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血清成纤维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FGF21、FGF23水平与创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中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126例纳入研究组,选择同期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依据相关标准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个亚组及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组。检测各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FGF21及FGF23水平。结果研究组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19.18±5.66)mg/L、(0.71±0.20)μg/L、(79.75±18.62)μg/L、(52.10±16.34)μg/L]均高于对照组[(7.60±2.61)mg/L、(0.30±0.11)μg/L、(40.18±10.33)μg/L、(30.11±10.1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88、17.750、18.336、11.032,均P<0.001);与入院时[(19.18±5.66)mg/L、(0.71±0.20)μg/L、(79.75±18.62)μg/L、(52.10±16.34)μg/L]相比,研究组术后1 d(21.59±4.53)mg/L、(0.79±0.22)μg/L、(83.85±19.07)μg/L、(55.18±16.55)μg/L]、3 d(23.15±3.16)mg/L、(0.80±0.24)μg/L、(88.11±19.80)μg/L、(59.70±16.07)μg/L]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入院时比较:t=3.72、3.29、1.56、1.56,P<0.05、P<0.05、P=0.122、P=0.122;与术后3 d比较:t=6.65、3.12、3.59、3.77,均P<0.05);术后7 d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14.35±4.02)mg/L、(0.52±0.16)μg/L、(50.06±15.50)μg/L、(32.18±12.52)μg/L]均显著降低(t=8.31、8.58、13.77、11.11,均P<0.001);骨折严重程度各亚组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整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5.087、15.851、15.831、12.645,均P<0.001);创伤性骨折患者预后不良组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较好组(t=5.757、4.984、3.189、4.006,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创伤性骨折患者入院时血清CRP、PCT、FGF23、FGF21水平对患者不良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四项指标联合预测价值最高,AUC(0.95CI)为0.877(0.783~0.982)。结论血清FGF21、FGF23水平对于判断中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骨折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伤和损伤 预后 ROC曲线 预测 中年人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淋巴细胞结合增强因子(LEF1)和钙黏蛋白相关蛋白(CTNNB1)表达水平与食管癌细胞周期阻滞、细胞凋亡、放射抵抗的关系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构建LEF1、CTNNB1重组表达质粒和空载质粒,分别转染食管癌细胞,采用RT-PCR实验检测质粒转染效率;分别采用克隆形成实验、CCK8实验、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流式细胞凋亡实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转染前后食管癌细胞放射抵抗能力、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变化、细胞凋亡能力的差异。结果pGEX-LEF1+pCMV6-CTNNB1组(下称实验组)食管癌细胞克隆集落细胞存活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实验组细胞在72 h、96 h、120 h时增殖能力明显优于pGEX+pCMV6组、pGEX-LEF1+pCMV6组及pCMV6-CTNNB1+pGEX组细胞(P<0.05);实验组细胞中发生G2期阻滞细胞占比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实验组食管癌细胞凋亡比例明显低于pGEX+pCMV6组、pGEX-LEF1+pCMV6组及pCMV6-CTNNB1+pGEX组水平(P<0.05);实验组食管癌细胞中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pGEX+pCMV6组、pGEX-LEF1+pCMV6组及pCMV6-CTNNB1+pGEX组水平(P<0.05),实验组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细胞(P<0.05)。结论LEF1、CTNNB1可通过介导Wnt信号通路,调控放射后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G2期细胞阻滞,通过减少细胞凋亡,提高细胞的放射抵抗能力。

