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外肿块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提出诊断的建议。方法选取较常见的5例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分别为系肉瘤、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B/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系白血病、急性未分化白血病合并皮肤成熟浆样树突细胞增殖及早期前驱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集其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流式细胞术结果,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鉴别诊断。结果5个病例提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分型需要:①基于系别特异性标志物;②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同部位或不同时期肿瘤细胞分化方向有所不同,初诊及病情变化时需多次活检并全面标记各系相关标志物以协助诊断;③常规病理形态学及组织的免疫表型检测在诊断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时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查等综合分析。结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来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细胞,肿瘤细胞分化存在多样性,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病理检查、临床特征、分子遗传学等进行诊断。

  • 标签: 前驱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白血病,双表型,急性 细胞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外肿块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并提出诊断的建议。方法选取较常见的5例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分别为系肉瘤、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B/系、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合并急性系白血病、急性未分化白血病合并皮肤成熟浆样树突细胞增殖及早期前驱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集其形态学、免疫组化检测、流式细胞术结果,探究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鉴别诊断。结果5个病例提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准确的病理诊断和分型需要:①基于系别特异性标志物;②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不同部位或不同时期肿瘤细胞分化方向有所不同,初诊及病情变化时需多次活检并全面标记各系相关标志物以协助诊断;③常规病理形态学及组织的免疫表型检测在诊断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时存在局限性,需要结合形态学、流式细胞术检查等综合分析。结论系别不确定的造血细胞肿瘤来源于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细胞,肿瘤细胞分化存在多样性,需要结合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病理检查、临床特征、分子遗传学等进行诊断。

  • 标签: 前驱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白血病,双表型,急性 细胞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严重烧伤大鼠形成及吸收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30只6~8周龄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12%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每组10只。于各组大鼠背部进行相应处理,之后仅烧伤大鼠按Parkland公式经腹腔注射补液,创面外涂20 g/L碘伏,直至创面愈合。伤后28 d,取各组大鼠胫骨组织,分别行Masson、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新生组织、破骨细胞数量;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制备血清,分别采用甲基百里酚蓝比色法、磷钼酸法测定代谢指标血清钙离子、磷离子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形成标志物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和吸收标志物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水平;取各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护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活化T细胞核因子1(NFATC1)、c-Fos、c-Src的mRNA表达水平。数据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Welch检验、Games-Howell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伤后28 d,与假伤组比较,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新生组织生成均减少,烧伤面积越大减少越明显;2个烧伤组大鼠胫骨组织中破骨细胞数量相近,均较假伤组明显增多。伤后28 d,3组大鼠血清钙离子浓度、血清中β-CTX水平相近(P>0.05);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明显高于12%TBSAⅢ度烧伤组(P<0.05),且2个烧伤组大鼠血清磷离子浓度均显著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血清中P1NP水平明显低于假伤组(P<0.01)。伤后28 d,假伤组、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护因子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20、1.71±0.83、2.24±0.51,其中24%TBSAⅢ度烧伤组明显高于假伤组(P<0.01);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RANKL mRNA表达水平为1.31±0.17,明显高于假伤组的1.00±0.14与12%TBSAⅢ度烧伤组的0.97±0.10(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24%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TRAF-6、NFATC1(Z=3.141、3.782)、c-Src mRNA表达水平及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假伤组(P<0.05或P<0.01);12%TBSAⅢ度烧伤组大鼠第1腰椎组织中c-Fos、c-Src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24%TBSAⅢ度烧伤组(P<0.01)。结论严重烧伤可引起大鼠新生组织生成减少及破骨细胞数量增多,血清磷离子浓度升高与血清中P1NP水平下降,组织中护因子、RANKL、TRAF-6、NFATC1、c-Fos、c-Src呈升高趋势,且NFATC1、c-Fos、c-Src随烧伤总面积增加呈下降趋势。

  • 标签: 烧伤 骨生成 代谢 骨转换 护骨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原位固定二期截矫形分期联合手术矫治儿童肱骨外髁不连合并肘外翻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小儿骨科诊疗中心收治8例儿童肱骨外髁不连合并肘外翻患儿资料。男5例,女3例;左侧5例,右侧3例;受伤年龄为6~14岁(平均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6年(平均4年)。一期手术采用不连断端清理,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术。在不连愈合和肘关节功能正常后二期行肱骨髁上内翻截矫形术。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MEPS)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4.5个月(27~64个月)。一期手术后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不连愈合时间平均81.3 d(55~120 d);二期截矫形手术后所有截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1.1 d(45~60 d)。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肘关节活动度分别为129.0°±4.6°、138.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例患儿健侧的提携角平均5.4°(3°~8°)。术前、末次随访时患儿患侧的提携角分别是31.9°±4.7°(25°~42°)、4.0°±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MEPS评分为(57.5±6.5)分,良4例,差4例;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95.9±3.4)分,优秀6例,良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期原位固定不连断端清理,块原位空心钉加压固定,自体髂骨植;二期肱骨髁上内翻截矫形治疗儿童肱骨外髁不连合并肘外翻畸形,手术效果良好,术中对外髁块血供的保护是手术治疗的关键。

