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社区人群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关系。方法本研究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样检验、臂踝脉搏波速度检查。最后将资料完整者3 912例观察对象纳入研究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评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baPWV的关系。结果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糖尿病患病率、睡眠情况、体质量指数、血糖、血压、血脂异常、踝臂指数等混杂因素后,发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脉搏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PWV)相关。与睡眠时长为6~8 h组相比,睡眠时长≥8 h组PWV异常率的患病风险升高(OR=1.155, 95%CI 0.995~1.367, P=0.037)。与入睡时间~23:00组相比,00:00以后组PWV异常率患病风险升高(OR=1.482, 95%CI 1.008~2.179, P=0.045)。结论睡眠时长过长(≥8 h)和入睡时间过晚(00:00以后)可能与动脉硬化患病风险升高相关。

  • 标签: 睡眠时长 入睡时间 社区人群 脉搏波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风险的相关性,探讨睡眠影响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进一步指导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方法本研究共筛选出5 449名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样检验、定量超声检测法测量骨密度,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骨质疏松风险的关系。结果在绝经后女性人群中,不同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睡眠时长和入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调整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饮酒、运动后,睡眠时长≥9 h组与7~8 h组相比,骨质疏松风险升高(OR=1.39,95%CI 1.17~1.65,P<0.05);进一步联合睡眠时长及入睡时间分析不同睡眠习惯对骨质疏松风险的影响,与睡眠时长为7~8 h且入睡时间在22:00~23:00的人群相比,睡眠时长≥9 h且入睡时间为22:00~23:00人群骨质疏松风险升高(OR=1.38,95%CI 1.01~1.87,P<0.05),睡眠时长≥9 h且入睡时间≥23:00人群骨质疏松风险更高(OR=1.43,95%CI 1.01~2.01,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人群中,睡眠时长过长(≥9 h)且入睡时间较晚(≥22:00)是骨质疏松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且入睡时间越晚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升高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睡眠时长 入睡时间 骨密度 骨质疏松风险 绝经后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升高(>1 400 cm/s)对脆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2011年5月至10月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贵阳市云岩区5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共3 265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脂等代谢相关指标,QUS跟骨骨密度及臂踝脉搏传导速度的测定,根据baPWV值分为baPWV正常组和baPWV升高组,并随访38个月,记录随访人群骨折发生情况,最终2 637名基线及随访资料完整的研究对象被纳入分析。结果3年脆性骨折总发生率为5.08%,其中男性人群baPWV正常组脆性骨折事件率为1.6%,baPWV升高组骨折事件率为2.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绝经后女性人群baPWV正常组脆性骨折事件率为4.4%,baPWV升高组骨折事件率为7.1%,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T值(HR 0.839,95%CI 0.741~0.952,P=0.006)及baPWV(HR 1.700,95%CI 1.046~2.763,P=0.042)与脆性骨折累计发生的危险相关。结论baPWV值>1 400 cm/s与绝经后女性脆性骨折风险独立相关,前者可能是预测脆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中老年男性患者中此类差异不明显。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脉搏波分析 血管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