  • 标签: Wnt信号通路 淋巴细胞结合增强因子 钙黏蛋白相关蛋白 食管癌 细胞凋亡 放射抵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嗜酸粒细胞增多起病的IL3-IGH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1例以嗜酸粒细胞增多起病的IL3-IGH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为11岁男性。骨髓常规检查示嗜酸粒细胞比例增高;免疫分型:骨髓中异常幼稚B淋巴细胞49.4%;43种白血病融合基因均阴性,IL3-IGH融合基因阳性。综合诊断为伴IL3-IGH融合基因B-ALL。根据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CCG)-ALL 2020方案化疗,诱导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诱导19 d后骨髓常规检查示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0.005,嗜酸粒细胞比例0.05;微小残留病(MRD)23.02%;采用CAT(环磷酰胺1 g/m2× 1次,阿糖胞苷50 mg/m2每12 h 1次×7 d,巯嘌呤40 mg/m2每晚1次×7 d)方案巩固化疗。诱导第46天骨髓常规提示缓解,MRD 0.18%。加用卢索替尼(75 mg每12 h 1次)口服,继续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化疗2个疗程,MRD 0.20%。再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MRD转阴。结论伴IL3-IGH融合基因ALL多见于年龄较大儿童及年龄较低成年人,男性多见,患者易出现器官浸润损害,诱导失败及复发率高,总体预后差。

  • 标签: 前体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儿童 嗜酸粒细胞增多 白细胞介素3 免疫球蛋白重链 基因重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患者女,64岁,因体检发现"肝内胆管扩张1周"入院。初步诊断为肝右叶ICC伴胆管扩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ICGR15 0.031,术前预测左半肝的剩余肝体积(FLR)为325 ml,占标准肝体积36.1%,经综合评估行ALPPS。一期术中发现门静脉左支受侵犯,切除受侵犯门静脉壁并整形,行门静脉主干和左支端端吻合重建;离断右半肝肝实质,将门静脉右支切断闭合;同时行胆管-空肠吻合术。术后15 d二期行右半肝+右尾状叶切除术。结果一期手术时间780 min,术中出血量600 ml,术中未输血。术后出现发热、胆漏,予抗感染、通畅引流后好转。术后15 d左半肝体积增大至492 ml,占标准肝体积的54.8%。二期手术时间270 min,术中出血量700 ml,输注红细胞4 U。术后出现发热、低钠血症、腹腔积液等并发症,对症处理后好转出院。术后半个月复查CT,FLR进一步增大至624 ml,占标准肝体积的69.5%。术后随访至2019年2月26日无复发、转移征象。结论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ALPPS可使部分门静脉受侵犯的ICC患者获得R0切除的机会,为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应严格筛选合适病例,进行精准术前评估以及围手术期管理。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切除术 门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TP53突变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征、疗效及TP53突变与儿童ALL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骨髓标本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的141例初诊ALL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TP53突变患儿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是否伴TP53突变患儿总生存(OS)和无事件生存(EFS)。结果141例初诊ALL患儿中5例(3.5%)检出TP53突变,均为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中未检出TP53突变,TP53突变者占B-ALL患儿的4.0%(5/126)。TP53突变类型均为单核苷酸变异。5例伴TP53突变的ALL患儿均为男性,中位年龄60个月(16~156个月);初诊时均贫血、乳酸脱氢酶升高,4例皮下出血及高尿酸血症;免疫表型均为前体B细胞型,4例伴有髓系抗原表达。接受规范治疗的4例伴TP53突变ALL患儿中,2例复发,复发时间分别为8.9个月和12.1个月。伴TP53突变ALL患儿的预计15个月EFS率和OS率均低于TP53未突变ALL患儿(37.5%比97.7%,χ2=29.90,P<0.001;37.5%比98.3%,χ2=24.90,P<0.001)。结论伴TP53突变ALL患儿以男性、B细胞型多见,早期复发率高,疗效差;TP53突变可能成为预后评估的必要补充。