  • 标签: 骨折,不愈合 肘关节 儿童 肘外翻
  • 简介:摘要毛囊干细胞是存在于毛囊外根鞘隆突部的一种成体干细胞,来源丰富且易于获取。与毛囊内的其他成体干细胞一样,毛囊干细胞具有许多的优点,如自我更新能力强、高增殖能力和多分化潜能等,这使得毛囊干细胞成为非常好的分离干细胞来源以及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应用的组织来源。毛囊干细胞在表皮和皮肤组织工程中的研究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全新领域,目前已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主要就毛囊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展开综述,包括干细胞诱导毛发新生,促进创面愈合,促进神经、脊髓修复,心肌细胞细胞分化等。

  • 标签: 毛囊干细胞 神经修复 创面愈合 脊髓损伤 心肌样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关系。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集的79例口腔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癌旁组织和口腔鳞癌组织FAK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FAK短发卡RNA(shRNA)和对照shRNA慢病毒感染人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建立FAK敲降细胞系和对照细胞系(FAK KD组和shRNA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分析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两组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两组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FAK蛋白表达水平(154.23±23.09)明显低于肿瘤组织(351.29±3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值(2.11±0.29)明显高于FAK KD组(1.5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133.48±5.91)个]明显高于FAK KD组[(59.87±5.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9,P<0.05)。对照组细胞划痕愈合率[(85.62±6.08)%]明显高于FAK KD组[(53.18±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8,P<0.05)。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149.71±18.32)个]明显高于FAK KD组[(81.58±8.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0,P<0.05)。对照组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1.28±0.25)明显高于FAK KD组(0.6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5,P<0.05)。对照组细胞间质细胞标志物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0.84±0.18、0.96±0.20)明显低于FAK KD组(1.79±0.23、2.3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4.318,P<0.05)。结论FAK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参与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

  • 标签: 口腔鳞癌 增殖 迁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老年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中医骨科康复治疗方案,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某县中医医院针灸科接收的老年性关节炎患者1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79例,针灸治疗)和观察组(79例,中医骨科康复治疗)。两组均以5 d为1个疗程,连续5个疗程。治疗后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疼痛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医骨科 康复治疗 老年 骨性关节炎 推拿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瓣减压术后合并脑膨出患者早期纠正脑膨出并实施颅骨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晋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3例去瓣减压术后合并脑膨出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头颅CT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纠正脑膨出的同时,早期成功实施了颅骨修补术。患者均恢复顺利,无颅高压表现,无死亡病例。术后头颅CT示脑膨出及脑组织移位纠正,部分患者mRs评分较术前降低。结论针对去瓣减压术后不同原因引起的脑膨出,早期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脑膨出,同期实施颅骨修补,在临床上切实可行,疗效确定。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颅骨缺损 脑膨出 颅骨修补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骨科12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舒适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对比。结果:研究组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舒适护理应用于股骨颈骨折护理中可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舒适护理 股骨颈骨折 应用效果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神经节苷脂钠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对神经细胞Fas/FasL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晋城市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18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9例,其中对照组有7例,观察组有5例患者因死亡、中途退出研究者导致临床资料缺失,最终对照组有52例,观察组有54例纳入到最后研究。对照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35.69±3.14)岁;观察组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为(35.77±3.20)岁。对照组给予常规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抗感染以及解痉挛等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神经节苷脂钠联合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及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Fas、Fas配体(FasL)、半胱天冬氨酸酶-9(Caspase-9)蛋白水平和住院时间。采用χ2检验、t检验、F检验。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69%(43/52)、住院时间为(44.05±13.52)d,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0%(52/54)、住院时间为(35.36±14.11)d,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较高,住院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P=0.022,t=3.236,P=0.002)。治疗后1周、2周、4周对照组GCS评分分别为(6.96±0.87)分、(7.54±1.02)分、(8.98±1.12)分,观察组分别为(7.43±0.86)分、(8.58±0.99)分、(10.58±1.24)分,两组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与治疗前相比GCS较高,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及4周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及4周相比,GCS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96,P=0.006;t=5.324,P<0.001;t=6.977,P<0.001)。治疗后1周、2周、4周对照组MCA分别为(88.47±7.58)cm/s、(81.98±12.84)cm/s、(72.87±12.84)cm/s,观察组分别为(85.33±8.10)cm/s、(75.45±14.15)cm/s、(66.86±13.78)cm/s,两组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与治疗前相比MCA血流速度较低,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1周、2周、4周相比,MCA血流速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P=0.042;t=2.490,P=0.014;t=2.234,P=0.022)。治疗后2周、4周对照组的TNF-α、Fas、FasL及Caspase-9分别为(1.04±0.51)mg/L、(0.79±0.32)mg/L,(34.55±7.25)μg/L、(27.10±5.58)μg/L,(89.34±5.77)μg/L、(20.87±6.55)μg/L,(23.54±5.47)pmol/L、(14.23±4.69)pmol/L;观察组分别为(0.83±0.41)mg/L、(0.36±0.12)mg/L,(40.14±8.20)μg/L、(10.35±4.14)μg/L,(102.47±5.78)μg/L、(17.53±5.28)μg/L,(40.69±6.78)pmol/L、(8.69±0.25)pmol/L,两组治疗后4周与治疗后2周相比,TNF-α、Fas、FasL及Caspase-9较低,观察组治疗后2周与对照组治疗后2周相比,TNF-α较低,Fas、FasL及Caspase-9较高,观察组治疗后4周与对照组治疗后4周相比,TNF-α、Fas、FasL及Caspase-9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钠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可改善患者的昏迷程度,临床效果突出,通过作用于神经Fas/FasL信号通路的过程,对细胞凋亡的发生产生抑制效果,缩短住院时间,获得良好预后。

