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直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和癌旁部位及健康直肠黏膜群进行分析,探讨直肠黏膜群与直肠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直肠癌根治手术的94例直肠癌患者肿瘤黏膜(CM组)和癌旁黏膜(AM组),100例健康者直肠黏膜(NM组)作为研究对象。细菌培养定量检测患者和正常黏膜主要细菌,高通量测序分析3组黏膜群,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双歧杆菌等关键丰度差异。正态分布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K-W检验。结果培养显示双歧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60±0.81比5.66±0.68,t=10.312,P<0.01)、乳酸杆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58±0.59比5.44±0.71,t=13.527,P<0.01)、肠球菌在直肠癌肿瘤黏膜高于健康者(6.22±0.87比4.64±0.80,t=12.351,P<0.01)。16SrRNA扩增子焦磷酸测序显示直肠癌患者CM及AM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高于NM,qPCR结果显示NM中嗜黏液艾肯曼、消化球菌、长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丰度分别是CM的12.55倍(t=13.500,P<0.05)、4.89倍(t=10.960,P<0.05)、2.27倍(t=8.242,P<0.05)、1.97倍(t=5.230,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直肠黏膜群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局部黏膜群多样性及丰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局部黏膜群改变可能在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 标签: 肠道菌群 直肠黏膜 直肠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某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的病原分布,并对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为临床治疗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并对患者的痰液、血液、尿液等标本的病原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病原以革兰阴性为主,占59.92%;其次为革兰阳性,占34.01%。结论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仍以革兰阴性为主,且对临床上常见的一些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应定期对致病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进行监测,合理用药,规范操作,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 标签: 神经内科 院内感染 革兰阴性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地铁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出行福利。特别是一些节假日及上下班高峰期,突发性的大客流或因地铁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地铁行车晚点,给乘客带来不便,影响地铁运营公司的声誉。本文主要从常规的手段出发,探讨地铁晚点的措施。

  • 标签: 地铁 地铁运营公司 行车运行图 设备故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脂肪颗粒移植修复肢体腔隙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选择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创伤与显微骨科收治的14例腔隙性软组织缺损病例,缺损面积:1.5 cm×2.0 cm ~ 4.0 cm×6.0 cm,缺损深度:3.0~7.0 cm。彻底清创后制备自体脂肪颗粒,采用Coleman法制备脂肪颗粒,将脂肪颗粒注射到缺损周围软组织内并填充于腔隙内,表面覆盖凡士林纱布,每周打开凡士林纱布观察组织缺损部位变化,连续随访了解创面修复情况至创面愈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周随访,组织缺损部位在治疗后2周观察到大量肉芽组织生长,缺损面积缩小约(47.5±5.5)%。12例在治疗后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缩小直接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4.2±4.5) d;1例皮肤软组缺损伴骨质缺损在治疗后1周,部分移植脂肪坏死,行局部皮瓣移植术后愈合;1例术后5 d感染脂肪液化坏死,实施清创术控制感染后换药愈合。结论脂肪颗粒移植对肢体腔隙性软组织具有修复作用,能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软组织缺损重建。

  • 标签: 脂细胞 移植,自体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于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和提升施工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当前建筑工程规模持续扩大和施工环境日趋复杂,传统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法已难以适应现实需求。因此,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优化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迫切的实际意义。

