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实现微藻产油工业化生产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自然光对微藻进行培养。本文在室外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起始细胞浓度对Chlorococcumpamiru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细胞浓度(OD550)为0.02时比生长速率最高(0.309d-1);起始密度为1.5时生长速率最高(69mg·L-1d-1)。

  • 标签: Chlorococcum pamirum 微藻室外培养 起始细胞浓度 生长
  • 作者: 任志午 张超 刘俊阳 谢越 廖智超 李婷 刘新月 邢汝维 宋建民 杨吉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2年第21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分子流行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分子流行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 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天津 300299,甘肃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兰州 730099,甘肃省人民医院骨软科,兰州 730099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揭示骨巨细胞瘤特殊的免疫浸润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免疫逃逸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4例原发性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获得的肿瘤新鲜标本,采用10X平台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使用 t-分布领域嵌入算法(t-distributed stochastic neighbor embedding,t-SNE)降维分析将单细胞数据可视化及定量。对4例标本的35 643个单细胞数据进行细胞聚类、基本细胞类型的定义、免疫细胞的分类以及细胞类型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分析,探究骨巨细胞瘤免疫环境的特征。通过细胞通讯分析,观察骨巨细胞瘤中免疫细胞调节及作用的主要细胞类型及主要作用的信号通路。结果骨巨细胞瘤由9种基本细胞类型组成,其中免疫细胞以CD8+ T细胞为主约占51%,非免疫细胞以成纤维细胞样梭形基质细胞为主,约占74%。在骨巨细胞瘤的免疫浸润中细胞毒性的CD8+ T细胞占比最高(49%),而耗竭状态的CD8+ T细胞占比最低(5%)。CD4+ T细胞以高表达免疫检查点基因CTLA4和TIGIT为特征。骨巨细胞瘤中CD8+ T细胞及NK细胞主要通过PARs和CCL两条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于多核破骨样巨细胞,而非基质细胞。结论通过单细胞测序数据定义了骨巨细胞瘤的主要组成细胞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其免疫浸润的组成特征,且发现其免疫细胞的作用对象主要为多核破骨样巨细胞,为更加深入了解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提供了有效信息。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单细胞分析 CD8阳性T淋巴细胞 肿瘤逃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α(IL-1α)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在多发性硬化病(MS)中的潜在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急性发病期MS患者42例作为MS组,男17例,女25例,年龄24~63岁;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22~61岁。两组受试者均采集外周血和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照组和MS组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α和IL-1Ra水平变化,分析IL-1α和IL-1Ra在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急性发病期MS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L-1R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急性发病期MS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α水平均逐渐降低(均P<0.05),而IL-1Ra水平逐渐上升(均P<0.05)。结论IL-1α和IL-1Ra水平的异常与MS的发病及病情的转归有关,提示上述细胞因子可能在MS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为MS病情评估以及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多发性硬化病 白细胞介素-1α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胎蛋白抑制顺铂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HepG2(甲胎蛋白阳性)和QSG-7701(甲胎蛋白阴性)两种常见肝癌细胞系。