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胰腺供者胰肾联合移植的安全和有效。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完成146例胰肾联合移植,按胰腺供者年龄将146例受者分为三组:<18岁组(18例)、18~39岁组(85例)和≥40岁组(43例)。随访1~45个月,分别监测三组受者术后不同时间的移植胰腺、肾脏的功能指标,统计内科和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三组受者术后1、3年受者、移植胰腺和移植肾存活率。结果三组受者血清肌酐在术后10 d达到正常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在术后6个月达稳态,三组受者术后6个月在血清肌酐、空腹胰岛素、空腹C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淀粉酶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科并发症以围手术期感染为主。三组的急性排斥反应均以胰腺十二指肠排斥为主,三组在胰腺十二指肠、肾和胰腺合并肾这三种形式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科严重并发症以肠漏、动脉血栓及静脉血栓为主。三组受者在肠漏、动脉血栓、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受者1年、3年受者存活率均分别为85.0%、95.0%、90.4%;1年、3年移植胰腺存活率均分别为85.0%、91.0%、85.8%;1年、3年移植肾存活率均分别为85.0%、95.0%、85.8%;1年、3年死亡删失的移植胰腺存活率分别均为100%、95.8%、90.6%,死亡删失的移植肾1年、3年存活率均分别为100%、100%、98.5%,三组受者、移植胰腺和移植肾存活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严格的供者筛选和精细的手术操作基础上,使用儿童及一定年龄限制的高龄供者胰腺,具有与成人供胰相似的临床结局。高龄供者需谨慎评估,长期的随访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胰肾联合移植 年龄组 供者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肝素抗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器官移植科行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受者,根据术后抗凝方案不同将受者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肝素组。阿司匹林组的受者从术后第1天开始接受100 mg阿司匹林。肝素组的受者术后第1天开始皮下注射依诺肝素2 000 AxaIU,共持续7 d,1周后序贯改为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抗凝。比较两组移植后临床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9例在接受胰肾联合手术的受者,其中阿司匹林组受者60例,肝素组为69例。两组受者均成功接受手术,无一例死亡,阿司匹林组出现了5例胰腺血栓,其中胰腺切除1例,肝素组未出现胰腺血栓,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阿司匹林组发生了8例肠道吻合口出血,而肝素共出现了1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两组在移植物功能延迟,排斥反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应用肝素抗凝可以显著降低术后胰腺血栓的发生率,虽然肠道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有所增加,但经保守治疗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 标签: 胰腺移植 肾移植 血栓形成 肝素
  • 作者: 毛姗姗 冯艺杰 徐璐 姚妹 夏雨 金佳宁 王灵双 陈婷婷 陈晓阳 章毅 张欢 姜源 李海冰 隆琦 高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临床营养科 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杭州 31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疾病修正药物诺西那生钠治疗儿童脊髓肌萎缩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接受诺西那生钠注射治疗的15例5q脊髓肌萎缩症患儿的临床基线及随访资料,对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基因型、临床分型等)、运动功能、营养状态、脊柱侧弯以及呼吸功能等多系统状况进行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结果15例患儿中男7例、女8例,年龄6.8(2.8,8.3)岁,1、2、3型各有2、6、7例,病程55.0(21.0,69.0)个月。诺西那生钠治疗随访9.0(9.0,24.0)个月后,运动量表评估显示患儿Hammersmith婴儿神经学检查第2部分[13.0(7.0,23.0)比18.0(10.0,25.0)分],2、3型患儿Hammersmith功能运动量表扩展版[38.0(18.5,45.5)比42.0(23.0,51.0)分]及上肢模块修订版量表分数[27.0(19.5,32.0)比33.0(22.5,35.5)分]均较基线明显提高(Z=-2.67、-2.38、-2.52,P=0.018、0.018、0.012)。13例患儿获得临床意义的运动功能改善,2例量表分数保持稳定。主观报告亦提示治疗后患儿肌肉力量、运动能力等有所提升,治疗期间未报告严重不良反应。辅以多学科管理后患儿脊柱侧弯Cobbs角、用力呼气肺活量等指标均改善(均P<0.05)。结论诺西那生钠药物治疗可提升5q脊髓肌萎缩症患儿的运动功能,安全良好,药物治疗辅以多学科管理有助于改善多系统功能损伤。