  • 标签: 白血病,淋巴细胞性,急性 TP53突变 二代测序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热疗对人喉癌Hep-2顺铂耐药(Hep-2/CDDP)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浓度冲击联合浓度递增法诱导建立Hep-2/CDDP细胞株。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Hep-2亲代细胞株组(未发生顺铂耐药的Hep-2细胞,采用无顺铂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Hep-2/CDDP细胞组、Hep-2/CDDP+顺铂细胞组(采用含4 mg/L顺铂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的细胞增殖能力。Hep-2/CDDP细胞组和Hep-2亲代细胞株组分别使用含有0、0.004、0.04、0.4、4、40 mg/L顺铂的培养液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Hep-2/CDDP细胞对顺铂、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耐药指数(RI)。将Hep-2/CDDP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细胞于37 ℃继续培养24 h;热疗组细胞于43 ℃作用2 h后37 ℃继续培养22 h;顺铂组用含4 mg/L顺铂的培养液37 ℃继续培养24 h;热疗联合顺铂组用含4 mg/L顺铂的培养液培养,43 ℃作用2 h后37 ℃继续培养22 h。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采用析因分析法观察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影响的交互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野生型p53和PI3K表达的影响。将Hep-2/CDDP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Hep-2/CDDP细胞于37 ℃继续培养24 h;化疗药组采用12 mg/L长春新碱或9 mg/L 5-氟尿嘧啶处理细胞;热疗组Hep-2/CDDP细胞于43 ℃作用2 h后37℃继续培养22 h;热疗联合化疗组采用含有12 mg/L长春新碱或9 mg/L 5-氟尿嘧啶的培养液培养,43 ℃作用2 h后37℃继续培养22 h。采用MTT法检测热疗分别联合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对Hep-2/CDDP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Hep-2/CDDP细胞株。不同时间Hep-2/CDDP细胞组、Hep-2亲代细胞株组和Hep-2/CDDP+顺铂细胞组的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倍增时间分别为43.8、40.6和43.5 h。Hep-2亲代细胞株组和Hep-2/CDDP细胞组对顺铂的IC50分别为4.771 mg/L和42.749 mg/L,RI为8.960。热疗联合顺铂可抑制Hep-2/CDDP细胞增殖(F=327.91,P<0.05),促进Hep-2/CDDP细胞的早期凋亡(F=724.63,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联合顺铂对Hep-2/CDDP细胞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均有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185.06、472.51,均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对照组、热疗组、顺铂组、热疗联合顺铂组细胞野生型p53蛋白和PI3K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47.76、404.44,均P<0.01)。热疗联合长春新碱或5-氟尿嘧啶均可抑制Hep-2/CDDP细胞增殖(F值分别为33.06、34.61,均P<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热疗分别联合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对Hep-2/CDDP细胞增殖抑制均无交互作用(F值分别为0.64、0.60,均P>0.05)。结论热疗可能通过上调野生型p53的表达、抑制PI3K相关通路逆转Hep-2/CDDP细胞株对顺铂的耐药性。Hep-2/CDDP细胞株对长春新碱和5-氟尿嘧啶产生交叉耐药,热疗可增加Hep-2/CDDP细胞株对长春新碱、5-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 标签: 喉肿瘤 顺铂 抗药性,肿瘤 热疗
  • 简介:摘要患儿 男,9月龄即出现血小板减少,糖皮质激素及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未恢复到正常水平。11岁时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左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提示:滤泡性淋巴瘤(伴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WASP基因外显子8检测到缺失变异c.777+3_777+6delGAGT(半合),为WAS病理性突变;明确诊断为WAS继发滤泡性淋巴瘤(伴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予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醋酸泼尼)化疗6个疗程,化疗结束后6个月仍完全缓解。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98例的临床资料(研究组),另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在确诊时、治疗后检测血清NSE水平,对照组在体检时检测NSE,评估NSE水平变化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的效能。结果研究组确诊时血清NSE水平[(98.61±10.42)μg/L]高于对照组[(15.31±1.16)μg/L](t=50.325,P<0.05);研究组确诊时Ⅱ期、Ⅲ期、Ⅳ期患儿血清NSE水平分别为(31.56±12.82)μg/L、(78.65±20.1)μg/L、(127.45±32.48)μg/L,呈增高趋势(F=111.556,P=0.000)。研究组治疗后血清NSE水平[(62.48±7.46)μg/L]低于治疗前[(98.61±10.42)μg/L](t=27.910,P<0.05),且不同分期患儿血清NS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以血清NSE为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为0.815,约登指数0.534,灵敏度71.43%,特异度90.82%。