NO.145)进行质量控制。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50 05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7组,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脊柱骨密度、人血白蛋白、血红蛋白,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相关性。结果健康体检者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均降低(P<0.05),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体质指数(BMI)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分别r=0.086、0.101、0.076、0.090、0.072、0.123、0.100;均P<0.01);而女性健康体检者部分年龄组骨密度与血红蛋白相关(分别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77;均P<0.05);部分年龄段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与血白蛋白相关(其中男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8;40~49岁组r=-0.027;70~79岁组r=-0.051;女性分别为30~39岁组:r=-0.044;40~49岁组r=-0.042;50~59岁组r=-0.086;70~79岁组r=-0.070;均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BMI后血红蛋白水平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1.022,95%CI:1.017~1.027)、骨密度减少(OR=1.012,95%CI:1.007~1.016)的保护因素;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正常(OR=0.926,95%CI:0.905~0.948)、骨密度减少(OR=1.006,95%CI:0.951~1.011)危险因素。结论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与血红蛋白、人血白蛋白存在相关性。血红蛋白是男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保护因素,人血白蛋白是女性健康体检者骨密度危险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血红蛋白 血白蛋白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定量CT(QCT)腰椎骨密度(BMD)正常参考值,并探究其地区差异。方法收集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女性人群35 431例。采用美国 Mindways 的定量CT系统,测量L1、L2椎体中心层面BMD,取平均值。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段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女性腰椎BMD差异。按10岁年龄间隔,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之间两两比较。结果中国健康成年女性人群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东北(183.01±24.58)mg/cm3、华北(188.93±24.80)mg/cm3、华东(187.54±27.71)mg/cm3、华南(186.22±33.72)mg/cm3、华中(176.33±24.91)mg/cm3、西南(182.25±28.00)mg/cm3],随后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地区BMD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70岁以前,华中和西南地区BMD[(176.23±24.91)至(90.38±28.12)mg/cm3,(182.25±28.00)至(88.55±25.68)mg/cm3]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低于东北[(183.01±24.58)至(99.69±27.85)mg/cm3)、华北(188.93±24.80)至(95.89±26.12)mg/cm3]、华东[(187.54±27.71)至(95.65±27.86)mg/cm3]地区(P<0.01);≥70岁各地区BMD趋于一致(P>0.05)。华中和西南地区在40~60岁年龄段BMD值接近(P>0.05),≥60岁各地区BMD均低于骨量异常值(均P<0.05)。≥50岁女性西南地区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25.65%),华北地区最低(17.30%)。结论建立了中国健康女性人群的QCT骨密度参考值数据库,西南地区BMD值最低,华南地区BMD值最高。

  • 标签: 骨质疏松 健康成年女性 定量CT 骨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 公司的QCT系统测量腰椎椎体的骨密度。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计算骨密度均值和下降率,按美国放射学院脊柱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纳入男性50 682例,年龄为(50.2±12.8)岁(20~98岁)。中国男性总体脊柱QCT峰值骨密度(173.11±28.56)mg/cm3,出现在20~29岁,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70岁之前,华南地区男性骨密度相对较高,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0~79岁和≥80岁2个年龄段各地区男性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男性脊柱QCT骨密度总体下降约46.92%,40~49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加速。≥50岁男性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约为11.42%,其中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72%和13.87%),华北和华南地区较低(分别为8.53%和7.71%)。结论建立了中国成年男性人群的脊柱QCT骨密度范围,华南地区骨密度值最高,华中地区骨密度值最低。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男性 定量CT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健康定量CT(Q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以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入组人群为研究对象,骨密度和腹内脂肪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 Pro Model 4系统。描述性分析入组人群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以及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健康指标的基线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性别对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年龄变化趋势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经对主要指标的纳入排除标准及异常值筛选后,最终86 113例纳入本研究,入组率为92.47%,其中女性35 431例(41.1%),男性50 682例(58.9%),男女比值为1.43。总体年龄为(50.3±12.7)岁,男性为(50.2±12.8)岁,女性为(50.4±12.5)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地区划分,华东地区入组最多,共43 833例(50.90%),其次为华中地区16 434例(19.08%),东北地区最低2 914例(3.38%)。与主要研究结局相关的健康信息指标入组率基本在70%以上,且两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骨密度为(139.33±46.76)mg/cm3,男性为(135.90±36.48)mg/cm3,不同性别骨密度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减趋势(均P<0.001);女性腹内脂肪面积为(116.39±56.23)cm2,男性为(191.67±77.07)cm2,不同性别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增趋势(均P<0.001)。结论基于QCT测量的基线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均存在性别差异且年龄趋势不同,健康信息指标也有性别差异;此外,由于纳入数据的地区差异,也需考虑地区因素。

  • 标签: 健康状况 内脏脂肪组织 骨密度 定量CT 大数据
  • 简介:摘要:近年来,农村地区常发生雷暴灾害,受灾人数不断增加,对农村的居民构成严重威胁。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地区雷电风险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农村地区防雷行动的现状和应对措施。

