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度拉糖肽配合生酮饮食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对改善胰岛分泌功能研究。方法:在我院的肥胖型2型糖病患者中选取2015.1-2019.1共60例接受了治疗的60例患者,30例参照组,接受度拉糖肽治疗,30例为实验组,观察组采取度拉糖肽配合生酮饮食治疗。对两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型2型糖尿病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度拉糖肽配合生酮饮食治疗应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在对患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提升方面均有更为显著的效果,减少医院纠纷,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度拉糖肽 生酮饮食 肥胖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比较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肥胖患者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 sleeve gastectomy,LSG)前后代谢参数的变化,计算胰岛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评估代谢手术(metabolic surgery)对T2DM合并肥胖患者胰岛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LSG治疗的54例T2DM合并肥胖患者,检测术前及术后1月、6月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FINS)、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量血压、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并根据胰岛稳态评估模型和公式计算HOMA-IR和AIP。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术后1月、6月FPG、FINS、TG、HOMA-IR和AIP分别为(6.38±2.03)mmol/L和(5.36±1.33)mmol/L、(20.42±25.77)μU/ml和(11.22±3.62)μU/ml、(1.94±2.81)mmol/L和(1.70±2.33)mmol/L、(5.60±7.52)和(2.58±0.80)及(0.15±0.27)和(0.08±0.25),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1月、6月HDL-C分别为(1.04±0.20)mmol/L和(1.10±0.18)mmol/L,较术前升高(P<0.05)。术前相关分析表明,AIP与FPG、TG、HOMA-IR呈正相关(P<0.05),与HDL-C呈负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PG、TG、HDL-C是AI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LSG手术可有效降低T2DM合并肥胖患者的血糖、血脂,改善IR,降低AIP。

  • 标签: 代谢手术 2型糖尿病 肥胖 胰岛素抵抗 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泌尿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23年6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8例经泌尿外科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和血栓通进行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下肢疼痛、肿胀改善情况,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分析护理对策。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血小板水平异常、下肢深静脉迂曲、血管内膜损伤、下肢静脉局部充血和其他方面。结论:分析泌尿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对减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泌尿外科 术后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可导致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复发性流产(RPL)和抗磷脂抗体(aPL)持续阳性为主要特点。APS患者中补体激活及补体抗体引起的免疫紊乱可导致血栓形成及病理妊娠。因此,APS患者体内检测到某些补体、补体其他成分及补体抗体对未来提高APS诊断准确率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补体 补体抗体 血栓 病理妊娠
  • 简介:摘要目的在本文中对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中宫缩乏力性出血的临床实用价值进行系列阐述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剖宫产术中发生宫缩乏力大出血的患者,其中研究组45例,采用改良式B-Lynch缝合术止血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方法止血,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产后出血量、成功率、产褥病率、血红蛋白变化,以及术后月经来潮时间。结果改良式B-Lynch缝合组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产褥病率都明显优越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结论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剖宫产术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安全有效,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改良B-Lynch缝合术 产后出血 临床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治疗小儿贫血过程中,运用维生D和右旋糖酐铁的效果。 方法 将2020年1月~2021年11月收治62例小儿贫血患儿当做研究对象,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各31例,常规组运用右旋糖酐铁,研究组同时运用维生D,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比常规组高(P<0.05)。 结论 在针对小儿贫血开展治疗的过程中,运用维生D和右旋糖酐铁,有利于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具有积极开展推广的价值。

  • 标签: 维生素D 右旋糖酐铁 小儿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广东地区无代谢性疾病自然人群脂联水平,建立脂联参考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和东莞市社区收集的1 156例无代谢性疾病自然人群为研究对象。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人体学测量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其他生化指标检测。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脂联水平,分析其在无代谢性疾病自然成年人群参考值,并根据性别、年龄和体质指数分组,比较各组别间脂联差别。相关数据分析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将脂联>P25范围定义为参考值,在本研究中总人群脂联参考值为:>3.2 mg/L;男性参考值为:>3.0 mg/L;女性参考值为:>3.4 mg/L。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脂联受年龄、收缩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β=0.037、-0.012、-1.316、1.994、-0.463,均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广东地区无代谢性疾病自然成年人群的脂联参考值,为后续深入探讨脂联的临床意义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脂联素 参考值 广东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7月至2018年5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骨三科收治外踝骨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患儿4例,男3例,女1例;年龄4~13岁;右侧2例,左侧2例。均为外踝缺损伴邻近皮肤缺损,皮肤缺损范围2.0 cm×2.0 cm~4.0 cm×5.0 cm,骨缺损范围1.0~3.0 cm。切取患侧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皮肤缺损,其中皮瓣面积2.5 cm×2.5 cm~4.5 cm×5.5 cm,第2跖骨头长度1.0~3.0 cm,供区直接缝合。术后影像学评价踝穴间隙及外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是否同步;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制定的评分标准评估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观察供区足部活动度有无影响,负重、行走有无影响。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无血运障碍,供区愈合良好。患儿均获6个月至2年随访,皮瓣颜色及弹性较好,无瘢痕挛缩。无踝关节内翻畸形发生,负重及行走满意。影像学评价显示踝穴间隙及外踝纵向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按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2例,良2例。供区足部活动无影响,稳定性较好。结论第2跖骨头复合组织瓣可一期修复小儿外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重建外踝可随小儿的生长同步发育,是重建小儿外踝外伤性缺损的一种较好方法。

