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症状性单纯重度主动反流(AR)的标准治疗方法为外科主动置换术,但对于解剖合适的高危患者,使用经导管主动置换术(TAVR)是合理的。该文报道一例高危单纯AR合并腹主动瘤患者成功经颈动脉行TAVR的病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瓣膜功能良好,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颈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比较经导管主动置换术(TAVR)治疗二叶式主动(BAV)与三叶式主动(TAV)狭窄的中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8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TAVR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症状性重度主动狭窄患者。依据主动CT血管成像结果将纳入患者分为BAV组和TAV组。主要终点为1年全因死亡和卒中组成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1年TAVR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终点事件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测得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间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入选49例重度主动狭窄患者,年龄(73.6±6.3)岁,男性25例(51.0%)。其中BAV组32例,TAV组17例,随访时间为466(390,664)d。BAV组与TAV组患者的1年期全因死亡和卒中组成的复合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2/32)比5.9%(1/17),P=1.00];Kaplan-Meier曲线亦显示该复合事件在两组的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3,95%CI 0.09~11.24,Log-rank P=0.98)。两组的1年期全因死亡、卒中、心肌梗死、严重出血、主要血管并发症、新发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永久起搏器置入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急性肾损伤(2级或3级)。两组术后1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接受TAVR治疗的BAV与TAV狭窄患者的中期预后相似,但研究结论尚需大样本临床研究的长期随访进一步验证。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二叶式主动脉瓣
  • 作者: 周政 张龙岩 杨剑 尚小珂 李捷 潘文志 姜正明 方臻飞 李飞 吴永健 宋光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心内科,北京 100037,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内科,武汉 430022,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外科,西安 71003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武汉 430022,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广州 51000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03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郑州 45005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长沙 410011,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西安 710032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急诊经导管主动置换术(TAV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17年5月至2020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8家中心行急诊TAVR的患者。收集机械循环辅助装置(MCS)使用情况及手术前后实验室检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平均主动压差、左心室射血分数)。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卒中、大出血、主要血管并发症、心肌梗死、永久起搏器置入、急性肾损伤。计算器械置入成功率,器械置入成功指患者存活,单个人工主动置入位置合适且术后平均主动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峰值流速<3 m/s,同时无中度及以上人工主动瓣膜反流。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估计患者随访期间生存率。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年龄(72.5±8.1)岁,其中男性34例(70.8%)。器械置入成功率为91.7%(44/48)。全部患者的术后平均主动压差较术前降低[(12.3±6.4)mmHg比(60.2±23.8)mmHg,P<0.000 1],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41.5±11.7)%比(31.0±11.3)%,P<0.000 1],NT-proBNP下降[3 492.0(1 638.8,7 165.5)ng/L比12 418.5(6 693.8,35 000.0)ng/L,P<0.000 1]。入选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率为8.3%(4/48),住院期间卒中发生率为2.1%(1/48),大出血发生率为6.3%(3/48),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0.4%(5/48),心肌梗死发生率为4.2%(2/48),永久起搏器置入率为6.3%(3/48),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12.5%(6/48)。20例患者应用了MCS,使用率达41.7%。中位随访时间196 d,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例(因胰腺癌全身转移),新增心肌梗死2例,置入永久起搏器1例。术后30 d、1年及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7%(44/48)、89.6%(43/48)、89.6%(43/48)。结论对于急危重症状态的失代偿性主动重度狭窄患者,急诊TAVR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急诊 预后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应用"四步法"行风湿性二尖病变修复手术,随访观察修复效果和患者早、中期不良事件,分析此术式的优势及可能的不足。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本中心通过正中切口或右侧腋下切口完成风湿性二尖狭窄二尖修复术62例。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二尖修复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62例患者均完成二尖修复,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轻度或微量反流。伴发房颤患者术后恢复窦性心律18例,5例通过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7例主动完成修复,无明显反流。3例置换生物主动瓣膜,46例行三尖环成形,其余未行成形术。本组62例患者围手术期无输血,无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随访4~22个月无死亡和不良事件,复查心电图均提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提示19例为轻度反流,40例为轻微反流,1例为中度反流,2例为轻中度反流,峰值流速(1.2±0.3)m/s,无狭窄,3个月后均停止服用华法林抗凝。