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多发神经(polyneuritis)也称末梢神经或周围神经,主要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多发神经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呈手套或袜套型分布的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营养障碍。大多数的周围神经为非炎症变性。本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中年男性。本病病因包括感染及预防接种后、营养障碍(缺乏维生素B族)、代谢及内分泌障碍、遗传因素以及化学因素。

  • 标签: 多发性神经炎 周围神经 临床分析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管冲洗术治疗根尖周对患者局部炎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入自愿参与研究的56例根尖周患者纳入研究,根据入院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28例,对照组应用手持K型锉治疗,观察组应用超声管冲洗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管菌落数,探究不同方式治疗患者局部炎症的临床价值。结果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43%优于对照组78.57%(P<0.05);观察组管菌落数少于对照组(P<0.05);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超声管冲洗术治疗根尖周患者时,可缓解疼痛感,减少管菌落数,提高填充质量,在局部炎症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价值。

  • 标签: 超声根管冲洗术 根尖周炎 局部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尝试对肝血管瘤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探讨多发型和弥漫型肝血管瘤间是否存在连续性。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的43例多发型或弥漫型肝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影像学特征将患儿分为多发型组(34例)及弥漫型组(9例),再依据病灶数是否可数将多发型组分为可计数(multifocal-type with countable lesions,MC)组(6例)和难以计数(multifocal-type with uncountable lesions,MU)组(28例),比较各组间临床特征差异。结果MC组、MU组及弥漫型组皮肤血管瘤伴发率分别为66.7%(4/6)、50.0%(14/28)和44.4%(4/9),肝肿大发生率分别为0、46.4%(13/28)和100%(9/9),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0、28.6%(8/28)和44.4%(4/9),呼吸困难发生率分别为0、25.0%(7/28)和66.7%(6/9),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分别为0、21.4%(6/28)和77.8%(7/9)。其中,弥漫型组肝肿大、呼吸困难、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较MC组和MU组均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7、0.006和P=0.004、0.032、0.004)。而MU组较MC组肝肿大发生率明显增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多发型组34例中,有16例(47.1%)仅观察随访,18例(52.9%)采用药物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其中,MC组6例(100%)均仅观察随访;MU组28例中,10例(35.7%)仅观察随访,18例(64.3%)患儿采用药物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弥漫型组9例(100%)均采用药物治疗,其中3例(33.3%)联合介入治疗。弥漫型组药物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率较多发组、MU组和MC组均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38和<0.001);MU组与MC组药物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6)。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多发组患儿均存活且病情好转;弥漫型组患儿死亡2例(22.2%),均采用药物联合肝动静脉瘘栓塞术治疗,均因并发严重心力衰竭死亡。MC组、MU组和弥漫型组分别有5例(83.3%)、14例(50.0%)和3例(33.3%)患儿病变完全消退,三组消退率逐渐降低。结论多发型肝血管瘤中部分病例CT或MRI横断面上病灶数量过多以至于难以准确计数,其临床特征与弥漫型肝血管瘤相似,提示其可能是多发病变和弥漫型病变的中间连续体,需加以区分以得到及时治疗。

  • 标签: 婴儿 肝血管瘤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护士工作中的主要压力源,探讨减轻神经外科护士压力的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20名神经外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平均压力程度达到88.98%。结论神经外科护士压力较大,建议针对不同的压力源采取相应措施,以减轻压力,保证神经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士 工作压力 减压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慢性胆囊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慢性胆囊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筛选,从180例胆囊患者中选取100例慢性胆囊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的是常规西医治疗方式,治疗组使用的是中医治疗方式,并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临床治愈率统计为62%,治疗有效率统计为92%;对照组的治愈率为40%,治疗有效率是72%。经过对比分析,中医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比西医组优秀,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胆囊临床中的效果突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中医治疗方式。

