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围产期保健对孕妇分娩率、产后出血及妊娠并发等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在我院产检的 20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100例,行常规保健,观察组 100例,行围产期保健,观察对比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 结果 两组妊娠结局比较,观察组自然分娩率为92%、产后出血发生率为 3%、妊娠并发发生率为 4%、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为 5%,对照组分别为 54%、 16%、 21%、 19%,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更高,产后出血、妊娠并发、母婴不良结局等发生率均更低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有效的围产期保健,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产后出血及妊娠并发风险,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确保母婴安全。

  • 标签: 围产期保健 妊娠结局 产后出血 妊娠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经腰椎后路术式治疗腰椎结核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量(ESR)、疗效对比及并发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40例腰椎结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肌间隙入路(20例)组与后正中切口入路组(20例)。基础治疗不变情况下,分别通过两种手术干预,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CRP、ESR变化水平、疗效及并发发生状况。结果:肌间隙组手术时间较后正中组明显减少(P0.05)。术前与术后1周ESP、CRP组内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1月,术后1月与术后3月ESP、CRP组内比较有差异(P0.05)。肌间隙组疗效优于后正中组(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达到改善ESP、CRP,达到减轻炎性反应的目的,且具有一定安全性。同时,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腰椎结核患者治疗疗效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时间减少,值得推广。

  • 标签: 两种经腰椎后路术式 腰椎结核 并发症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门静脉高压患者外科护理。方法配合外科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外科治疗主要是针对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所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和严重脾肿大、脾功能亢进、顽固性腹水等。通过护理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度,保证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发展,避免并发出现。

  • 标签: 门静脉高压 外科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重症监护病房急性重症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60例重症监护室病房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分成两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普通护理,给予观察组精细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的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营养不良、误吸和排痰不畅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肺部感染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而人疱疹病毒6型(HHV-6)脑炎被认为是allo-HSCT的重要并发,致死率高,受者预后差。本文报道1例成功诊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o-HSCT后并发HHV-6感染的受者。allo-HSCT早期合并病毒感染的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受者个体因素,调整免疫抑制剂,在有效预防或控制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基础上减少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同时加强抗病毒治疗。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病毒性脑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子宫内膜异位是否是导致异位妊娠发生的原因。方法选取155例异位妊娠患者,并统计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55例患者中有宫腔手术史者58例,占37.42%;有腹部手术史者8例,占5.16%;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者18例,占11.61%。结论子宫内膜异位可以增加异位妊娠的风险,及早的发现并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可以降低异位妊娠的发病几率。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异位妊娠 相关性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3岁的粘多糖贮积(MPS) Ⅰ型儿童受者在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MPS Ⅰ型的疗效。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黏多糖贮积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花粉患者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外周血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2)亚群表达水平、功能变化及其胞内STAT6信号通路水平变化。方法纳入10例花粉患者、10例尘螨致敏哮喘患者以及12例健康儿童,分别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和非发作期采用流式细胞术监测其外周血ILC2细胞及其胞内Th2型因子水平变化。分选各组外周血Lin-细胞亚群,体外给予前炎症因子(IL-25和IL-33)刺激培养7 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5和IL-13的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总蛋白质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STAT6)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内,花粉患者外周血ILC2细胞表达水平[(23.09±7.86)%]显著高于尘螨过敏哮喘组[(6.84±3.85)%]以及健康对照组[(1.69±0.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发作期,花粉患者外周血ILC2细胞水平呈现下降趋势[(11.30±2.45)%],但依旧高于同期的尘螨致敏哮喘组[(3.76±1.96)%]以及健康对照组[(1.32±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花粉季节发作期内,花粉患者外周血IL-13+ILC2[(6.94±3.16)% vs(4.17±1.98)%, P<0.05]、尘螨致敏哮喘患者外周血IL-13+ILC2[(1.89±0.70)% vs(1.44±0.55)%, P<0.05]均显著高于非发作期。体外给予IL-25或IL-33刺激,均可以上调花粉组和尘螨致敏哮喘组培养上清中IL-5和IL-13的水平,且当联合应用IL-25和IL-33可以协同放大此种刺激效应。Western blot证实应用IL-25和IL-33协同刺激可以显著上调花粉患者组Lin-细胞胞内STAT6磷酸化水平。结论花粉季节发作期内,花粉患者体内ILC2细胞数目及功能异常可能是导致花粉患者在短时间内临床症状出现或急性加重的另一诱因。

  • 标签: 花粉症 尘螨 艾蒿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6 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