分别在HepG2细胞中转染甲胎蛋白干扰质粒和在QSG-7701细胞中转染甲胎蛋白过表达质粒,培养12、24、36和48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在HepG2和QSG-7701细胞中分别干扰和过表达甲胎蛋白24 h后,加入凋亡诱导剂顺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甲胎蛋白对顺铂诱导的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oIP)检测甲胎蛋白与转录因子维甲酸受体(RAR)的相互作用;运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IP)实验联合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甲胎蛋白表达水平对DNA损伤诱导转录基因1(DDIT1)表达的影响,以及甲胎蛋白和DDIT1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CCK-8结果显示,质粒转染12、24、36和48 h后,过表达甲胎蛋白的QSG-7701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较对照组升高28.7%±2.7%、49.8%±6.1%、65.8%±3.0%和79.3%±2.0%,而敲减甲胎蛋白后的HepG2细胞相对增殖率分别较对照组降低16.5%±6.1%、28.5%±5.7%、42.5%±1.7%和57.6%±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78、4.357、3.461、3.636、2.858、2.446、3.233、4.492,P均<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QSG-7701细胞过表达甲胎蛋白24和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顺铂处理细胞24和48 h后分别降低46.3%±2.9%和47.7%±7.4%,HepG2细胞敲减甲胎蛋白24和48 h后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顺铂处理细胞24和48 h后分别升高86.7%±4.0%和31.6%±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3、3.893、2.336、2.561,P均<0.05)。CoIP实验结果显示,AFP与RAR能够发生相互作用。在HepG2细胞中敲减甲胎蛋白表达后,提取核蛋白发现RAR的入核较对照组增加;而在QSG-7701细胞中过表达甲胎蛋白后,RAR的入核较对照组减少。ChIP实验结果显示,AFP能够调控DDIT1表达。敲减甲胎蛋白的HepG2细胞中DDIT1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过表达甲胎蛋白的QSG-7701细胞中DDIT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转染DDIT1后,HepG2和QSG-7701细胞凋亡率分别较对照组上升53.1%±4.0%和73.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62、3.012,P=0.009、0.017)。在QSG-7701细胞中,过表达甲胎蛋白后细胞凋亡率较单独加入顺铂下降46.6%±4.8%,过表达甲胎蛋白+顺铂+过表达DDIT1后细胞凋亡率较过表达甲胎蛋白+顺铂上升43.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3、2.545,P=0.018、0.029)。在HepG2细胞中,敲减甲胎蛋白后的细胞凋亡率较单独加入顺铂上升73.3%±6.1%,敲减甲胎蛋白+顺铂+敲减DDIT1后的细胞凋亡率较敲减甲胎蛋白+顺铂下降32.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7、2.773,P=0.032、0.020)。结论甲胎蛋白能够通过与转录因子RAR相互作用,抑制其下游基因DDIT1表达,不仅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还可增强肝癌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削弱顺铂对肝癌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 标签: 甲胎蛋白 肝细胞癌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淫羊藿素调控miRNA-329(miR-329)、miRNA-1236(miR-1236)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2.5、5.0、10.0、20.0、40.0 μmol/L淫羊藿素处理肝癌细胞株HepG2,对照组仅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培养36 h后采用CCK-8法检测淫羊藿素对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及细胞增殖率。使用400 μg/L甲胎蛋白(AFP)处理HepG2细胞0、12、24、36、48、60 h后,CCK-8法检测AFP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构建AFP-3'UTR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mirGLO-AFP-3'UTR质粒,将pmirGLO空白载体质粒、pmirGLO-AFP-3'UTR质粒及miR-329或miR-1236的模拟物或抑制剂、相应的模拟物的对照质粒(NC)、相应的抑制剂的对照质粒(INC)分别共转染HepG2细胞,培养24 h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29和miR-1236对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分别检测淫羊藿素对HepG2细胞AFP、miR-329和miR-1236表达的影响。使用miR-329、miR-1236的模拟物和抑制剂分别转染HepG2细胞,检测miR-329、miR-1236对AFP水平的影响。结果2.5、5.0、10.0、20.0、40.0 μmol/L淫羊藿素组和对照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80.4±2.3)%、(73.2±1.6)%、(51.7±3.3)%、(38.2±4.6)%、(29.5±4.3)%和(94.