  • 标签: 神经节苷脂钠 亚低温 重度颅脑损伤 神经细胞Fas/FasL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会诊及常规外检的152例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0、bcl-6、MUM1、GCET1、FOXP1的表达情况,采用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bcl-2、bcl-6和c-myc基因异常情况,筛选双重打击淋巴瘤(DHL)。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52例DLBCL中,男女比例为1.49∶1,中位发病年龄59岁(7~90岁),原发于淋巴结内79例(52.0%)。全部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16个月(1~101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70.2%、44.7%及30.3%。R-CHOP方案治疗组OS好于CHOP方案治疗组及未治疗组(P=0.001)。137例进行双重打击免疫组织化学评分(DHS评分)的患者中,0分56例,1分57例,2分24例,不同DHS评分组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FISH检测结果,29例检测c-myc基因患者中,c-myc基因断裂2例,扩增3例;26例行bcl-2基因检测的患者中,bcl-2扩增2例;26例行bcl-6基因检测的患者中,bcl-6扩增2例,基因断裂3例。1例患者同时存在myc和bcl-2基因扩增,合并bcl-6基因断裂,即三重打击淋巴瘤。DHS评分0分组发现1例双基因异常,1分组发现1例单基因异常,2分组发现5例单基因异常及1例三基因异常,基因异常与蛋白表达不一致。结论我国DLBCL中DHL发生率低,基因异常以c-myc或bcl-2、bcl-6单基因异常为主。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免疫表型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922例DLBCL病例中,29例(3.15%)检测到MYC、BCL2和(或)BCL6基因断裂,其中25例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4例为MYC合并BCL2基因断裂,11例为MYC合并BCL6基因断裂;4例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以C-MYC表达≥40%、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41例(58.68%)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以C-MYC表达≥70%及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2例(5.64%)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DHL患者中,22例C-MYC表达≥40%且BCL2表达≥50%,其中9例C-MYC表达≥70%且BCL2表达≥50%。709例患者检测了P53蛋白表达,其中101例(14.25%)为突变型,13例(1.83%)为阴性,提示可能存在大片段缺失。结论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DLBCL中的发生率较低,基因结构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分子遗传学检测。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淋巴瘤,高级别 基因,myc 基因,bcl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922例DLBCL病例中,29例(3.15%)检测到MYC、BCL2和(或)BCL6基因断裂,其中25例为双重打击淋巴瘤(DHL),14例为MYC合并BCL2基因断裂,11例为MYC合并BCL6基因断裂;4例为三重打击淋巴瘤(THL)。以C-MYC表达≥40%、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41例(58.68%)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以C-MYC表达≥70%及BCL2表达≥50%作为阳性阈值时,52例(5.64%)患者同时高表达C-MYC和BCL2。DHL患者中,22例C-MYC表达≥40%且BCL2表达≥50%,其中9例C-MYC表达≥70%且BCL2表达≥50%。709例患者检测了P53蛋白表达,其中101例(14.25%)为突变型,13例(1.83%)为阴性,提示可能存在大片段缺失。结论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DLBCL中的发生率较低,基因结构异常与蛋白高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DHL的检出依赖分子遗传学检测。