  • 标签: 农村雷电灾害 日益严重原因 对策分析
  • 简介:摘要:水利水电行业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备受国民和国家的关注。水利水电工程作为一项国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能够保护人民财产安全,抵抗洪水的侵害,需要基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要点,力求改善周围的环境,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稳固发展。了解在开展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当中的质量构成因素,以求通过解决质量问题,控制好相关环节的关键性措施,从而使施工建设的过程能够达到高质量和高安全的状态。

  • 标签: 水利水电 施工管理 特点 质量控制策略
  • 简介:摘要:在公路桥梁施工建设项目中,现浇箱梁施工技术应用难度相对较大,为了保证项目施工的安全性,有必要对相关技术深入进行研究,从而有效保证相关技术使用规范性。为此,笔者将要在本文中对满堂支架现浇箱梁施工技术在公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我国工程事业的发展,可以起到有利的作用。

  • 标签: 满堂支架 现浇箱梁 公路桥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的腹内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cardiometabolic risk,CMR)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中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76 226例。腹内脂肪面积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QCT)Pro Model 4系统。本研究收集的心血管代谢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MR得分定义为血压、血糖、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异常得分之和。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0±13)岁,男性占58.8%。男性腹内脂肪面积平均值显著高于女性[(191.7±77.1)cm2比(116.4±56.2)cm2,P<0.001]。随着腹内脂肪面积的增加,年龄校正后的心血管代谢指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外)均呈上升趋势。当腹内脂肪面积为300 cm2时,CMR得分≥ 1的年龄校正后比值比[OR值(95%CI)]男性为14.61(13.31~16.04),女性为5.46(4.06~7.36);CMR得分≥ 3的年龄校正后可能性男性为31.7%,女性为31.3%。结论基于CT扫描的QCT测量的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密切相关。在接受低剂量CT扫描筛查肺癌的健康体检人群中可考虑同时测量腹内脂肪,有助于控制和管理腹型肥胖(特别是内脏脂肪)。

  • 标签: 腹部脂肪 内脏脂肪组织 心血管代谢风险 定量CT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公路工程也在逐步加大建设的力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绩。交通公路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就严重背离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交通公路工程施工中应该融入环保理念,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其意义将是非常重大而深远的。

  • 标签: 环保理念 交通公路 工程施工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成MRI对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参加全程马拉松赛前后膝关节结构和软骨改变定量检测的价值。方法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间招募广东省珠海市业余马拉松爱好者26名。在全程马拉松运动前1周、运动后48 h内对其右膝关节进行扫描,扫描序列包含三维各向同性快速自旋回波质子密度加权(3D CUBE PD)序列和合成MRI序列,后者扫描后获得常规对比加权图像T1WI、T2WI、质子密度(PD)加权像、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以及T1、T2、PD 3种定量图谱。以3D-CUBE-PD序列为参照,评估合成MRI对膝关节病变的检出情况。将膝关节软骨分为股骨内侧髁中央承重区(CMFC)、股骨内侧髁后部非承重区(PMFC)、股骨外侧髁中央承重区(CLFC)、股骨外侧髁后部非承重区(PLFC)、胫骨内侧平台(MTP)、胫骨外侧平台(LTP)、髌骨及滑车8个亚区,基于合成MRI,由2名医师对各软骨亚区分别独立测量其T1、T2、PD值。采用ICC评价观察者间测量数据的一致性,马拉松运动前后膝关节软骨T1、T2及PD值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2名医师对膝关节软骨的T1、T2及PD值测量的一致性好,ICC值分别为0.912、0.933及0.954。合成MRI序列可检出所有软骨损伤(3名)和关节积液(15名),9名半月板损伤者检出7名。膝关节软骨整体T1、T2及PD值在运动前均高于运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1值除髌骨和滑车软骨外,其他区域均有统计学意义,T2值CMFC、LTP、MTP亚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合成MRI技术对膝关节结构病变有较好的显示能力,其定量参数T1、T2、PD值可有助于检测马拉松远动前后膝关节软骨的改变。

  • 标签: 膝关节 软骨 磁共振成像 马拉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成磁共振(synthet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yMRI)技术在正常成年人海马定量测量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连续收集20~72岁健康成年人139名,男性61名,女性78名。按照年龄分为三组:20~35岁36名,36~55岁72名,56~72岁31名。所有受试者均采用GE SIGNA Pioneer 3.0 T MRI进行头颅检查。扫描序列包括3D T1WI毁损梯度回波序列(3D T1WI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3D T1WI-SPGR)和SyMRI序列,应用SyMRI后处理软件对全脑进行自动配准及数值提取。不同侧别间的海马T1、T2及质子密度(proton density,PD)值采用配对t检验,不同性别分组间的海马T1、T2及PD值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年龄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不同年龄分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139名健康成年人的T1、T2、PD均值分别分别是(1258.43±110.59) ms、(105.88±16.05) ms、(74.71±1.52) pu,T1值、T2值、PD值的范围依次是(1070.16~1725.59) ms、(86.43~190.71) ms、(70.72~80.21) pu。不同侧别海马T1和P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且T1和PD值左侧均大于右侧。而不同侧别海马T2值以及不同性别间的T1、T2和PD值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T1、T2及PD值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5岁组和36~55岁组与56~72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35岁组与36~55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成磁共振技术能够提供不同年龄及性别正常成年人海马定量参考值,为海马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年龄 性别 海马 集成磁共振成像 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