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碘盐监测是对全民普及碘盐状况进行长期、动态的观察,了解居民碘盐覆盖情况和现存问题,是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IDD)的重要保证。通州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郊平原,是北京市的东大门,在通州地区开展碘盐监测,全面了解碘盐生产、销售和居民食用情况,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可为实现全面消除碘缺乏病提供参考。

  • 标签: 碘盐 监测 北京通州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各种气象因素对北京通州区蚊密度的影响,为蚊虫及相关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北京通州区单日常规气象数据及2015—2019年的蚊密度监测数据,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气象因素与蚊密度相关性及滞后性,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初步探讨该模型在气象因素对蚊密度影响效应中的应用。结果日最低温度(r=0.58,P<0.05)、最小湿度(r=0.38,P<0.05)、最高气压(r=-0.53,P<0.05)与蚊密度相关,最小湿度为17%时,滞后第4天时相对危险度(RR)值最大,当最高气压为1 032 hPa时,滞后第11天时RR值最大,最低气温为5 ℃时,滞后第3天时RR值最大,此后逐渐下降。结论最低温度、最小湿度、最高气压可能是影响通州区蚊密度的气象因素,影响效应有滞后性,以上结论对建立蚊密度及相关传染病早期气象预警系统有一定意义。

  • 标签: 气象学 蚊密度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6—2019年北京通州区流感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学特征、疫情规模及流行特征,为流感聚集性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9年北京通州区报告的流感聚集性疫情资料,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应用Mapinfo 10.0空间分布软件绘制流感聚集性疫情地理分布图。结果2016—2019年,北京通州区共报告流感聚集性疫情296起,涉及病例3 273例,平均罹患率为26.05%。流感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中心城区的发生数量高于农村地区,发生疫情最多的场所为小学(194起,占65.54%),其次为托幼机构(74起,占25.00%)和中学(28起,占9.46%)。2016—2019年流感聚集性疫情检出的流感病毒型别不断变化,且不同场所发生的流感聚集性疫情的流感亚型不同(x2=72.863,P<0.01)。发生疫情的班级平均接种率为21.81%。疫情规模以5~15例病例为主(255起,占86.15%)。疫情发生至报告的时间间隔与疫情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296,P<0.01),疫情持续时间与规模呈正相关(r=0.528,P<0.01)。结论流感聚集性疫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应加强对学校等聚集场所的流感疫情监测,尽早发现和报告疫情,以减少疫情的扩散传播。

  • 标签: 流感 聚集性疫情 流行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016—2018年北京通州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和预测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通州区2016—2018年上报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运用简单季节性模型预测通州区2019年发病趋势。结果2016—2018年通州区总计报告手足口病8 877例,其中重症病例13例,无死亡病例。6—8月是发病主要高峰,城乡结合部总体发病率高于农村和中心城区。男性发病数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44: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及以下儿童,以1~3岁为主。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和托幼儿童。结论北京通州区手足口病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五岁以下散居儿童为防控的重点,应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以及预测的发病趋势,有针对性的做好防控工作。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 预测 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对北京地区一起呼吸道发热疫情进行实验室确诊。方法收集此次呼吸道发热疫情病例的咽拭子标本,利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呼吸道病毒和呼吸道细菌进行核酸筛检。对腺病毒筛查阳性的标本,利用腺病毒特异性引物,进行3个基因片段(Fiber、Hexon和Penton)扩增和测序,并对测序序列进行BLAST比对和进化关系分析。结果在收集的14份病例标本中,共检测到14份腺病毒阳性。Fiber、Hexon和Penton 3个基因序列BLAST结果显示,14例均为3型腺病毒。进化关系分析显示,该病毒与美国1株2007年流行的3a51型腺病毒(GenBank登录号为KF268123)高度同源。结论北京地区该起呼吸道发热暴发疫情,是由3a51型腺病毒引起的。

  • 标签: 人腺病毒 基因型 实验室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