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接受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接受腹腔手术治疗的8例新辅助化疗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7~72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腹部增强CT检查和PET-CT检查,以准确评估肿瘤分期,并排除远处转移。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接受AG方案(吉西他滨1 000 mg/m2+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25 mg/m2,第1、8、15天,每4周1个周期)新辅助化疗2~6周期,并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根治性顺行模块化胰脾切除术2例,全胰腺切除术1例,无中转开腹或腹腔辅助手术手术时间240~450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术后住院时间10~16 d。随访截至2020年12月31日,术后发生并发症1例(B级胰瘘伴腹腔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淋巴结清扫数目为9~31枚。所有患者均获得R0切除。随访时间4.5~9.5个月,其中1例胰体尾癌患者术后2个月发生肝转移,其余7例患者仍无瘤存活。结论在经验丰富的胰腺微创外科中心,胰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接受腹腔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胰腺肿瘤 腹腔镜检查 新辅助化疗 R0切除 并发症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腹腔抗反流手术的4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平均手术时间(114±39)min,平均术中出血(28±2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4±1.6)d。16例患者行Nissen手术,32例患者行Dor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自觉改善率在90%,胃食管反流病自评量表评分平均总分下降占77%,主要体现在烧心、反酸、恶心以及睡眠障碍症状的缓解。腹腔下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在无功能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外科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22例无功能型p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1例,女191例;年龄16~77岁,中位年龄5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χ2检验分析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学因素,筛选可能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非淋巴结转移组,分析淋巴结转移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生存分析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本组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23.3%(75/322),其中R0切除66例,R1切除9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 3 cm、病理分级G3与无功能型pNET患者淋巴结转移相关(χ2=5.361,5.554;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 3 cm和病理分级G3是影响无功能型pNET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96,4.673;95%CI:1.140~15.450,1.377~15.864;P<0.05)。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2~15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1个月。淋巴结转移组和非淋巴结转移组中位OS分别为31.5、47.8个月,两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5)。结论肿瘤直径>3 cm和病理低分化是无功能型pNET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预后差,建议行包含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切除。

  • 标签: 胰腺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 淋巴结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