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前免疫治疗对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肝移植且术前接受过免疫治疗的19例肝癌受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受者移植术前免疫治疗方案、不良反应,以及术后排斥反应、肿瘤复发转移等并发症情况。根据受者术前肿瘤影像学检查和甲胎蛋白水平的变化,通过mRECIST标准判断等待期间肿瘤是否稳定、进展或缓解。按肿瘤有无部分缓解,将19例受者分为非缓解组(肿瘤稳定或进展)和缓解组(肿瘤部分缓解),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受者术后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结果19例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接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及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非缓解组13例中,9例受者肿瘤稳定,4例出现肿瘤进展;缓解组6例受者均出现肿瘤部分缓解。非缓解组中2例受者术后经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分别经糖皮质激素冲击+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治疗、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非缓解组13例中,术后因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术后出现肿瘤复发转移3例,其中2例带瘤存活,1例复发转移后死亡。缓解组6例均未出现术后肿瘤复发转移。非缓解组受者术后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6.9%和76.9%,缓解组受者为100%和100%,两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8,P=0.226)。非缓解组受者术后1及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9%和76.9%,缓解组受者为100%和100%,两组总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1.292,P=0.256)。结论免疫治疗可以作为肝癌肝移植术前桥接治疗的有效方案,未显著增加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免疫治疗后的肿瘤缓解对移植术后的长期生存有益,但仍需扩大样本量来验证与支持。

  • 标签: 肝癌肝移植 免疫治疗 排斥反应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24在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及癌组织中的表达和临床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65例肝癌肝移植受者及同期入院的41例良性肝病肝移植临床资料,采用ELISA法检测所有受者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癌灶及癌旁组织CD24表达。绘制不同CD24表达受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比较生存差异。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CD24表达水平与肝癌肝移植受者各项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多因素COX分析筛选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6.51±2.33) μg/L显著高于良性肝病肝移植受者(4.10±0.91) μg/L(P<0.001),癌组织中CD24阳性率为87.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4.6%,P<0.05),且外周血CD24水平与肿瘤组织CD24表达强度呈正相关(r=0.570,P<0.001)。CD24表达(外周血和癌组织)与受者术前γ-谷氨酰基转移酶水平、最大肿瘤直径、有无微血管侵犯、门静脉癌栓、肉眼脉管癌栓及卫星灶显著相关(P<0.05)。超米兰标准、超UCSF标准的受者外周血和癌组织CD24表达程度较符合标准的受者更高(P<0.005)。CD24高表达受者的总体生存(OS)率预后和无复发生存(RFS)率预后明显劣于CD24低表达受者(P<0.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表明癌组织CD24表达强度[OS:HR=3.661(1.005~13.333)],P=0.049;RFS:HR=4.331[(1.887~9.942),P=0.001]和受者术前AFP水平[OS:HR=4.900(1.590~15.097)],P=0.006;RFS:HR=3.414[(1.614~7.221),P=0.001]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外周血CD24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癌组织中CD24表达情况。癌组织中CD24表达强度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受者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肝移植 肝细胞肝癌 CD2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类型、危险因素及分类治疗的策略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545例次成人全肝肝移植受者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类型及病因分析,采取四分类治疗策略(保守治疗、微创手术、开腹手术、再次肝移植),进一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545例次全肝肝移植术后共发生胆道并发症48例(8.8%)。其中胆漏9例(占18.8%,3例为吻合口胆漏,6例为拔T管后胆漏);单纯胆管吻合口狭窄14例(29.2%);吻合口狭窄合并胆总管结石2例(4.17%);单纯胆总管结石1例(2.1%);缺血性胆管损伤(表现为非吻合口的多发肝内外胆管狭窄及反复胆管炎,1例表现为肝右叶多发胆汁瘤合并肝脓肿)19例(39.6%);排斥反应后胆道损伤3例(6.3%)。统计分析显示供肝冷缺血时间延长(>11 h)是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胆道并发症的类型及轻重程度,采用保守方法、微创手术[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为主]、开腹手术及再次肝移植手术的综合治疗方案。微创治疗单纯吻合口狭窄和胆漏效果满意,治愈率分别为78.6%(11/14)和77.8%(7/9)。但缺血性胆道损伤受者治疗效果多不理想,部分受者症状可有改善,好转率42.1%(8/19),4例严重缺血性胆道损伤受者行再次肝移植手术,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冷缺血时间过长(>11 h),ERCP为主的微创治疗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缺血性胆道损伤成为胆道并发症的常见类型,且治疗困难,严重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为再次肝移植。

  • 标签: 肝移植 胆道 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lagille综合征(AGS)的临床特点及肝移植治疗AGS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接受肝移植的6例AGS患儿临床资料。6例患儿中位年龄15个月(6~39个月),术前儿童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平均(21±9)分;6例患儿均存在黄疸、瘙痒以及特殊面容等不同程度的终末期肝病表现,术前均通过基因诊断明确JAG 1基因突变。4例行左外叶活体肝移植,2例行经典原位肝移植。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前与术后1个月ALT、血清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及体质量Z值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术前与术后身高Z值采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6例儿童肝移植手术均顺利完成。截至2019年7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3~50个月),6例受者及移植物均正常存活,均未发生急性肝衰竭、血管并发症或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黄疸、瘙痒等症状消退,黄色瘤体积逐渐减少至消失,肝功能正常,生长发育均呈追赶增长。6例受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身高、体质量Z值分别为[-3.0(-1.97~-3.90)]和[-3.1(-2.38~-3.40)]、(-3.0±0.6)和(-1.6±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01,t=4.590,P均<0.05);ALT、血清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分别为(680±481)和(37±16)U/L、(300±165)和(17±11)μmmol/L、(16.5±9.7)和(1.3±0.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3.119、4.316和3.984,P均<0.05)。结论肝移植是治疗AGS的有效方法,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行肝移植可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Alagille综合征 儿童肝移植 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