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其特点是肝脏内脂肪大量堆积(脂肪变性)。肝细胞因子指由肝脏分泌的具有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活性的蛋白质,主要功能为调节脂质和葡萄糖代谢。研究发现,在发生肝脏脂肪变性时,许多肝细胞因子的表达会发生变化,包括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性激素结合球蛋白、adropin、血管生成素样蛋白8、胎球蛋白A、视黄醇结合蛋白4、hepassocin、硒蛋白P和白细胞衍生趋化因子2等,它们抑制或者促进NAFLD的形成,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肝细胞因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脂肪变性
  • 简介:摘要X连锁肢端肥大巨人症(X-LAG)综合征是新近描述的由于Xq26.3微重复和G蛋白偶联受体101(GPR101)突变导致的早发性巨人症。与其他原因所致巨人症不同,X-LAG综合征发病年龄早,且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和严重的临床表型,早期识别、诊断和临床管理尤为重要且极具挑战,本文对目前已有关于X-LAG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连锁肢端肥大性巨人症 G蛋白偶联受体101 巨人症 垂体瘤 突变
  • 作者: 徐蕙 阳洪波 李玥 朱惠娟 陈焰 张晓琦 郅敏 郭红 唐文 王新颖 欧阳春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01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73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杭州 310009,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南京 210008,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655,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重庆 400037,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苏州 215004,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280,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长沙 41001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炎症肠病(IBD)患者生长迟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9年4月至5月在全国8个IBD医疗中心患者微信群内招募并筛选确诊年龄小于18岁的IBD患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临床及生长相关的资料,计算两个时间点(诊断时和调查时)生长迟缓的发生率。根据调查时是否存在生长迟缓,将患者分为生长迟缓组和无生长迟缓组,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97例IBD患者,其中溃疡结肠炎(UC)8例,克罗恩病(CD)89例。UC患者均无生长迟缓。89例CD患者中,男性48例,女性41例;年龄15.5(1.0,21.0)岁。调查时生长迟缓患者共14例(15.7%),设为生长迟缓组,无生长迟缓者75例,设为无生长迟缓组;诊断时生长迟缓发生率为19.0%(16/8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生长迟缓患者比较,生长迟缓患者诊断年龄更低[5.0(1.0,13.8)岁比14.0(12.0,16.0)岁,P = 0.003],疾病活动度更重(P = 0.006),急性消化道穿孔比例更高[28.6%(4/14)比2.7%(2/75),P = 0.005)],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比例更高[64.3%(9/14)比33.3%(25/75),P = 0.029)],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更长[1.5(0,6.5)个月比0(0,3.0)个月,P = 0.040],而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比例更低[42.9%(6/14)比80.0%(60/75),P = 0.010],生物制剂使用时间更短[0(0,6.3)个月比7.0(1.0,12.0)个月,P = 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年龄为CD患者生长迟缓的独立危险因素(OR = 6.909,95%CI:1.250 ~ 38.195,P = 0.027)。结论诊断年龄低的儿童起病IBD患者较易发生生长迟缓,临床应予以重视。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儿童 生长迟缓 患病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中心经手术治疗的无功能垂体腺瘤(NFPAs)的临床特征及依据2017版世界卫生组织病理分类的分型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166例临床诊断NFPAs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在16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当(1.05∶1),接受手术的平均年龄为(49.9±12.3)岁,显著高于同期的功能垂体瘤患者。就诊首要原因以头痛、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最为常见。肿瘤最大径均超过10 mm,巨大肿瘤15例(9.0%)。复发病例18例(10.8%)。结合垂体前叶激素及转录因子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病理分型,最常见类型为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50.6%),其次为ACTH细胞腺瘤(24.7%)、多激素细胞腺瘤(11.4%)、嗜酸细胞系来源肿瘤(6.6%)及零细胞腺瘤(6.6%)。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中男性更为多见(男∶女=4.1∶1),ACTH细胞腺瘤中则以女性为主(男∶女=1∶12.7)。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平均年龄最高,而嗜酸细胞系来源腺瘤及不常见免疫组化阳性组合多激素细胞腺瘤平均年龄则显著低于前者。不同病理类型间在肿瘤平均最大径、巨大腺瘤占比及复发病例占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嗜酸细胞系来源腺瘤的Ki-67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01)。结论经手术治疗的NFPAs虽临床表现类似,但病理分型上男性以促性腺激素细胞腺瘤为主,女性则以ACTH细胞腺瘤更为常见。不同病理类型腺瘤间可能存在预后差异。