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65,P<0.01);不同浓度淫羊藿素组HepG2细胞增殖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淫羊藿素对HepG2细胞的IC50为10 μmol/L。2.5、5.0、10.0、20.0、40.0 μmol/L淫羊藿素组和对照组AFP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3±0.06、0.69±0.02、0.53±0.07、0.45±0.01、0.33±0.07和1.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7,P<0.01);不同浓度淫羊藿素组AFP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00 μg/L AFP作用HepG2细胞0、12、24、36、48、60 h,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02±5)%、(138±13)%、(186±24)%、(260±12)%、(311±15)%、(34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83,P<0.01);AFP作用不同时间分别与0 h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淫羊藿素均能够促进miR-329和miR-1236表达(均P<0.01)。miR-329和miR-1236模拟物与AFP-3'UTR共转染后,荧光素酶活性均降低了约40%;miR-329、miR-1236抑制剂与AFP-3'UTR共转染后,荧光素酶活性均增加约1.5倍。miR-329和miR-1236均可降低AFP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淫羊藿素体外通过增加miR-329和miR-1236表达,促进miR-329、miR-1236与AFP-3'UTR的结合,抑制AFP mRNA的稳定性和翻译活性,抑制AFP表达,从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 标签: 肝肿瘤 微RNAs 淫羊藿素 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ABCB10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放射敏感性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HT29中circABCB10和miR-217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Circular RNA Interactome预测circABCB10下游miRNAs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检测circABCB10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ircABCB10 mRNA的表达水平(3.97±2.12)高于癌旁组织(1.13±0.64,P<0.05)。正常结肠上皮细胞FHC中circABCB10 mRNA的表达水平(1.00±0.09)低于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HT29(分别为4.53±0.44、3.12±0.32和3.51±0.36,均P<0.05)。MT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48、72 h,si-circABCB10-1组SW480细胞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36±0.04和0.43±0.04,低于circ-NC组(分别为0.48±0.05和0.82±0.08,均P<0.05)。si-circABCB10-1组SW480细胞的迁移细胞数[(45±8)个]和侵袭细胞数[(34±7)个]均低于circ-NC组[分别为(106±21)个和(84±15)个,均P<0.01],放射增敏比为1.632。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8 d后,si-circABCB10-1组肿瘤体积和重量低于circ-NC组(P<0.05)。miR-217是circABCB10的靶基因,抑制miR-217的表达可逆转抑制circABCB10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放射增敏作用。结论抑制circABCB10的表达可通过上调miR-217的表达来抑制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并增加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揭示了结直肠癌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可为临床结直肠癌放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增敏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circABCB10 miR-217 增殖 迁移侵袭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与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在食管鳞癌组织及同一患者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胸外科收治的61例手术治疗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及距肿瘤切缘3 cm以上的癌旁组织(镜下观察未见癌细胞),男42例,女19例,年龄(63.62±9.59)岁,年龄范围为34~82岁。通过免疫细胞化学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IRT-6、E-cadher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免疫组化,并分析SIRT6和E-cadherin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在食管鳞癌中SIRT6蛋白相对表达量(0.383±0.092)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37±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77,P<0.01)。食管鳞癌中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0.423±0.089)低于癌旁组织(0.967±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6,P<0.01)。SIRT6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8,P<0.01)。结论SIRT-6和E-cadherin的表达影响食管鳞癌的侵袭性,可为临床治疗食管鳞癌提供理论依据及靶点。