  • 标签: 跖骨 外科皮瓣 踝损伤 儿童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肝胆胰外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方法:选取456例在行手术治疗的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就诊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围手术期应用胰岛泵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择期手术并应用胰岛泵治疗的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携式血糖仪监测患者血糖值,以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作为血糖波动评估指标。结果126例患者血糖波动幅度均超过正常值,SDBG为(2.81±1.37)mmol/L,PPGE为(4.64±2.66)mmol/L,LAGE为(7.85±4.06)mmol/L。术前血糖波动幅度高于术后(P<0.05);上泵当天患者血糖波动幅度最大,随后逐渐下降,至术后1 d趋于稳定,术后2~3 d血糖波动幅度再度增大,之后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患者术后低血糖发生率高于术前(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胰岛泵治疗患者血糖波动较大,且波动幅度呈规律变化,术前:较大-减小-稳定,术后:稳定-增大-减小-稳定,因此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血糖波动规律,密切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胰岛剂量,促进血糖控制平稳。

  • 标签: 血糖波动 围手术期 胰岛素泵治疗 2型糖尿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胰岛强化治疗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55例作为治疗组,同期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胰岛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餐后2h胰岛、空腹C肽以及餐后2hC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2hPG、HbAlc、空腹胰岛、餐后2h胰岛、空腹C肽、餐后2hC肽均明显的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FBG、2hPG、HbAl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空腹胰岛、餐后2h胰岛、空腹C肽、餐后2hC肽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对老年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强化治疗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

  • 标签: 胰岛素强化 老年 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通过论述自研TCU的健康管理系统架构、主处理器、通信总线、子板健康管理数据采集等方面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种用于列车牵引控制单元上的健康管理体系,实现对TCU自身的故障诊断及预测。目前已生产制造样机,并在部分车型上进行试用。

  • 标签: 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 牵引控制单元 I2C总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及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49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者49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观察组不同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及对照组的NT-proBNP、H-FABP水平,分析两项指标对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的NT-proBNP、H-FABP水平分别为(341.52±12.74)pg/mL、(69.01±11.45)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60±12.73)pg/mL、(37.25±11.4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047、13.735,均P<0.001);观察组NYHA Ⅲ级患者的NT-proBNP、H-FABP水平分别为(295.62±42.38)pg/mL、(75.09±19.15)ng/mL,均明显高于NYHA Ⅰ级患者的(120.43±21.69)pg/mL、(21.76±5.22)ng/mL、Ⅱ级患者的(203.51±42.77)pg/mL、(44.92±10.8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5.100、46.040,均P<0.001);NYHA Ⅰ级患者的NT-proBNP、H-FABP水平均明显低于NYHAⅡ的级患者(t=7.231、8.130,均P<0.001);且NT-proBNP、H-FABP单独检测对心力衰竭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76.92%、78.85%、84.69%、86.73%,均明显低于两者联合检测的98.08%、9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760、10.913,均P<0.05);NT-proBNP、H-FABP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状况呈正相关(r=0.362、0.611,均P<0.05)。结论NT-proBNP、H-FAB水平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其联合检测能提高重症心力衰竭的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

  • 标签: 心力衰竭 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预后 敏感度 准确度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氢杨梅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饮食诱导的NAFLD模型建造成功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通过灌胃的方法给予二氢杨梅(100 mg·kg-1·d-1),另一组给予对应体积的生理盐水,持续给药4周。期间,每周测量体重、进食量。4周后,行葡萄糖耐量实验、胰岛释放实验和胰岛耐量实验。小鼠处死后,检测肝脏脂质沉积情况,并对血脂、肝功能及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二氢杨梅治疗后,高脂喂养小鼠体重明显降低,糖脂代谢、肝功能均有所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减轻、甘油三酯含量降低(t=2.161~7.315,P均<0.05)。此外,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t=3.2,P<0.05)和脂肪酸合酶(FASN,t=7.116,P<0.0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结论二氢杨梅通过降低SREBP-1c/FASN的表达进而抑制肝脏脂质从头合成途径而改善NAFLD。