  • 标签: 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 慢性胆囊炎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将替硝唑片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管治疗应用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的治疗中,评估及分析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实验资料是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本院所收入且开展治疗的30例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参考治疗方法不同实行分组,替硝唑片联合管治疗用于参照组(n=15),替硝唑片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管治疗用于实验组(n=15),统计2组治疗有效合计率以及不良反应合计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合计率(93.33%)对比参照组数据值(73.33%)更高,P<0.05,呈现数值比较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良反应合计率(6.67%)对比参照组数据值(6.67%),P>0.05,未呈现数值比较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者采取替硝唑片联合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管治疗展示较优治疗效果。

  • 标签: 替硝唑片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 根管治疗 牙周&ndash 牙髓联合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镜下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临汾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男57例,女51例,年龄(58.12±4.25)岁,年龄范围为46~71岁。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神经内镜组(n=60)与开颅手术组(n=48),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治疗前后内皮素、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6个月的预后。结果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89.21±6.15)%]高于开颅手术组[(73.53±4.66)%]、手术时间[(2.12±1.08)h]短于开颅手术组[(5.78±1.14)h]、术中出血量[(99.54±30.57)ml]少于开颅手术组[(261.36±12.98)ml]、术后重症监护室(ICU)时间[(7.24±2.31)d]短于开颅手术组[(11.35±2.25)d]、术后24 h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12.96±1.52)分]高于开颅手术组[(11.30±1.26)分]、住院时间[(31.50±3.41)d]短于开颅手术组[(39.48±4.25)d];治疗后,神经内镜组治疗后内皮素[(67.96±8.77)ng/L]、CRP[(15.11±2.83)mg/L]及IL-6[(23.45±3.62)μg/L]水平均低于开颅手术组[(85.41±10.54)ng/L、(21.58±3.65)mg/L、(42.25±5.11)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内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2/60)]低于开颅手术组[18.8%(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6,P=0.021)。神经内镜组预后恢复良好[65.0%(39/60)]高于开颅手术组[45.8%(2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7,P=0.035)。结论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获得更好的围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随访期间预后更好。

  • 标签: 神经内镜手术 开颅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围术期指标
  • 简介:摘要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间叶组织肿瘤,好发于全身各部位,但输尿管少见。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本文报告1例输尿管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全麻下接受输尿管节段性切除术+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疗效良好。

  • 标签: 输尿管肿瘤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输尿管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慢性胆囊患者接受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慢性胆囊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抽样的方式进行筛选,从180例胆囊患者中选取100例慢性胆囊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的是常规西医治疗方式,治疗组使用的是中医治疗方式,并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临床治愈率统计为62%,治疗有效率统计为92%;对照组的治愈率为40%,治疗有效率是72%。经过对比分析,中医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要比西医组优秀,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胆囊临床中的效果突出,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中医治疗方式。

  • 标签: 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 慢性胆囊炎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8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要比对照组高,血脂水平及CRP水平都要优于对照组,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阿托伐他汀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专家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汽车故障诊断领域显示出出色的工作能力。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神经网络技术在汽车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中的应用。