  • 标签: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 上皮细胞钙黏蛋白 食管鳞癌 相对表达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ABCB10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生物学行为、放射敏感性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结直肠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HT29中circABCB10和miR-217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放射敏感性,Circular RNA Interactome预测circABCB10下游miRNAs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检测circABCB10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ircABCB10 mRNA的表达水平(3.97±2.12)高于癌旁组织(1.13±0.64,P<0.05)。正常结肠上皮细胞FHC中circABCB10 mRNA的表达水平(1.00±0.09)低于结直肠癌细胞SW480、HCT116、HT29(分别为4.53±0.44、3.12±0.32和3.51±0.36,均P<0.05)。MT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48、72 h,si-circABCB10-1组SW480细胞的吸光度值分别为0.36±0.04和0.43±0.04,低于circ-NC组(分别为0.48±0.05和0.82±0.08,均P<0.05)。si-circABCB10-1组SW480细胞的迁移细胞数[(45±8)个]和侵袭细胞数[(34±7)个]均低于circ-NC组[分别为(106±21)个和(84±15)个,均P<0.01],放射增敏比为1.632。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8 d后,si-circABCB10-1组肿瘤体积和重量低于circ-NC组(P<0.05)。miR-217是circABCB10的靶基因,抑制miR-217的表达可逆转抑制circABCB10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及放射增敏作用。结论抑制circABCB10的表达可通过上调miR-217的表达来抑制结直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并增加细胞的放射敏感性,揭示了结直肠癌进展的潜在分子机制,可为临床结直肠癌放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增敏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circABCB10 miR-217 增殖 迁移侵袭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NF-κB)配体的受体在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促成骨样细胞转化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分离健康雄性远交群(SD)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SMC)并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分别用LiCl、LiCl+OPG(0.1 ng/ml)、LiCl+OPG(1.0 ng/ml)、LiCl+OPG(10.0 ng/ml)、LiCl+OPG(100.0 ng/ml)处理成骨样细胞,对照组未行LiCl及OPG处理,LiCl浓度均为20 mmol/L。RT-qPCR检测各组细胞OPG、RANKL转录水平;Von Kossa染色,钙离子含量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骨钙素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钙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Wnt/β-catenin通路激活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LiCl组OPG的表达(4.35±0.88)稍高于成骨样细胞组(4.12±0.82,t=0.603,P>0.05),RANKL表达则LiCl组(2.61±0.42)显著高于成骨样细胞组(1.52±0.35,t=2.317,P<0.05);OPG/RANKL的比值LiCl(1.67±0.41)组显著低于成骨样细胞组(2.71±0.48,t=2.542,P<0.05)。成骨样细胞的转化实验中,成骨样细胞组及加LiCl+OPG的4组钙离子含量、ALP活性、骨钙素的水平(25.2±5.8、68.5±13.3、61.1±12.8、57.6±11.3、56.3±11.4)、(80.4±10.2、141.2±17.6、125.7±15.3、123.5±15.9、122.7±15.1)、(0.61±0.10、0.82±0.14、0.79±0.13、0.72±0.12、0.73±0.13)均低于LiCl组(99.5±16.5)、(186.0±39.3)、(0.98±0.15),(t=5.971、2.795、2.810、2.829、2.831,P<0.05)、(t=5.623、2.597、2.765、2.791、2.793,P<0.05)(t=4.931、2.379、2.384、2.391、2.392,P<0.05);加LiCl+OPG的4组中钙离子含量、ALP活性、骨钙素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成骨样细胞组水平(t=5.362、2.769、2.635、2.633,P<0.05)、(t=5.105、2.758、2.732、2.733,P<0.05)、(t=2.762、2.569、2.566、2.563,P<0.05)。