  • 标签: 二氢杨梅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质合成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脂肪酸合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海地区回族、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脂联mRNA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同期住院的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择期手术患者(108例)和不合并胆囊结石病的其他良性疾病择期手术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胆囊胆固醇结石及成人肥胖分类标准分为胆囊结石肥胖组56例、胆囊结石非肥胖组52例、非胆囊结石肥胖组48例、非胆囊结石非肥胖组43例。测定各组患者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尿酸、超敏反应C蛋白(hs-CRP)水平;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大网膜脂肪组织与腹壁皮下脂肪组织脂联mRNA水平。结果与非胆囊结石非肥胖组比较,非胆囊结石肥胖组、胆囊结石非肥胖组、胆囊结石肥胖组TC[(4.57±0.49)mmol/L vs (5.63±0.53)mmol/L、(6.12±0.51)mmol/L、(6.85±0.43)mmol/L]、TG[(1.50±0.32)mmol/L vs (2.06±0.33)mmol/L、(2.53±0.39)mmol/L、(2.96±0.34)mmol/L]、LDL-C[(2.14±0.35)mmol/L vs (2.65±0.33)mmol/L、(3.05±0.37)mmol/L、(3.54±0.38)mmol/L]、尿酸[(188.63±13.52)mmol/L vs (257.69±14.63)mmol/L、(306.96±18.96)mmol/L、(359.96±16.58)mmol/L]、hs-CRP[(228.32±18.96)μmol/L vs (298.96±19.96)μmol/L、(354.96±19.96)μmol/L、(405.98±19.47)μmol/L]水平升高,脂联表达[皮下脂肪:(1.76±0.25) vs (1.43±0.23)、(0.98±0.23)、(0.68±0.29);大网膜:(2.15±0.29) vs (1.88±0.28)、(1.56±0.27)、(1.12±0.25)]及HDL-C[(2.15±0.11)mmol/L vs (1.79±0.15)mmol/L、(1.42±0.12)mmol/L、(1.15±0.09)mmol/L]水平降低(P<0.05);与非胆囊结石肥胖组比较,胆囊结石非肥胖组、胆囊结石肥胖组TC、TG、LDL-C、GLU、尿酸、hs-CRP水平升高,脂联表达及HDL-C水平降低(P<0.05);与胆囊结石非肥胖组比较,胆囊结石肥胖组TC、TG、LDL-C、GLU、尿酸、hs-CRP水平升高,脂联表达及HDL-C水平降低(P<0.05)。皮下、大网膜脂联表达与HDL-C正相关,与TC、TG、LDL-C、尿酸、hs-CRP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皮下脂联、大网膜脂联及高水平TG均为非肥胖人群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OR=2.340、1.931、2.784,P<0.05);低水平皮下脂联、大网膜脂联及高水平LDL-C均为肥胖人群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OR=2.358、2.596、2.115,P<0.05)。结论青海地区回族、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脂联mRNA水平降低;低水平皮下脂联、大网膜脂联均为青海地区回族、汉族肥胖、非肥胖人群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胆固醇结石 脂联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海地区回族、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脂联mRNA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同期住院的胆囊胆固醇结石病择期手术患者(108例)和不合并胆囊结石病的其他良性疾病择期手术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胆囊胆固醇结石及成人肥胖分类标准分为胆囊结石肥胖组56例、胆囊结石非肥胖组52例、非胆囊结石肥胖组48例、非胆囊结石非肥胖组43例。测定各组患者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尿酸、超敏反应C蛋白(hs-CRP)水平;同时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测定大网膜脂肪组织与腹壁皮下脂肪组织脂联mRNA水平。结果与非胆囊结石非肥胖组比较,非胆囊结石肥胖组、胆囊结石非肥胖组、胆囊结石肥胖组TC[(4.57±0.49)mmol/L vs (5.63±0.53)mmol/L、(6.12±0.51)mmol/L、(6.85±0.43)mmol/L]、TG[(1.50±0.32)mmol/L vs (2.06±0.33)mmol/L、(2.53±0.39)mmol/L、(2.96±0.34)mmol/L]、LDL-C[(2.14±0.35)mmol/L vs (2.65±0.33)mmol/L、(3.05±0.37)mmol/L、(3.54±0.38)mmol/L]、尿酸[(188.63±13.52)mmol/L vs (257.69±14.63)mmol/L、(306.96±18.96)mmol/L、(359.96±16.58)mmol/L]、hs-CRP[(228.32±18.96)μmol/L vs (298.96±19.96)μmol/L、(354.96±19.96)μmol/L、(405.98±19.47)μmol/L]水平升高,脂联表达[皮下脂肪:(1.76±0.25) vs (1.43±0.23)、(0.98±0.23)、(0.68±0.29);大网膜:(2.15±0.29) vs (1.88±0.28)、(1.56±0.27)、(1.12±0.25)]及HDL-C[(2.15±0.11)mmol/L vs (1.79±0.15)mmol/L、(1.42±0.12)mmol/L、(1.15±0.09)mmol/L]水平降低(P<0.05);与非胆囊结石肥胖组比较,胆囊结石非肥胖组、胆囊结石肥胖组TC、TG、LDL-C、GLU、尿酸、hs-CRP水平升高,脂联表达及HDL-C水平降低(P<0.05);与胆囊结石非肥胖组比较,胆囊结石肥胖组TC、TG、LDL-C、GLU、尿酸、hs-CRP水平升高,脂联表达及HDL-C水平降低(P<0.05)。