  • 标签: 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 淋巴瘤,高级别 基因,myc 基因,bcl2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的CD8+ T细胞表位,为了解抗病毒免疫机制和疫苗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在SFTSV非结构蛋白中预测潜在表位,利用酶联免疫斑点吸附试验、胞内因子染色、四聚体染色验证表位的免疫原性,体外复性试验验证表位与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结合力。结果NS-3多肽能刺激特异性CD8+ T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且诱导CD107a表达水平升高。康复病例中检测到NS-3表位特异性CD8+ T细胞分群。NS-3与HLA-A*3001能稳定结合。结论从SFTSV的NS蛋白中鉴定到首个人源HLA-A*3001限制性CD8+ T细胞表位NS-3,为疫苗开发提供依据。

  • 标签: SFTSV 非结构蛋白 CD8+ T细胞表位 HLA-A*3001 四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m蛋白和Brg1蛋白在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这一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0日期间病理诊断为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病例2例(1例选自本院,1例选自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其他7个病种111例妇科恶性肿瘤,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Brm蛋白和Brg1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例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中,Brm蛋白表达全为阴性,Brg1蛋白全为阳性。Brm在其他7种疾病的阴性率分别为:宫颈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16.67%、无性细胞瘤4.55%、卵黄囊瘤9.09%、性索细胞肿瘤3.70%、绒毛膜癌0.00%、颗粒细胞瘤0.00%、不成熟畸胎瘤0.00%,与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相比较,除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rg1蛋白只在性索细胞肿瘤中有阴性表达,阴性率为7.41%,与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rm蛋白和(或)Brg1蛋白丢失,在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特异性。

  • 标签: 妇科恶性肿瘤 卵巢肿瘤 高钙血症型卵巢小细胞癌 Brm和Brg1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骨质疏松(OP)患者血清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0例RA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其骨密度情况将其分为OP组(220例)和非OP组(200例),比较2组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及代谢指标,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OP组患者年龄、病程、糖皮质激素使用史、骨折史、肿胀关节数及压痛关节数均显著高于非OP组(P<0.05)。OP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X)水平均显著高于非OP组(P<0.05),而白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则显著低于非OP组(P<0.05)。RA并发OP患者血清CTX水平与IL-6、IL-17、TNF-α呈正相关(r=0.913,0.915,0.921,P<0.001),与IL-10和TGF-β1呈负相关(r=-0.921,-0.920,P<0.001)。结论RA并发OP患者年龄、病程、骨折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关节肿痛及IL-6、IL-17、TNF-α水平偏高,而IL-10和TGF-β1水平偏低。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调节破与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在RA并发OP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骨质疏松 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 骨代谢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初诊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9月至2020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初诊AAV患者(随访至少6个月)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感染情况,并进一步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共236例AAV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女性128例(54.2%),男性108例(45.8%),中位年龄为66.00(59.76,71.99)岁。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ANCA阳性者202例(85.6%),蛋白酶3(proteinase 3,PR3)-ANCA阳性者34例(14.4%)。其中感染组77例,非感染组159例。77例感染组患者共发生121次感染,54次感染(44.6%)发生在初诊后6个月内。感染组合并高血压病史、肺部基础疾病及接受激素冲击治疗和血浆置换的患者比例,肺部、肾脏、心脏、胃肠道受累率,及初诊时血肌酐、五因子评分(five factors score,FFS)显著高于非感染组,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显著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部(73.6%)是AAV患者的主要感染部位,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细菌(64.0%),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次是真菌(33.7%,以白念珠菌为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肺部受累(HR=1.682,95%CI 1.034~2.734,P=0.036)、胃肠道受累(HR=2.976,95%CI 1.219~7.267,P=0.017)是AAV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AV患者在初诊后6个月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AAV患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是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肺部受累、胃肠道受累是AAV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 血管炎 感染 危险因素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骨质疏松(OP)患者血清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20例RA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根据其骨密度情况将其分为OP组(220例)和非OP组(200例),比较2组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及代谢指标,并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OP组患者年龄、病程、糖皮质激素使用史、骨折史、肿胀关节数及压痛关节数均显著高于非OP组(P<0.05)。OP组患者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CTX)水平均显著高于非OP组(P<0.05),而白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则显著低于非OP组(P<0.05)。RA并发OP患者血清CTX水平与IL-6、IL-17、TNF-α呈正相关(r=0.913,0.915,0.921,P<0.001),与IL-10和TGF-β1呈负相关(r=-0.921,-0.920,P<0.001)。结论RA并发OP患者年龄、病程、骨折史、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关节肿痛及IL-6、IL-17、TNF-α水平偏高,而IL-10和TGF-β1水平偏低。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可能通过调节破与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在RA并发OP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骨质疏松 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 骨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