Wnt/β-catenin通路的激活程度检测中,β-catenin的表达水平β-catenin表达水平LiCl组(1.75±0.26)高于成骨样细胞组及加LiCl+OPG的4组(1.32±0.18、1.25±0.17、1.25±0.16、1.22±0.16),(t=4.442、2.650、2.654、2.712、2.709,P<0.05)、加LiCl+OPG的4组高于成骨样细胞组(t=2.492、2.455、2.439、2.437,P<0.05),加LiCl+OPG的4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促进成骨样细胞转化的机制,有RANKL依赖性,也有非RANKL依赖性。

  • 标签: 动脉钙化 Wnt/β-catenin通路 成骨样细胞 骨保护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HIV-1慢性感染进程中,长期记忆CD8+T细胞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入组26例未行抗病毒逆转录治疗和26例经抗病毒逆转录治疗的HIV-1感染者,以及11例健康人对照,分离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长期记忆CD8+T细胞的频数及功能,分析其在抗病毒治疗前后的变化,及与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病毒载量的关系,并探讨在HIV-1慢性感染中影响长期记忆CD8+T细胞的因素。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外周血的长期记忆CD8+T细胞的频率和计数显著降低,经抗病毒治疗后不能完全复常。在未治疗组中,CD8+T长期记忆细胞的频率与CD4+T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呈正相关,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结论HIV-1慢性感染疾病进程中伴随长期记忆CD8+T细胞的持续受损。

  • 标签: 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 长期记忆CD8+T细胞 疾病进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ncRNA LINC00958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pcDNA、pcDNA-LINC00958、si-NC、si-LINC00958、miR-NC和miR-422a质粒分别转染到SW480细胞中,并分别记为pcDNA组、pcDNA-LINC00958组、si-NC组、si-LINC00958组、miR-NC组和miR-422a组;将anti-miR-NC和anti-miR-422a质粒分别与si-LINC00958共转染到SW480细胞中,并分别记为si-LINC00958+anti-miR-NC组和si-LINC00958+anti-miR-422a组;分别将miR-NC和miR-422a分别转染到WT-LINC00958和MUT-LINC00958组细胞中,检测荧光活性;转染均用脂质体法。采用qRT-PCR检测miR-422a和LINC00958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对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实验检测荧光活性。结果结直肠癌细胞中LINC00958高表达,miR-422a低表达;抑制LINC00958表达和过表达miR-422a,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并增加细胞放射敏感性。LINC00958可靶向调节miR-422a表达;抑制miR-422a,逆转了抑制LINC00958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增敏和细胞凋亡促进的作用。结论抑制LINC00958表达,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并促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iR-422a有关,将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靶点和新思路。

  • 标签: LINC00958基因 miR-422a基因 结直肠癌细胞系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氧化石墨烯(GO)载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对两种膝骨性关节炎(KOA)动物模型的软骨修复作用。方法选择12周雄性新西兰兔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只):A组采用改良Hulth+软骨缺损法建立KOA动物模型,B组采用改良木瓜蛋白酶控释剂注射法建立KOA动物模型。每组造模后分为4个亚组:空白对照组(n=3)、GO组(n=4)、UCMSCs组(n=4)、GO+UCMSCs组(n=4)。分别于动物模型的右膝关节腔内注射0.5 ml的质量浓度为9 g/L的NaCl溶液、GO颗粒润滑剂(GO质量浓度为30 μg/ml,溶剂为质量分数为0.25%的透明质酸)、UCMSCs悬液(5×106个/ml)、GO颗粒润滑剂载UCMSCs混合悬液(GO质量浓度为30 μg/ml,UCMSCs浓度为5×106个/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治疗后8周各组动物的血清一氧化氮(NO)、Ⅱ型胶原蛋白(COL-Ⅱ)、糖胺聚糖(GAG)、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8周,A、B两组中GO+UCMSCs组的血清NO、IL-6、TNF-α水平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1),血清COL-Ⅱ、GAG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1)。