  • 标签: 神经网络 汽车故障诊断 专家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中医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01月~2014年0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支气管患者6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分别为中医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中医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均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具体措施包括化痰、止咳、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适量氨溴索化痰)、吸氧治疗以及抗治疗和营养支持等。在此基础上,中医治疗组给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治疗满意率。结果中医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1.18%;常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70.59%,中医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治疗满意率为88.24%,常规治疗组治疗满意率为64.71%,中医治疗组的治疗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 老年 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西门子双源CT双能量融合增强扫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分成甲、乙、丙三个组,分别进行80kV、140kV双能量融合增强扫描,100kV、140kV双能量融合增强扫描及120kV常规扫描,其中融合因子M取0.4,并比较三组图像。结果所有患者影像诊断均与临床相符合,经过甲、乙组利用A+B+M融合后的图像与丙组120kV常规扫描的图像对比,可发现甲、乙组的图像质量均明显优于丙组,且甲组辐射剂量更低。结论西门子双源CT80kV、140kV双能量融合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的图像质量较好,能够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防护。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双源CT 双能量融合增强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纵隔神经母细胞瘤伴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opsoclonus-myoclonus syndrome ,OMS )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20年10月收治的1例年龄为2岁10个月的纵隔神经母细胞瘤伴OMS及肠道功能异常女童的临床资料。以"神经母细胞瘤"、"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儿童"和"婴幼儿"为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以"Neuroblastoma"、"opsoclonus-myoclonus syndrome"、"Children"、"Infant"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截止至2020年11月收录的病例,总结胸腔/纵隔神经母细胞瘤相关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结果肿物切除术后1个月OMS症状有所缓解,且无需苯巴比妥片控制,但仍需开塞露协助通便。钡剂灌肠结肠未见明显异常,24 h随访见钡剂排空延迟。术后45 d患儿开始恢复自行排便,查血清Anti-Ri抗体阳性。出院后随访至术后6个月,患儿OMS症状较前有显著缓解,肿瘤未见复发。文献检索收集到28例纵隔神经母细胞瘤伴OMS患儿资料,包括本例在内共29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62.1%(18/29),部分切除肿瘤17.2%(5/29),仅活检6.9% (2/29 ),未手术13.8%(4/29);OMS症状未缓解6.9 % (2/29 ),症状部分缓解62.1%(18/29),症状完全消失27.6%(8/29),未手术失访3.4%(1/29)。结论纵隔神经母细胞瘤合并OMS病例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治疗后OMS症状多数也能缓解。Anti-Ri抗体可能参与神经母细胞瘤患儿OMS的发生。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眼阵挛-肌阵挛综合征 纵隔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局部神经阻滞组(局麻组)和罗哌卡因局部神经阻滞+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组(局麻+静脉泵入组)。局麻组:按照1 μg/kg的剂量将右美托咪定入0.9%氯化钠注射液至15 ml+0.375%罗哌卡因15 ml局部注射,同时静脉泵入0.9%氯化钠注射液至手术结束;局麻+静脉泵入组:按照1 μg/kg的剂量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10 min后将0.375%罗哌卡因30 ml局部注射,同时持续静脉泵入右美托咪定至手术结束。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身高、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手术危险性分级、手术时间),比较2组患者麻醉前(T0)、麻醉完成时(T1)、手术开始时(T2)、麻醉后15 min(T3)、麻醉后30 min(T4)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和持续时间,术中镇痛效果及术后24 h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术后0、3、6、9、12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麻+静脉泵入组患者T2、T3心率低于局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55±5.66)次/min比(76.70±6.47)次/min,(53.83±5.07)次/min比(74.98±5.40)次/min,均P<0.001];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局麻+静脉泵入组T2、T3心率低于T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2.55±5.66)次/min比(72.50±7.14)min/次,(53.83±5.07)min次/比(72.50±7.14)次/min,均P<0.001]。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组间和组内MA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麻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局麻+静脉泵入组[(5.2±1.1)min比(12.5±0.7)min,P=0.010],麻醉维持时间长于局麻+静脉泵入组[(742.5±3.5)min比(631.0±1.4)min,P=0.010];局麻组术中镇痛效果为优、良、差者分别为38(95%)、2(5%)和0例(0);局麻+静脉泵入组分别为30(75%)、8(20%)和2例(5%),2组镇痛效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41,P=0.038);局麻组患者术后24 h镇痛效果满意度评分高于局麻+静脉泵入组[(9.5±0.7)分比(7.0±1.4)分,P=0.030];局麻+静脉泵入组术后0、3、6、9、12 h VAS评分均高于局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麻组内术后上述5个时间点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局麻+静脉泵入组术后9、12 h的VAS评分高于术后3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7,P=0.410)。结论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局部注射的麻醉效果强于罗哌卡因局部注射+右美托咪定静脉泵入。建议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老年患者采用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局部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案。

  • 标签: 右美托咪定 麻醉和镇痛 老年人 疝,腹股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