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与体表标记定位技术相比,超声辅助定位技术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旁正中入路腰麻的效率。方法拟行择期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5岁)以1∶1的比例随机进入超声辅助定位或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主要观察指标为腰麻穿刺成功所需的进针次数,次要观察指标包括首次进针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数量、首个穿刺点穿刺成功率、腰麻操作总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共88例受试者进入随机分组。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穿刺成功所需的进针次数显著少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2.0(1.0,3.0)次比5.0(3.0,8.8)次,Z=-4.708、P<0.001)],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首次进针穿刺成功率高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40.9%(18/44)比4.5%(2/44),χ2=16.565、P<0.001)],穿刺点数量和首个穿刺点穿刺成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腰麻操作总时间长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252(218,317)s比168(143,195)s,Z=-5.592、P<0.001],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脑脊液回流带血的发生率低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组[0%(0/44)比18.2%(8/44),χ2=6.738、P=0.009)]。结论在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中,超声辅助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穿刺成功所需的进针次数显著少于体表标记定位旁正中入路腰麻,提示超声辅助定位技术可以被推荐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

  • 标签: 髋骨折 超声处理 椎管内麻醉
  • 简介:摘要老年人腰痛十分普遍,准确的老年人腰痛评估是开展合理、有效治疗的前提。但目前有关我国老年人腰痛评估的相关研究还十分欠缺,评估流程也并不系统全面。制定合理、规范的评估流程,选择合适的评估量表是老年人腰痛诊疗过程的首要内容。本文针对老年人腰痛的评估流程、腰痛评估量表的使用现状等问题进行阐述,并根据我国国情编制了一套适合我国老年人的腰痛评估量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证据支持与帮助。

  • 标签: 老年人 腰痛 评估 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PB前后异丙酚麻醉患者前额脑频谱图变化并分析其特征。方法纳入分析2019年5月—2020年9月29例异丙酚麻醉维持在CPB浅低温下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例,比较CPB前与CPB浅低温阶段(约30 ℃)脑频谱图β波、α波、θ波、δ波能量,绘制CPB期间脑频谱图,重建CPB前与CPB浅低温阶段平均脑频谱图并进行比较,做差异谱分析描述两个阶段频谱变化。结果CPB期间脑频谱图呈现动态性变化,其中CPB浅低温阶段与CPB前相比,脑电θ波能量增强[2.8(1.9~3.9)dB,Z=-4.64,P<0.001],但β波能量[-3.4(-4.1~-2.6)dB,Z=-4.62,P<0.001]、α波能量[-2.9(-3.9~-2.0)dB,Z=-4.01,P<0.001]以及δ波能量[-1.5(-1.9~-0.9)dB,Z=-3.53,P<0.001]均减弱。前额脑频谱图可以直观地反映这种改变,降温时呈现动态α-θ频率减慢,复温时呈现动态α-θ频率增快。差异谱分析提示CPB浅低温状态时在4~8 Hz具有较高的能量[两个阶段间能量分布在4~8 Hz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频谱图在CPB浅低温阶段发生显著改变,θ波能量增强和β波、α波、δ波能量降低的脑频谱图可作为异丙酚维持输注CPB麻醉状态分析的参考。

  • 标签: 脑电图 体外循环 低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术后肺内氧合的影响。方法104例拟行择期腹部手术(预计手术时间≥2 h)的老年患者,数字抽签随机分为肺保护通气组(52例,2例术后撤回同意书)和传统通气组(52例)。全身麻醉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保护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6 ml/kg、呼吸频率14~16次/min、呼气终末正压5 cmH2O(1 cmH2O=0.098 kPa),每30 min进行1次肺复张,采用压控持续膨肺,膨肺压力30 cmH2O,持续30 s;传统通气组呼吸参数设置为氧浓度分数50%、潮气量10 ml/kg、呼吸频率10~12次/min。记录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和术中出入量、基础值和术后第3天的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氧合指数及用力肺活量、1 s量、1 s率。记录术后第1天的改良临床肺部感染评分。结果保护通气组术后第3天氧合指数高于传统通气组患者,(351.1±57.3比324.5±55.0,F=0.364,P<0.05);呼气终末正压低于传统通气组[(25.7±10.9)mmHg(1 mmHg=0.133 kPa)比(31.4±11.9)mmHg,F=0.026,P<0.05];保护通气组和传统通气组术后第1天改良临床肺部感染评分>3分为13.6%(6/44)比32.7%(1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9,P<0.05)。第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比用力肺活量、第1秒钟用力呼吸容积、用力肺活量基础值、术后第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肺保护性通气改善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腹部大手术后肺换气功能,改善肺内氧合,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

  • 标签: 肺性通气 血气分析 腹部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老年人是疼痛的高发人群,老年痴呆患者意识障碍、语言功能减退等增加了疼痛评估的难度,同时评估者对痴呆老年人疼痛神经病理机制和评估量表认识的匮乏,也常会导致此类患者疼痛评估的不恰当。现对痴呆老年患者痴呆与疼痛的关系、疼痛评估流程及量表使用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

  • 标签: 痴呆 疼痛
  • 简介:摘要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19年1月本院胸科手术患者资料。记录双肺通气前末次的潮气量和驱动压。根据驱动压分为驱动压升高(>15 cmH2O)组和驱动压正常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肺功能指标、左肺通气和保护性通气策略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驱动压升高的危险因素。理想体重和用力肺活量与肺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判断潮气量/校正用力肺活量比值预测驱动压升高的准确性。最终纳入62例患者。体重指数、左肺通气、潮气量/校正用力肺活量比值是驱动压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理想体重与肺总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6,P<0.01),用力肺活量与肺总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P<0.01),相关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潮气量/校正用力肺活量比值预测驱动压升高的曲线下面积为0.846(95%可信区间0.749~0.943)(P<0.01),诊断阈值为0.312,该阈值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781,潮气量界值为用力肺活量×0.149(左侧)或×0.163(右侧)。综上所述,潮气量/校正用力肺活量比值对单肺通气时驱动压升高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潮气量计算可参考用力肺活量。

  • 标签: 单肺通气 潮气量 肺活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实施老年大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描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最终纳入分析96例患者资料,老年腹部大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53.1%(51/9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手术(OR=0.293,95%CI:0.100~0.865,P=0.026)是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而驱动压力>18 cmH2O(1 cmH2O=0.098 kPa)(OR=3.300,95%CI:1.148~9.434,P=0.027)和术中出血量>500 ml(OR=4.444,95%CI:1.091~18.180,P=0.037)是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腹部大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关注,腹腔镜手术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而驱动压力>18 cmH2O和出血量>500 ml会增加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肺损伤 手术后并发症 腹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下肢摆放角度对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静脉回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北京医院手术室行择期俯卧位胸腰椎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需要将其分为低角度组51例,传统角度组54例。以手术前后超声下下肢静脉血流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以下肢皮温改变、腿围变化为次要观察指标,比较不同下肢摆放角度对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超声下左、右两侧腘静脉和左、右两侧胫后静脉的血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左、右踝上10 cm腿围变化和左、右髌骨上15 cm腿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皮温变化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胸腰椎手术患者的下肢摆放角度可能影响其静脉回流,手术室护士在体位摆放时应当注意。

  • 标签: 手术室护理 俯卧位 胸腰椎手术 静脉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