结论血清NSE检测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断中有重要作用,且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诊断性能高。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诊断 敏感性与特异性 ROC曲线 曲线下面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第21号染色体内部扩增(iAMP21)的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并按照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5(CCCG-ALL-2015)方案化疗的233例B-ALL患儿资料。采用ETV6-RUNX1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患儿化疗前骨髓液iAMP21是否阳性,并依此将患儿分为iAMP21组和非iAMP21组。iAMP21组患儿均接受CCCG-ALL-2015中危组方案诱导化疗,非iAMP21组患儿依据临床危险度接受不同强度化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伴iAMP21患儿疗效及预后。结果233例B-ALL患儿中检出伴iAMP21患儿5例(2.1%)。iAMP21组中位血红蛋白浓度高于非iAMP21组[99 g/L(71~148 g/L)比74 g/L(30~156 g/L);U=268.50,P=0.043];iAMP21组5例和非iAMP21组228例中分别有4例和53例表现为骨关节疼痛,两组骨关节疼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P=0.017);两组中不同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肝脾大患儿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伴iAMP21的5例患儿中,伴CRLF2高表达1例,伴IKZF1第1号至第8号外显子杂合缺失1例,此2例患儿巩固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仍未转阴,遂接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余3例伴iAMP21患儿诱导缓解治疗后MRD均转阴。至2021年10月末次随访,5例伴iAMP21患儿均无病生存。结论伴iAMP21的儿童B-ALL发病率约2%,患儿易出现骨关节疼痛症状,贫血程度相对较轻,经积极治疗后部分患儿效果仍欠佳。

  • 标签: 白血病,B细胞 染色体,人,21对 染色体畸变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TCF3-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12月福建省5家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 287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TCF3-PBX1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将患儿分为TCF3-PBX1阳性组与TCF3-PBX1阴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诱导中及诱导结束时的微小残留病(MRD)]及远期疗效[总生存(OS)及无事件生存(EFS)],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CF3-PBX1阳性B-ALL的预后影响因素。83例TCF3-PBX1阳性ALL患儿中,62例治疗方案、危险分层、疗效评价采用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08方案,21例采用中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CCG)-ALL 2015方案,比较两组疗效及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结果1 287例B-ALL患儿中,83例(6.4%)TCF3-PBX1阳性。与TCF3-PBX1阴性组相比,TCF3-PBX1阳性组初诊白细胞计数(WBC)≥50×109/L的患儿比例更高,但诱导第15天或第19天MRD≥1%、诱导第33天或第46天MRD≥0.01%的患儿比例均更低(均P<0.05)。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第15天或第19天MRD≥1%、诱导第33天或第46天TCF3-PBX1定量≥0.01%为OS及EFS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治疗第15或第19 MRD≥1%为OS(HR=10.589,95% CI 1.903~58.933,P=0.007)及EFS(HR=10.218,95% CI 2.429~42.980,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诱导治疗第33天或第46天TCF3-PBX1定量≥0.01%为EFS的独立危险因素(HR=6.058,95% CI 1.463~25.087,P=0.013),但不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3.550,95% CI 0.736~17.121,P=0.115)。TCF3-PBX1阳性组10年EFS率及OS率分别为84.6%(95% CI 76.9%~93.1%)、89.1%(95% CI 82.1%~96.6%),与TCF3-PBX1阴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80例接受规范治疗的患儿中,与接受CCLG-ALL 2008方案治疗的患儿相比,接受CCCG-ALL 2015方案治疗的患儿感染相关SAE发生率更低[0(0/21)比20.3%(12/59),χ2=5.22,P=0.022],但两组的治疗相关死亡率、复发率、E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CF3-PBX1阳性儿童B-ALL总体预后良好,诱导中期MRD≥1%及诱导结束TCF3-PBX1定量≥0.01%可能为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CCCG-ALL 2015方案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可减少感染相关SAE。