A组中空白对照组的血清NO水平低于B组中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097±0.352) ng/ml比(23.662±0.056) ng/ml,P<0.05];A组中UCMSCs组、GO+UCMSCs组的血清COL-Ⅱ水平分别高于B组中对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5.589±0.063) ng/ml比(14.429±0.092) ng/ml,(19.372±0.063) ng/ml比(16.257±0.416) ng/ml,均P<0.01];A组中空白对照组、GO+UCMSCs组的血清GAG水平分别高于B组中对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3.832±0.891) ng/ml比(18.709±0.552) ng/ml,(37.439±2.155) ng/ml比(26.554±0.450) ng/ml,均P<0.01);A组中空白对照组、GO+UCMSCs组的血清IL-6水平分别低于B组中对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16.082±0.323) ng/ml比(18.367±0.861) ng/ml,P<0.05;(7.426±0.294) ng/ml比(8.680±0.242) ng/ml,P<0.01];A组中空白对照组、GO+UCMSCs组的血清TNF-α水平分别低于B组中对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9.466±0.177) ng/ml比(10.013±0.197) ng/ml,P<0.05;(5.139±0.183) ng/ml比(6.210±0.058) ng/ml,P<0.01]。结论GO载UCMSCs能促进两种KOA动物模型软骨细胞分泌,降低关节内炎症因子水平,起到软骨修复作用。

  • 标签: 关节炎,膝 间质干细胞 脐带 氧化石墨烯 软骨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32-5p对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及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培养人结直肠癌SW480细胞和正常结肠上皮NCM460细胞,将结直肠癌细胞分为未转染组和转染组(分别转染anti-miR-NC、anti-miR-32-5p、pcDNA、pcDNA-TOB1、anti-miR-32-5p+si-NC、nti-miR-32-5p+si-TOB1)。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中miR-32-5p、TOB1 mRNA和蛋白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染各组细胞放射敏感性,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各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Western blot验证miR-32-5p是否靶向TOB1。结果与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相比,结肠癌细胞中miR-32-5p表达明显上调(P<0.05),TOB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anti-miR-NC比较,anti-miR-32-5p组细胞放射增敏比1.801,细胞迁移和侵袭数目均明显减少(P<0.05);与pcDNA组比较pcDNA-TOB1组细胞放射增敏比1.764,细胞迁移数目和侵袭数目均明显减少(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Western blot结果证实miR-32-5p靶向负调控TOB1蛋白表达。与anti-miR-32-5p+si-NC组比较,anti-miR-32-5p+si-TOB1组细胞放射增敏比为0.591,细胞迁移数目和侵袭数目均明显增多(P<0.05)。结论抑制miR-32-5p表达能够明显增强结直肠癌细胞放射敏感性,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促进TOB1表达有关。

  • 标签: 结直肠癌细胞系 miR-32-5p基因 TOB1基因 放射敏感性 迁移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BANP对结直肠癌细胞和裸鼠皮下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建立放射抵抗结直肠癌细胞LoVo/R,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circBANP和miR-338-3p的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荧光强度。通过Circular RNA Interactome网站预测circBANP的下游微小RNA(mi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建立LoVo/R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circBANP对放射后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ircBANP和miR-338-3p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21+0.29和0.47+0.04,较癌旁组织(分别为1.00+0.07和1.00+0.05)显著升高(均P<0.05)。成功建立了放射抵抗结直肠癌细胞LoVo/R,其circBANP表达水平为3.21±0.34,高于LoVo细胞(1.00±0.07,P<0.05),miR-338-3p表达水平为0.33±0.04,低于LoVo细胞(1.00±0.08,P<0.05)。4 Gy照射后,与沉默对照组比较,沉默circBANP组LoVo/R细胞活力降低[分别为(34±4)%和(62±6)%,P<0.05],细胞存活分数亦降低(分别为0.07±0.02和0.27±0.04,P<0.05),放射增敏比为1.843。放射诱导后,LoVo/R细胞中LC3Ⅱ/Ⅰ表达增加,p62表达降低,细胞发生自噬。