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比较生化免疫流水线安装前后,急诊检验样本检测流程及样本周转时间等变化,探讨生化免疫流水线在急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2017年7至9月及2018年7至9月急诊生化和免疫检测项目的运行数据,开展回顾性研究。(1)比较流水线安装前后,急诊检验样本流转方式及其流程的变化。(2)统计分析流水线安装前后急诊检验的样本检测周转时间变化及分布情况。(3)统计比较安装前后仪器间样本检测量分配情况及故障发生情况。(4)分别对安装前后急诊检验样本检测过程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分析流水线安装对急诊检验生物安全控制的影响。结果(1)流水线的应用有效优化控制了样本检测流程,减少了人工参与。(2)安装后各报告的样本检测周转时间较安装前均有大幅度的缩短,急诊的干式生化及心肌酶谱报告的TAT由分别由安装前的39 min及48 min缩短到安装后的34 min及42 min,分别缩短12.82%和12.50%;住院急诊的干式生化及心肌酶谱报告的TAT由分别由安装前的37 min及43 min缩短到安装后的29 min及35 min,分别缩短21.62%和18.60%;分析比较各报告TAT的分布情况,处于0~30 min及31~45 min的报告比例较安装前有明显的提升。急诊和住院急诊的干式生化报告TAT处于0~45 min的比例分别由安装前的72.68%及80.30%提高到安装后的84.70%及86.56%;急诊和住院急诊的心肌酶谱报告TAT处于0~45 min的比例分别由安装前的57.91%及78.28%提高到安装后的74.58%及85.66%。(3)两台VITROS5600样本检测比例分别由安装前的30.29%和69.71%变为安装后的47.63%和52.37%;两台DXI800样本检测比例由安装前的28.77%和71.23%变为安装后的53.49%和46.51%,仪器间样本检测量的平衡趋于合理。各仪器故障发生次数显著减少,两台VITROS5600由安装前的平均每月3.5次/台下降为安装后的平均每月2次/台,两台DXI800由安装前的平均每月2.8次/台下降为安装后的平均每月1.8次/台。(4)流水线的安装降低了急诊检验样本检测过程中发生生物安全事件的风险,其中检测前意外接触样本管气溶胶和检测中生物标本倾翻溢出意外接触两个风险构成均由安装前的高水平降为安装后的低水平。结论生化免疫流水线的应用改进了急诊检验的流程,提高了检验科室的工作效率,缩短了样本检测的周转时间,降低了生物安全的风险。

  • 标签: 生化免疫流水线 急诊检验 样本检测流程 样本检测周转时间
  • 简介:摘要核酸甲基化是基因表观遗传学修饰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肿瘤最常见的驱动性分子事件。检测核酸甲基化游离形式不但能够对肿瘤进行早期辅助诊断及预后判断,而且可避免传统肿瘤组织活检方法侵入性和肿瘤异质性等问题。本文将回溯游离核酸甲基化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现状,剖析游离核酸甲基化检测面临的挑战,并对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肿瘤 甲基化 游离核酸 液体活组织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加量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可疑阳性淋巴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头颈部肿瘤可疑阳性淋巴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可疑阳性淋巴结的头颈部肿瘤患者60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试验组采用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给予患者63.36 ~ 66.66 Gy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颈部预防照射剂量54.12 ~ 60.06 Gy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大小的变化,分析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评估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间患者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均较治疗前缩小,试验组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与治疗前水平出现缩小[(0.43 ± 0.07) cm比(0.72 ± 0.10)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可疑阳性最大横截面短径缩小程度较对照组明显[(0.43 ± 0.07) cm比(0.66 ± 0.08) cm],两组患者间可疑阳性最大横断面短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11.523,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GB)水平均处于正常生理范围,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刻两组白细胞水平[第1周:(7.83 ± 2.53) × 109/L比(8.26 ± 3.16) × 109/L、第3周:(7.14 ± 3.65) × 109/L比(7.08 ± 2.53) × 109/L、第5周:(5.47 ± 2.81) × 109/L比(6.41 ± 2.57) × 109/L、第7周(4.36 ± 2.59) × 109/L比(4.98 ± 1.64) × 109/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过程中两组白细胞指标水平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试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监测时刻的HGB和血小板均维持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性并发症以口腔干燥和口腔黏膜炎为主,对照组治疗不良反应表现为放疗靶区疼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的应用,既是一种有效地治疗淋巴结隐匿转移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治疗性诊断方法,为研究头颈部肿瘤淋巴结转移规律提供佐证;头部加量调强放疗在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过程中其安全性及组织耐受性良好,可为头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临床处理方式。

  • 标签: 头颈部肿瘤 同步加量调强放疗 可疑阳性淋巴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与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在腹壁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1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腹壁疝患者58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33例,行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术)和开放组(25例,行开放组织结构分离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5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血肿发生率(6.06%,2/33;3.03%,3/33)均低于开放组(28.00%,7/25;24.0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手术比较,腹腔镜下组织结构分离术在腹壁疝治疗中可有效降低手术创伤程度,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腹壁疝 结构组织分离术 开放手术 腹腔镜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泌体miR-218-5p在结直肠癌(CRC)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评价其在CRC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确诊的结直肠癌病例组78例,术前采血并保存血清;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xoQuick试剂盒提取血清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NTA、蛋白印迹对外泌体进行形态学和分子表型鉴定;利用miRNeasy试剂盒提取血清外泌体中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各组血清外泌体miR-218-5p的表达水平。以miR-218-5p相对表达水平的中位数为截断值,将CRC患者分为高表达与低表达组,用χ²检验判断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效能。结果试剂盒法成功提取到血清中的外泌体。结直肠癌组血清外泌体miR-218-5p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566(0.364,0.850)比1.054(0.781,1.709),P<0.001];其低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TNM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均<0.05);ROC分析表明血清外泌体miR-218-5p诊断结直肠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95%CI 0.754~0.900),明显优于常规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AUC=0.718,95%CI 0.626~0.811)和糖类抗原CA199(AUC=0.661,95%CI 0.564~0.758)。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 miR-218-5p的表达下调与多个不良临床病理学因素相关,具有成为结直肠癌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 标签: 外泌体 结直肠肿瘤 miRNA 诊断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