  • 标签: 癌基因融合 TCF3-PBX1融合基因 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927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ETV6-RUNX1检测结果,分为ETV6-RUNX1+组及ETV6-RUNX1-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182例ETV6-RUNX1+患儿规范治疗,其中144例接受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08方案治疗(CCLG-ALL 2008方案组),38例接受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CCCG)-ALL 2015方案治疗(CCCG-ALL 2015方案组),对比两种方案的疗效、严重不良反应(SAE)发生率及治疗相关死亡(TRM)率。结果927例B-ALL患儿中,189例(20.4%)ETV6-RUNX1阳性。ETV6-RUNX1+组初诊时有危险因素(年龄≥10岁或<1岁,WBC≥50×109/L)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ETV6-RUNX1-组(P值分别为0.000和0.001),而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良好、诱导化疗第15天或第19天微小残留病(MRD)<1%,以及诱导化疗第33天或第46天MRD<0.0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TV6-RUNX1-组(P值分别为0.001、0.028和0.004)。ETV6-RUNX1+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及总生存(OS)率均显著高于ETV6-RUNX1-组(EFS:89.8%对83.2%,P=0.003;OS:90.2%对86.3%,P=0.030)。CCLG-ALL 2008组感染相关SAE发生率显著高于CCCG-ALL 2015组(27.1%对5.3%,P=0.004),TRM发生率也高于CCCG-ALL 201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对0,P=0.348)。结论ETV6-RUNX1+儿童B-ALL初诊危险因素较少,早期治疗反应较好,复发率低,总体预后良好;适当减低化疗强度,可降低感染相关SAE及TRM发生率,并进一步提高该亚型ALL患儿的OS率。

  • 标签: ETV6-RUNX1融合基因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儿童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TV6-RUN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前体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0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小儿血液科收治的927例初诊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ETV6-RUNX1检测结果,分为ETV6-RUNX1+组及ETV6-RUNX1-组,对比两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182例ETV6-RUNX1+患儿规范治疗,其中144例接受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CLG)-ALL 2008方案治疗(CCLG-ALL 2008方案组),38例接受中国儿童癌症协作组(CCCG)-ALL 2015方案治疗(CCCG-ALL 2015方案组),对比两种方案的疗效、严重不良反应(SAE)发生率及治疗相关死亡(TRM)率。结果927例B-ALL患儿中,189例(20.4%)ETV6-RUNX1阳性。ETV6-RUNX1+组初诊时有危险因素(年龄≥10岁或<1岁,WBC≥50×109/L)的患者比例均显著低于ETV6-RUNX1-组(P值分别为0.000和0.001),而泼尼松诱导试验反应良好、诱导化疗第15天或第19天微小残留病(MRD)<1%,以及诱导化疗第33天或第46天MRD<0.0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TV6-RUNX1-组(P值分别为0.001、0.028和0.004)。ETV6-RUNX1+组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及总生存(OS)率均显著高于ETV6-RUNX1-组(EFS:89.8%对83.2%,P=0.003;OS:90.2%对86.3%,P=0.030)。CCLG-ALL 2008组感染相关SAE发生率显著高于CCCG-ALL 2015组(27.1%对5.3%,P=0.004),TRM发生率也高于CCCG-ALL 201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对0,P=0.348)。结论ETV6-RUNX1+儿童B-ALL初诊危险因素较少,早期治疗反应较好,复发率低,总体预后良好;适当减低化疗强度,可降低感染相关SAE及TRM发生率,并进一步提高该亚型ALL患儿的OS率。

  • 标签: ETV6-RUNX1融合基因 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 儿童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