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作者: 刘金炜 王芳 张倪惠 彭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解放军医学院,北京 100853 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解放军总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53
  • 简介:摘要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衰弱后卧床可加重躯体衰弱。运动干预能够改善衰弱患者的躯体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不良预后,由于衰弱卧床患者所处的空间环境特殊,实施的运动干预方法不同于传统运动方案。综合考虑卧床患者的躯体运动能力、认知等因素,对患者进行主被动躯体运动、辅助器具运动和神经肌肉电刺激等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衰弱,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衰弱 卧床休息 运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护理风险的管理方法,应用到重症医学的科室中,对于患者护理工作起到的效果。方 法 选取某院于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在重症的医学科中,所收治的各种疾病类型的重症患者 100 例。按 照平均的思想,把所有患者随机性的分组,一共分为两个组别,每个组别中患者人数为 50 例,分别用观察和对 照对其进行命名。其中对照的组别给与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的组别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护理风险管理 工作。结果 观察的组别患者在对于护理工作,满意率上,明显好于对照组别的患者;同时观察组别的意外事情 出现的几率,明显比对照组别低,组件对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 < 0.05)。结论 医院内部重症疾病的患者,给与其常规临床护理,与护理风险管理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病情表 现,对于患者有着非常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岁初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的CML-CP连续病例。结果共收集957例患者,男性597例(62.4%),中位年龄40(14~83)岁。按年龄分为<40岁组(470例,49.1%)、40~59岁组(371例,38.8%)和≥60岁组(116例,12.1%)。随年龄增长,初诊时脾大(P<0.001)、WBC≥100×109/L(P<0.001)、贫血(P<0.001)、PLT<450×109/L(P=0.022)、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高(P=0.010)和具有Ph染色体附加异常(P=0.006)的患者比例降低,有合并症(P<0.001)、Sokal积分中/高危(P<0.001)和初始选择伊马替尼(P<0.001)的患者比例增高。而性别、ELTS危险度分布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岁仅是影响患者总生存(OS)的不利因素(OR=3.7, 95%CI 1.5~9.2, P=0.005),年龄与治疗反应和其他结局无显著相关性。TKI治疗中,随年龄增长,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P<0.001),而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随访末期,随年龄增长,仍服用伊马替尼(P=0.026)和服用减量TKI(P<0.001)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结论初发CML-CP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TKI用药选择和剂量、治疗反应、OS期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

  • 标签: 白血病,髓性,慢性 年龄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临床特征 治疗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发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不同年龄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确诊的≥14岁初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一线治疗的CML-CP连续病例。结果共收集957例患者,男性597例(62.4%),中位年龄40(14~83)岁。按年龄分为<40岁组(470例,49.1%)、40~59岁组(371例,38.8%)和≥60岁组(116例,12.1%)。随年龄增长,初诊时脾大(P<0.001)、WBC≥100×109/L(P<0.001)、贫血(P<0.001)、PLT<450×109/L(P=0.022)、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高(P=0.010)和具有Ph染色体附加异常(P=0.006)的患者比例降低,有合并症(P<0.001)、Sokal积分中/高危(P<0.001)和初始选择伊马替尼(P<0.001)的患者比例增高。而性别、ELTS危险度分布在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60岁仅是影响患者总生存(OS)的不利因素(OR=3.7, 95%CI 1.5~9.2, P=0.005),年龄与治疗反应和其他结局无显著相关性。TKI治疗中,随年龄增长,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P<0.001),而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随访末期,随年龄增长,仍服用伊马替尼(P=0.026)和服用减量TKI(P<0.001)的患者比例显著增加。结论初发CML-CP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TKI用药选择和剂量、治疗反应、OS期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存在差异。

  • 标签: 白血病,髓性,慢性 年龄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临床特征 治疗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的策略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省49家医院在2016年1月至12月经急诊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救治资料及3年随访结局。入选发病12 h内经静脉溶栓治疗(ITT)或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对比ITT组与PPCI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首诊至再灌注开始时间(ITT患者记为FMC2N,PPCI患者记为FMC2B)、血管再通率、住院病死率、1年病死率及3年病死率;并分析不同再灌注开始时间(FMC2N≤30 min、FMC2N>30 min、FMC2B≤120 min、FMC2B>120 min)ITT与PPCI的疗效及预后。结果最终选择1 371例经ITT或PPCI治疗的STEMI患者,其中ITT组300例,PPCI组1 071例;实际随访1 055例(ITT组205例,PPCI组850例),随访率为79.4%。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TT组首诊至再灌注开始时间短于PPCI组〔min:63(38,95)比95(60,150),U=-9.286,P=0.000〕,但均明显长于指南标准时间。与ITT组相比,PPCI组血管再通率较高〔95.5%(1 023/1 071)比88.3%(265/300),P<0.01〕,住院病死率较低〔2.1%(22/1 071)比6.7%(20/300),P<0.01〕,而1年病死率及3年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3%(45/850)比4.4%(9/205),9.5%(81/850)比9.3%(19/205),均P>0.05〕。在不同再灌注开始时间ITT组和PPCI组中,FMC2N>30 min组血管再通率最低,住院病死率最高。两两比较显示,FMC2B≤120 min组、FMC2B>120 min组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FMC2N>30 min组〔95.5%(654/685)、95.6%(369/386)比88.0%(220/250),均P<0.008〕,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FMC2N>30 min组〔2.0%(14/685)、2.1%(8/386)比7.6%(19/250),均P<0.008〕,而4组间1年病死率(χ2=2.507、P=0.443)及3年病死率(χ2=2.204、P=0.5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应及早行再灌注治疗;与ITT相比,PPCI梗死动脉开通率高,住院病死率低,对1年、3年病死率无影响。

  • 标签: ST段抬高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 再灌注开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