自噬抑制剂氯喹可逆转放射对LoVo/R细胞中LC3Ⅱ/Ⅰ表达的诱导和p62表达的抑制作用,促进放射对LoVo/R细胞活力和存活的抑制,其放射增敏比为1.780。4 Gy照射后,与沉默对照组比较,沉默circBANP组LoVo/R细胞中LC3相对荧光强度降低(分别为0.11±0.01和1.00±0.12,P<0.05),LC3-Ⅱ/Ⅰ表达水平降低(分别为1.25±0.13和3.84±0.39,P<0.05),p62表达增加(分别为2.76±0.29和1.00±0.08,P<0.05)。经Circular RNA Interactome网站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338-3p是circBANP的靶基因。抑制miR-338-3p后,沉默circBANP+anti-miR-338-3p+4 Gy组LoVo/R细胞的LC3相对荧光强度增高(分别为7.32±0.72和1.00±0.09,P<0.05),LC3-Ⅱ/Ⅰ表达水平增高(分别为4.13±0.43和2.31±0.23,P<0.05),p62表达水平降低(分别为0.34±0.03和1.00±0.11,P<0.05),放射增敏比为0.596。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显示,沉默circBANP组接种后第13、16、19、22、25、28和31天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均低于沉默对照组(均P<0.05),沉默circBANP+anti-miR-338-3p组接种后第13、16、19、22、25、28和31天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高于circBANP+anti-miR-NC组(均P<0.05)。结论circBANP可通过调控miR-338-3p表达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影响裸鼠移植瘤的生长,circBANP可能是增强结直肠癌放射敏感性的潜在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circBANP miR-338-3p LoVo细胞 放射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ircBANP对结直肠癌细胞和裸鼠皮下移植瘤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手术切除的2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建立放射抵抗结直肠癌细胞LoVo/R,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circBANP和miR-338-3p的表达,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LC3和p62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荧光强度。通过Circular RNA Interactome网站预测circBANP的下游微小RNA(miRNA),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建立LoVo/R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circBANP对放射后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ircBANP和miR-338-3p的表达水平分别为3.21+0.29和0.47+0.04,较癌旁组织(分别为1.00+0.07和1.00+0.05)显著升高(均P<0.05)。成功建立了放射抵抗结直肠癌细胞LoVo/R,其circBANP表达水平为3.21±0.34,高于LoVo细胞(1.00±0.07,P<0.05),miR-338-3p表达水平为0.33±0.04,低于LoVo细胞(1.00±0.08,P<0.05)。4 Gy照射后,与沉默对照组比较,沉默circBANP组LoVo/R细胞活力降低[分别为(34±4)%和(62±6)%,P<0.05],细胞存活分数亦降低(分别为0.07±0.02和0.27±0.04,P<0.05),放射增敏比为1.843。放射诱导后,LoVo/R细胞中LC3Ⅱ/Ⅰ表达增加,p62表达降低,细胞发生自噬。自噬抑制剂氯喹可逆转放射对LoVo/R细胞中LC3Ⅱ/Ⅰ表达的诱导和p62表达的抑制作用,促进放射对LoVo/R细胞活力和存活的抑制,其放射增敏比为1.780。4 Gy照射后,与沉默对照组比较,沉默circBANP组LoVo/R细胞中LC3相对荧光强度降低(分别为0.11±0.01和1.00±0.12,P<0.05),LC3-Ⅱ/Ⅰ表达水平降低(分别为1.25±0.13和3.84±0.39,P<0.05),p62表达增加(分别为2.76±0.29和1.00±0.08,P<0.05)。经Circular RNA Interactome网站预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338-3p是circBANP的靶基因。抑制miR-338-3p后,沉默circBANP+anti-miR-338-3p+4 Gy组LoVo/R细胞的LC3相对荧光强度增高(分别为7.32±0.72和1.00±0.09,P<0.05),LC3-Ⅱ/Ⅰ表达水平增高(分别为4.13±0.43和2.31±0.23,P<0.05),p62表达水平降低(分别为0.34±0.03和1.00±0.11,P<0.05),放射增敏比为0.596。裸鼠皮下移植瘤实验显示,沉默circBANP组接种后第13、16、19、22、25、28和31天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均低于沉默对照组(均P<0.05),沉默circBANP+anti-miR-338-3p组接种后第13、16、19、22、25、28和31天的肿瘤体积和肿瘤重量高于circBANP+anti-miR-NC组(均P<0.05)。结论circBANP可通过调控miR-338-3p表达调控结直肠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影响裸鼠移植瘤的生长,circBANP可能是增强结直肠癌放射敏感性的潜在靶点。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circBANP miR-338-3p LoVo细胞 放射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