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1927年8月,中共鄂南特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和湖北省委部署,领导鄂南秋收暴动,打响了全国秋收暴动第一枪,建立了全国第一批县级红色政权,造就了包括开国元帅罗荣桓在内的一批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干部。通城、崇阳农军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组织鄂南秋暴的领导人有的参与领导了黄麻起义,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有的参加了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之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鄂南秋暴课题研究,对于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 标签: 八七会议 鄂南秋收暴动 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咸宁新名片
  • 简介: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自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正式创刊后,至今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关于《人民日报》的筹办经过,有不少专家曾撰文论及。其中一个不争的史实是,它由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因此,二者均可称为今天《人民日报》的前身。“树有根,水有源”,如果我们再刨根问底:“前身”又是从何“脱胎”而来?寻找答案无疑是有意义的。由于这两种报纸先后创刊于1940年11月7日和1946年5月15日,前者的来历就更值得探究一番。近日,本着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专程上门拜访了《晋察冀日报》的前身———《

  • 标签: 《人民日报》 晋察冀边区 晋察冀军区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袁老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简介:1995年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新版《咸宁市志》“大事记”上读到原文化部创办向阳湖“五七”干校的记录:“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家属6000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一种高度的敏感,使我立即萌生了抢救这笔文化资源、挖掘这座“文化金矿”的念头……从此,每逢出差进京,我在紧张的公务之余,有计划地拜望了一大批昔日下放咸宁的文化名流,经常是白天抽空预约,夜间促膝长谈。如果遇上双休日,甚至一天连续采访五六家,工作始终在快节秦、高效率地运转。返程后,我有空便泡图书馆和档案馆,查阅了“文革”期间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新时期以来一整套《全国报刊索引》。同时,多次去咸宁

  • 标签: 《向阳湖文化人采风》 绞尽脑汁想出 《全国报刊索引》 咸宁市 战略构想 精神家园
  • 简介:初春的北京一定是惠风和畅,冰心辞世的消息却令人神伤。很自然地,我的脑海中重现出了拜访冰心老人的情景。那是1995年11月8日下午,在医院养病的“文坛祖母”,安详地躺在轮椅上,微笑着.微笑着,连声道出自己的姓氏:“谢谢、谢谢!”愉快地接受了咸宁客人的探望。自冰心老人住院以来,牵动了多少小读者、大读者、老读者的情怀!上至中央领导.下至平民百姓,经常提到一个“爱”的代名词——冰心!而年事已高的她,也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和世态人情。1995年9月底,当她听说鄂南正在大力开发向阳湖文化资源的消息,不由得回想起自己“文革”中期下放原文化部咸宁“五七”干校的往事,身体稍适后,就认认真真题写了“向阳湖”三个字,

  • 标签: 冰心 向阳湖文化 片冰 咸宁“五七”干校 “向阳湖” 大读者
  • 简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曾任我国驻西德大使馆一秘、驻瑞士大使馆文化专员,后任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司长。1970年春,他下放向阳湖时,才满25岁,是咸宁干校年龄最小的“五七”战士之一。

  • 标签: 杨德炎 司务长 出版工作者协会 商务印书馆 新闻出版署 大使馆
  • 简介:著名出版家范用生于1923年,借用他自己的话说。成为“养老金领取者”已20多年了。时下许多年轻的读者也许对他不熟悉。可在京城名流如云的文化圈子中,不晓得他的人却很少。

  • 标签: 范用 风范 养老金领取 出版家
  • 简介:"改造"1970年元旦刚过,已是古稀之年的冰心和诗人郭小川一起,共赴离京迢迢千里的鄂南.3个月前,中国作协的绝大部分同志已先期抵达成宁劳动改造.临行时,军宣队的一位政委训话说:"你们要明白,作协是砸烂单位,你们去的干校--文化部干校属于安置性质,你们就在那儿劳动,改造,安置,不要再幻想回北京.能去的人,包括老、弱、病、残、家属、小孩都去.当然不愿去的,也可以找个地方投亲靠友,我们放行."由于种种原因,几个"老弱病残"如张天翼、陈白尘等人和冰心暂时留了下来.郭小川虽然年轻,但有肝炎,血压又高,还有牙周炎,属于病残一类,便也和冰心等长者在一起,在北京继续写检查……直到林彪发布了"一号通令",连"老弱病残"也不准留在北京,冰心才和郭小川一道下干校.当时,两家的亲属都到车站送行.

  • 标签: 作协 冰心 诗人 郭小川 悟道 元旦
  • 简介:"超蜜月"翻开共和国史册,曾有一节沉重的篇章:1955年,骇人听闻的"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轰动全国,受牵连者多达2000余人,其中78人被正式定为"胡风分子".这年6月10日的还发表了社论,给他们分别戴上种种"莫须有"罪名.年仅33岁的绿原成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特务分子",从此被关押7年之久.诗人出狱后经历坎坷,"文革"中期又在咸宁干校度过了五个春秋.

  • 标签: 周绍良 生平事迹 婚姻生活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