  • 标签: 无功能垂体腺瘤 疾病特征 病理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2例X连锁肢端肥大巨人症(X-linked acrogigantism, X-LAG)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报告2例患者临床资料并收集外周血进DNA行拷贝数变异检测。结果2例患者均为2岁起病,共同临床特点为线性生长加速、轻度肢大面容、手足增大、食欲增加、打鼾等巨人症表现。2例患者治疗前身高Z值分别为+6.86和+6.53,葡萄糖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GH)抑制试验示GH谷值均大于1 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分别为586.0 ng/mL和1 042.0 ng/mL。患者1接受三程奥曲肽微球治疗后行手术,术后临床与生化均得到缓解。患者2接受兰瑞肽治疗5.5年,未达到生化缓解。通过拷贝数变异检测,2例患者胚系DNA均发现Xq26.3存在微重复,该区域含G蛋白偶联受体101(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101, GPR101)这一致病基因,诊为X-LAG。结论2岁以下婴幼儿出现生长加速等症状时需警惕X-LAG,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有效。

  • 标签: X连锁肢端肥大性巨人症 生长激素腺瘤 GPR101 微重复
  • 简介: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围绕实践分析当前思政课存在的实践主体不明确、实践目的不突出、实践方式不新颖等局限性,实践思维方式的确立应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之路。

  • 标签: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性思维方式 实践教学
  • 简介:摘要目的库欣病(Cushing′s disease, CD)是由于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 hormone, ACTH)腺瘤分泌过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血浆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若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死率较高,因此阐明库欣病的发病机制十分重要。本研究旨在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探索垂体ACTH腺瘤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9例确诊为垂体ACTH腺瘤并经过手术治疗患者的垂体瘤组织和与之配对的外周血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单核苷酸突变、小的插入或缺失、拷贝数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分析与验证。结果5例患者发现USP8基因体细胞热点突变(p.Ser718del、p.Ser718Pro、p.Pro720Arg、p.Pro720Gln),突变率为55.6%;1例患者检测出USP8拷贝数增加;1例USP8野生型患者检测出TP53(p.Cys135Tyr)、NF1(p.Val1049Glufs*11)及KMT2C(c.3323+1G>A)突变。拷贝数变异分析结果显示1例USP8野生型患者存在多条染色体的杂合缺失。结构变异分析发现2例意义未明的结构变异。本研究未发现胚系基因突变。结论USP8基因的体细胞突变和拷贝数增加、TP53等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广泛的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共同参与垂体ACTH腺瘤的致病。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有助于识别高危垂体ACTH腺瘤,患者需要更密切的随访和更积极的治疗。

  • 标签: 垂体腺瘤 ACTH 全基因组测序 USP8
  • 简介:摘要非酒精脂肪肝病(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大约有1/3的NAFLD患者会发展为非酒精脂肪性肝炎(NASH)。多数学者认为,NASH的发病主要与肝脏脂肪异常积累和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细胞内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因子,而P62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激活Nrf2。研究发现,抑制P62-Nrf2通路会加重肝脏脂肪变性、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程度。而一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药物,包括氯硝柳胺乙醇胺、依西替米等能够通过激活该通路抑制NASH的发生、发展。

  • 标签: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P6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葡萄糖依赖促胰岛素释放肽(GIP)是一种由小肠黏膜上皮K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肠促胰岛素分泌肽,能够刺激胰岛素和胰高糖素的分泌。近年来研究发现,GIP-GIP受体(GIPR)信号通路在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异常中起到重要作用。GIP和GIPR基因的多态与肥胖易感性显著相关。激活GIP-GIPR通路能增加脂肪合成和储存,促进肥胖的发生;阻断GIP-GIPR通路能抑制脂肪合成和储存,减轻体重。最近的动物实验发现,联合使用GIP和减肥药物——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能进一步增强小鼠对GLP-1的敏感性。因此,GIP-GIPR信号通路有望成为未来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代谢异常的靶点。

  • 标签: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肽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释放肽受体 胰高糖素样肽-1 肥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