对于风湿性二尖狭窄病变的患者,使用"四步法"可以获得较好的成形效果,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探讨"衣领样"新交界重建技术修复二尖交界广泛脱垂病变的优势及可能的不足之处,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1年3月,于本中心通过正中切口或各种微创小切口完成"衣领样"新交界重建技术修复交界广泛脱垂伴严重反流的62例严重二尖反流患者,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外科医师完成。术后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二尖修复情况,记录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随访期间二尖的功能。62例患者均成功修复二尖,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微量以下反流,无狭窄和SAM现象,舒张期流速峰值均小于1.2 m/s,跨压力差低于5 mmHg(0.665 kPa),有效开口面积2.8~5.2 cm2。本组55例患者未输血,无死亡,无任何并发症,顺利出院。随访5~60个月无死亡和不良事件,复查超声心动图11例为轻度反流,51例为轻微反流,无SAM现象,无瓣膜狭窄,舒张期流速峰值均不超过1.2 m/s,3个月后均停华法林抗凝。对于交界广泛脱垂的退行性二尖关闭不全患者,"衣领样"新交界重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成本低、学习曲线短的成形新方法,心外科医师通过简单的培训即可掌握此技术。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尖Butterfly修复技术应用于二尖后叶严重脱垂患者外科修复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9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34例行外科瓣膜修复的二尖后叶严重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33~73岁。患者均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二尖Butterfly修复技术。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术中、术后二尖反流程度,观察有无收缩期前向运动(SAM)现象及其他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二尖修复,手术时间143~223 min,心肌阻断45~69 min。术中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提示微量反流/无反流,均无SAM现象。患者术后均获随访5~44个月,无死亡和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末次随访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轻微反流/无反流33例、无症状中度反流1例,均无SAM现象。所有患者出院/术后3个月后均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论对于二尖后叶严重脱垂患者,使用二尖Butterfly修复技术可以获得较好的中远期修复效果,术中最大限度降低了二尖后叶高度,避免了SAM现象,且手术技术难度不大,便于推广。

  • 标签: 二尖瓣脱垂 二尖瓣反流 Butterfly修复 收缩期前向活动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腹下神经丛阻滞(SHNB)缓解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后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镇江第四人民医院50例切口妊娠清宫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SHNB组(22例)和对照组(28例),SHNB组在UAE前行透视引导SHNB,对照组在栓塞术前肌肉注射地佐辛10 mg,两组病例均在UAE 24 h后行切口妊娠清宫术。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比较两组资料在A1时间段(从UAE开始到术后即刻)和A2时间段(离开介入手术室至清宫术前)的疼痛评分。记录并比较两组资料UAE手术开始至清宫术前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两组之间年龄和体重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NRS评分、吗啡剂量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SHNB和UAE,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NB组在A1、A2时间段最大疼痛评分分别为0(0,0.25)、2.50(0.75,5.50)分,均低于对照组[3.00(2.00,4.00)、4.00(3.25,7.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932、-2.351,P值均<0.05)。SHNB组所需吗啡等效剂量[0(0,10.00)mg]低于对照组[10.00(5.00,15.00)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47,P=0.025)。结论透视引导SHNB可明显降低UAE后的疼痛程度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镇痛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上腹下神经丛阻滞 子宫动脉栓塞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桥脑小脑束的扩散参数在发病3个月内和1年后的动态改变,分析其与脑卒中后远期步行能力的关系。方法选取亚急性期(病程3周~3个月)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偏瘫患者30例,分别于发病3个月内(首次)和发病1年后(随访时)采用DTI在感兴趣区桥脑小脑束的小脑中脚区域测定左、右两侧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作为影像学参数;同时采用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对入选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上、下肢运动评定部分,并作为偏瘫分级(PG)的依据(即上肢和下肢运动评分之和);并于随访时,采用Brunel平衡量表(BBA)、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分别评定入选患者的平衡功能、功能预后和生活自理能力。结果首次扫描后发现,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FA值(0.499±0.053)和随访时桥脑小脑束未受累侧的FA值(0.490±0.094)明显低于同期受累侧。首次检测所得桥脑小脑束的rFA值与首次和随访时的下肢运动PG分值、上肢运动PG分值、运动总PG分值和FIM评分呈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上肢、下肢和总运动结局是否良好与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显著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桥脑小脑束的rFA值预测下肢运动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比值为0.84(P=0.002),最佳界值点为0.92(敏感度71.4%,特异度73.9%)。结论亚急性期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桥脑小脑束的DTI参数(rFA值)可预测其长期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且桥脑小脑束的rFA值是预测下肢运动结局是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桥脑小脑束 扩散张量成像 步行 长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