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成人先天性腰骶部椎体(lumbosacral hemivertebra,LSHV)行后路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节段固定远端是否需要骨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9年8月接受后路HV切除节段固定的成人LSHV患者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32.9±8.8)岁(范围21~44岁)。根据冠状面平衡(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分型:A型(术前CBD≤ 30 mm)15例,B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凹侧偏移)1例,C型(术前CBD>30 mm且C7铅垂线向凸侧偏移)16例。根据远端内固定模式分为骨盆固定(pelvic fixation,PF)组(PF组),即远端固定至髂骨或骶髂骨;非骨盆固定(non-pelvic fixation,NPF)组(NPF组),即远端固定至L5或S1。主要观察指标为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评估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CBD改善,同时评估术后CBD分型的转变。结果32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9±2.6)年(范围2~11年)。术前PF组和NPF组原发弯Cobb角分别为42.6°±13.5°和41.3°±10.9°,术后矫正至13.1°±5.4°和17.7°±5.8°,末次随访时13.4°±5.1°和18.5°±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32.58,FNPF组=28.64,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9.3%±11.8%和57.6%±10.3%(t=2.14,P=0.012)。两组代偿弯Cobb角分别由术前54.9°±14.8°和46.8°±13.6°,术后矫正至17.3°±9.6°和15.4°±8.4°,末次随访时18.5°±8.8°和17.6°±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PF组=42.97,FNPF组=38.56,均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8.4%±16.7%和67.2%±14.9%(t=0.17,P=0.849)。PF组患者原发弯和代偿弯Cobb角矫正率类似(69.3%±11.8% vs. 68.4%±16.7%,t=0.15,P=0.837),而NPF组患者代偿弯Cobb角的矫正率明显高于原发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14.9% vs. 57.6±10.3%,t=2.13,P=0.013)。PF组和NPF组CBD分别由术前(33.3±11.2)mm和(28.8±8.1)mm,术后矫正至(18.5±3.5)mm和(27.1±6.8)mm,而末次随访时CBD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FPF组=41.61,P< 0.001;FNPF组=0.38,P=0.896);术后和末次随访时PF组CBD均优于NP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术后=3.23,P=0.002;t末次=2.94,P=0.008)。术后12例患者出现冠状面失代偿(12/32,37.5%),均为NPF组患者。两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0 vs. 50%,χ2=6.40,P=0.014)。PF组6例术前C型患者术后CBD均恢复正常(100%),而NFP组10例C型患者中4例(40%)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P=0.034)。结论成人先天性腰骶部椎体(LSHV)行后路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后具有较高的冠状面失代偿发生率(12/32,37.5%),注重原发弯与代偿弯矫正率的匹配度对重建冠状面平衡有重要意义,骨盆固定有助于C型患者重建冠状面平衡。

  • 标签: 脊柱侧凸 腰骶部 骨盆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期单纯后路跳跃式椎体(hemivertebra,HV)切除、跳跃式短节段内固定治疗多发性HV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并行一期后路跳跃式HV切除、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多发HV所致CS患儿13例,男4例,女9例;年龄(3.7±1.2)岁(范围1.4~4.9岁)。选择导致局部侧凸、侧后凸畸形或冠状面偏移的责任椎体作为切除的目标,先远端后近端分别切除椎体并水平化固定椎。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近端和远端侧凸Cobb角、冠状面平衡、局部后凸Cobb角及脊柱生长高度(近端和远端内固定长度、T1~S1长度)的改善情况;同时记录近、远期并发症,包括生长过程中脊柱冠状面(失代偿定义为术后侧凸进展>20°)、矢状面(后凸进展定义为上、下内固定间后凸加重>40°)的再进展情况,以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螺钉切割、螺钉误置)。结果每例患儿均切除2个HV,8例(61.5%)椎体位于脊柱两侧,5例(38.5%)位于脊柱同侧。术后随访时间为(6.2±3.3)年(范围2.0~10.5年)。术前近端侧凸Cobb角和远端侧凸Cobb角分别为36.7°±11.8°和35.2°±7.8°,术后分别矫正至9.7°±6.6°和6.1°±4.1°,末次随访时维持在14.3°±5.4°和8.0°±4.6°,差异圴有统计学意义(F近端=31.249,F远端=93.830,P<0.001),术后改善率分别为73.6%±19.6%和82.4%±11.7%(t近端=6.888,t远端=10.954,P<0.001),末次随访时丢失率为15.8%±26.9%和6.9%±7.0%。冠状面平衡术前为(17.2±14.8)mm,术后改善至(-0.2±15.7)mm,末次随访时维持在(0±18.4)mm(F=4.137,P=0.024)。T1~S1长度术前为(256.3±24.0)mm,术后(273.8±27.3)mm,末次随访时增加至(333.2±33.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04,P=0.003),术后较术前略有增加(t=0.680, P=0.527),末次随访时较术后明显增加(t=2.986, P< 0.001)。7例患儿术前存在局部后凸畸形,由术前32.2°±13.6°明显改善至术后的6.1°±9.8°,末次随访时为5.4°±10.4°无明显矫形丢失(F=11.187,P=0.002),术后改善率为93.4%±27.0%(t=3.355,P=0.004)。6例患儿(46.2%)术后出现冠状面失代偿(21.7°±1.9°),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改善至14.7°±8.9°;2例(15.4%)患儿术后3个月胸椎区域内固定间后凸加重,分别为68°和58°,经过支具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分别改善至55°和46°。结论后路一期跳跃式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术安全且有效,可明显改善幼儿脊柱生长不平衡和局部畸形。中期随访结果显示生长期内冠状面侧凸进展较为常见,补充性支具治疗可进一步控制侧后凸畸形进展。

  • 标签: 胸椎 腰椎 躯干发育异常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沥青路面是我国高等级公路常用路面形式,在车辆荷载与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沥青路面极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病害,其中裂缝最为常见,一旦出现裂缝,必定会影响路面平整度和行车舒适性,若不及时处治,病害进一步发展,形成更为严重的车辙、坑槽等病害,进而危害行车安全。本文将从沥青路面裂缝的类型、成因分析、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 标签: 沥青路面 裂缝成因 防治对策
  • 简介:摘要:现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手段还需不断优化和改善,因此质检人员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增强质量检测效果,有效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质检人员应该制定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对建筑施工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和相关负责人进行密切的沟通,并要求施工单位在限期内整改,并在规定的日期再次进行检测工作。为了确保检测方法的科学可靠,质检人员必须加大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 标签: 建筑工程 主体结构 安全性鉴定检测 裂缝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