  •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儿童 诺西那生钠 疾病修正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调强放疗早期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乳腺癌根治术后行调强放疗的10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组32例,非糖尿病组70例。比较两组调强放疗早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分析放疗前血糖水平对调强放疗早期不良反应及对调强放疗前后淋巴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发生1、2级急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9例(28.1%)和1例(3.1%),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例(8.6%)和1例(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27)。糖尿病组发生1~3级急性放射性皮炎分别为16例(50.0%)、13例(43.8%)、3例(6.2%),非糖尿病组分别为53例(75.7%)、15例(21.4%)、2例(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9,P=0.030)。根据放疗前果糖胺水平将合并糖尿病患者分为血糖控制尚可组(果糖胺≤2.5 mmol/L)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果糖胺>2.5 mmol/L),两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血糖控制尚可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放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两组淋巴细胞计数均较放疗前降低,其中血糖控制不良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合并糖尿病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急性放射性肺炎及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较高,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更易发生急性放射性皮炎。

  • 标签: 乳腺肿瘤 糖尿病 放射疗法 放射性肺炎 放射性皮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康复、生活质量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进行治疗的COPD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行集束化肺康复护理。护理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康复情况、生活质量及健康行为。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FEV1、FVC、FEV1/FVC(%)及SaO2(%)这4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干预前;观察组FEV1、FVC、FEV1/FVC(%)及SaO2(%)这4项指标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健康行为评分均显著优于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COPD患者进行集束化肺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明显促进患者肺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行为。

  • 标签: 集束化肺康复护理 COPD患者 肺功能康复 生活质量 健康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前导联V3移行的流出道室期前收缩中,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前间隔和右冠状动脉窦(right coronary cusp,RCC),以及RVOT中后间隔和左侧冠状动脉窦(left coronary cusp,LCC)的室期前收缩左右心室起源的体表心电图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91例胸前导联呈V3移行且于RVOT前间隔及中后间隔、LCC和RCC部位成功行射频消融术的流出道室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别比较RVOT前间隔组与LCC组,以及RVOT中后间隔组与RCC组室期前收缩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包括Ⅰ、Ⅱ、Ⅲ、aVF导联R波振幅,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aVL、aVR导联Q波振幅、aVL导联与aVR导联Q波振幅的比值,V1~V3导联的R波和S波振幅,V2S/V3R指数,移行区指数和V2移行指数。结果起源于RVOT前间隔的室期前收缩36例,LCC的11例。RVOT前间隔组I导联R波振幅高于LCC组[(0.22±0.25) mV与-(0.17±0.33) mV,P=0.003];Ⅱ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9±0.35) mV与(1.76±0.27) mV,P=0.035];aVF导联R波振幅低于LCC组[(1.53±0.35) mV与(1.78±0.39) mV,P=0.050]; V2S/V3R指数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9±0.66与0.76±0.38,P<0.001);V2移行指数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9±0.43与1.05±0.35,P=0.005)。起源于RVOT中后间隔的室期前收缩32例,RCC的12例。RVOT中后间隔组的Ⅰ导联R波振幅低于RCC组[(0.25±0.31) mV与(0.57±0.12) mV,P<0.001];Ⅲ导联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89±0.14与0.72±0.18,P=0.002);aVL导联Q波振幅高于RCC组[(0.72±0.24) mV与(0.51±0.16) mV,P=0.002],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高于RCC组[0.76±0.23与0.50±0.21,P=0.002]。结论胸前导联V3移行的流出道室期前收缩中,RVOT前间隔与LCC起源的室期前收缩Ⅰ、Ⅱ、aVF导联R波及V2S/V3R指数、V2移行指数所有不同;RVOT后间隔及RCC起源的室期前收缩Ⅰ导联R波、Ⅲ与Ⅱ导联R波振幅比值及aVL与aVR导联Q波振幅比值不同,结合其不同特点可协助鉴别左右心室起源部位。

  • 标签: 室性期前收缩 心电图 导管消融 流出道 V3移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降阶梯思维模式为主的精准护理对全麻后留置导尿管男性患者导尿管耐受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该院全麻后留置导尿管男性患者102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实验组采用以降阶梯思维模式为主的精准护理。统计两组导尿管耐受、苏醒质量(躁动发生及分级)、护理满意度,对比麻醉前、拔管即刻、拔管后3 min及5 min心率(HR)、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及麻醉前、麻醉清醒后24 h心理状态(SCL-90)情况。结果拔管即刻、拔管后3 min、5 min,实验组HR、DBP、SB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尿管耐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苏醒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清醒后24 h实验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降阶梯思维模式为主的精准护理应用于全麻后留置导尿管男性患者,可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导尿管耐受及苏醒质量,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降阶梯思维模式 精准护理 留置导尿管 导尿管耐受性 苏醒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