皮下、大网膜脂联表达与HDL-C正相关,与TC、TG、LDL-C、尿酸、hs-CRP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水平皮下脂联、大网膜脂联及高水平TG均为非肥胖人群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OR=2.340、1.931、2.784,P<0.05);低水平皮下脂联、大网膜脂联及高水平LDL-C均为肥胖人群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OR=2.358、2.596、2.115,P<0.05)。结论青海地区回族、汉族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脂联mRNA水平降低;低水平皮下脂联、大网膜脂联均为青海地区回族、汉族肥胖、非肥胖人群发生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胆囊结石病 胆固醇结石 脂联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开展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的临床效果以及对其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筛选在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60例,通过电脑随机选取法将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添加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出院后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开展基于医院的延续性护理模式干预,可取得较好的护理管理效果,改善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日常遵医行为、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延续性护理 焦虑抑郁情绪 生活质量 效果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维生D对脓毒性休克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发生脓毒性休克导致ARDS的80例患者,根据25-羟维生D水平分级分为维生D正常组(17例,25-羟维生D ≥ 50 nmol /L)和维生D降低组(63例,25-羟维生D < 50 nmol /L)。然后再根据25-羟维生D水平的降低程度进一步将维生D降低组分为维生D缺乏组(35例,30 nmol /L ≤25-羟维生D ≤ 49.9 nmol /L)和维生D严重缺乏组(28例,25-羟维生D <30 nmol/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维生D缺乏组患者分为A组(对照组,17例)和B组(干预组,18例),将维生D严重缺乏组患者分为C组(对照组,14例)和D组(干预组,14例)。A、C组患者给予经胃管、肠内营养管补充淀粉胶囊0.5 g/d;B、D组患者给予经鼻胃管、鼻肠管补充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 g/d,疗程均为7 d。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25-羟维生D、氧合指数、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及28 d死亡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脓毒性休克致ARDS患者28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结果维生D正常组和维生D降低组患者25-羟维生D [(57 ± 4)nmol /L vs.(33 ± 8)nmol /L]、氧合指数[(135 ± 25)mmHg vs.(114 ± 18)mmHg]、APACHEⅡ评分[(14.7 ± 1.6)分vs.(16.0 ± 2.0)分]、EVLWI [(11.4 ± 2.1)mL/kg vs.(14.5 ± 2.7)mL/kg]、PVPI [(3.61 ± 0.32)vs.(5.05 ± 0.68)]及28 d死亡情况(1/17 vs. 20 /6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1.448、3.872、8.864、5.097、8.409,χ2 = 4.626;P均<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羟维生D [相对危险度= 4.183,95%置信区间(1.787,10.594),P = 0.012]是脓毒性休克致ARDS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且干预后,C、D组患者25-羟维生D [(25 ± 4)nmol /L vs.(37 ± 4)nmol /L]、氧合指数[(152 ± 18)mmHg vs.(171 ± 13)mmHg]、APACHEⅡ评分[(12.8 ± 1.4)分vs.(11.0 ± 1.7)分]、EVLWI [(9.5 ± 0.9)mL /kg vs.(7.9 ± 1.4)mL /kg]及PVPI [(3.63 ± 0.28)vs.(2.95 ± 0.4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7.493、3.246、3.016、3.420、4.373,P均< 0.05),而28 d死亡情况(6 /14 vs. 4 /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22,P = 0.430)。结论维生D降低在脓毒性休克致ARDS患者中普遍存在,且维生D是脓毒性休克ARDS患者28 d病死率的保护因素,而补充维生D可改善维生D严重缺乏者ARDS的严重程度。

  • 标签: 维生素D 休克,脓毒性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5-羟维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