  • 标签: 建筑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发展与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国内多中心脊柱转移瘤病历资料,观察其流行学特征。方法收集国内多个临床中心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的脊柱转移瘤患者,共纳入1 9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1 129例(57.14%),女847例(42.86%),总体平均发病年龄为(58.6±11.6)岁(范围:13~92岁)。对其人口特征、原发肿瘤类型、脊柱受累节段和数目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查阅病历资料获得其临床指标,包括: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状(metastatic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Tokuhashi修正评分、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the 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Karnofsky行为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及恶性肿瘤病史,最后对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干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976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男女比为1.33∶1,中位发病年龄为59.0岁,其中50~69岁为发病高峰(63.71%)。女性平均发病年龄小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53.23%)大于女性(47.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癌(730例, 36.94%)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次为未知来源肿瘤(326例,16.50%),乳腺癌(159例,8.05%),肾癌(120例,6.07%),消化道来源肿瘤(109例,5.52%)等。无论男女,肺癌均为最常见的原发肿瘤,男性其次为未知来源肿瘤,女性其次为乳腺癌。近10年来,未知来源肿瘤占比有减少趋势,乳腺癌占比有增多趋势。根据Tomita评分,快进展型肿瘤1284例(64.98%),中速进展型肿瘤211例(10.68%),慢进展型肿瘤481例(24.34%)。当患者受累椎体数<3个时,以腰椎转移(32.60%)最为常见,受累椎体数≥3个时,以跨节段转移(42.86%)最为常见。50.76%的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77.18%出现中、重度的疼痛,14.02%出现转移性脊髓压迫症状,仅有28.95%的患者有明确的原发肿瘤既往史。治疗干预方面,34.92%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5.97%进行了脊柱转移灶放疗,6.02%进行了化疗,以及1.77%进行了靶向治疗。术前Frankel分级、SINS评分及Tokuhashi修正评分是影响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重要因素。结论详细描述多中心脊柱转移瘤的流行学特征,有助于骨科医生了解脊柱转移的临床特点,对指导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流行病学研究 肿瘤转移 人群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 2型糖尿病患者中加味六味地黄汤进行相关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2016年 3月 -2019年 5月,在我院进行 2型糖尿诊治的患者 72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格列美脲片)和观察组(加味六味地黄汤),每组各 36例,观察其疗效。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 CRP水平等化验室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 2型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加味六味地黄汤进行相关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血糖调控能力,同时起到有效的抗炎作用。因此,该方法值得被临床医学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加味六味地黄汤 2型糖尿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健康影响评估(HIA)制度已经被列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但是HIA的技术体系还亟待建立和完善。本文对HIA中流行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梳理,结合国际HIA完整案例,重点介绍健康决定因素的生态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在HIA评估体系建立中的应用,并总结各种流行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环节中的应用。我国现有HIA研究中流行学方法应用单一且不足,应加强流行学方法在HIA指南和评估体系中的应用,而健康医疗大数据、移动健康技术、系统流行学和实施性研究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将有利于HIA数据收集和对健康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和监测,也将有助于推进HIA制度建立和完善,从而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和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

  • 标签: 健康影响评估 流行病学 风险评估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6例糖尿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使用西医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中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肾功能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90.9%vs72.7%,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肾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肾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肾病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效果,可以联合协同发挥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且明顯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值得日后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 肾功能 血液流变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及周边地区新生儿异常血红蛋白的发病情况及发病特征。方法对送往湖北省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的新生儿(出生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干血斑样本进行血红蛋白毛细管电泳检测,对出现异常血红蛋白条带的新生儿做进一步的基因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采集新生儿干血斑样本51 348例,电泳分析有127例出现异常条带,78例被召回进行基因检测,召回率为61.42%。其中42例被确诊为异常血红蛋白,按召回比例计算,异常血红蛋白检出率为0.13%。其中α珠蛋白链结构变异11例,变异例数出现较多的是Hb Queens(3例,27.27%)和Hb I(2例,18.18%);β珠蛋白链结构变异31例,变异例数出现较多的是Hb J-Bangkok(11例,35.48%),Hb E(8例,25.81%)和Hb New York(7例,22.58%)。共发现13种异常血红蛋白,其中Hb I位于N13/N(Bart)区,Hb J-Bangkok及Hb J-Meerut位于N12区,Hb New York及Hb Shenyang位于N11区,Hb G-Coushatta、Hb G-Taipei及Hb Port Phillip位于N5/N(D/G/K)区,Hb Queens、Hb G-Honolulu及Hb Ottawa位于N4/N(S)区,Hb Montgomery及Hb E位于N3/N(E)区。结论武汉及周边地区新生儿异常血红蛋白发病较低,且以β珠蛋白链结构变异为主。

  • 标签: 新生儿筛查 异常血红蛋白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养阴固精、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O例糖尿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自拟养阴固精、益气活血方加基础治疗,对照组(40例)基础治疗加用肾炎康复片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脂、空腹血糖、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65.0%,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各项实验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24h尿蛋白定量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自拟养阴固精、益气活血方治疗本确有明显疗效。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养阴固精 益气活血
  • 简介:【摘要】 目的 提高对肺淋巴管肌瘤以及对由其引起难治性气胸手术治疗的认识。方法 报道我院一例肺淋巴管肌瘤致双侧难治性气胸手术治疗,并对该疾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肺淋巴管肌瘤易发生难治性气胸,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讨论 育龄期妇女如发生反复的自发性气胸,胸部 CT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一圆形或卵圆形薄壁囊泡,应考虑为肺淋巴管肌瘤,保守治疗效果不佳,部分患者经手术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淋巴管 平滑肌瘤病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糖尿周围神经病变患者90例,隨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运动、饮食、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皮下注射等治疗,维持血糖水平正常,并予以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500μg肌肉注射,隔日注射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治疗4周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1.11%(32/45),观察组则分别为15例、25例、5例、88.89%(40/4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明显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西医结合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能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以及缓解门静脉高压相关的临床并发症。但是肝性脑(HE)仍是TIPS术后主要并发症。有研究表明年龄> 65岁、肝功能Child-Pugh C级患者是发生TIPS术后HE的高危人群,且早期TIPS治疗能使这部分高危患者生存获益。对60例年龄>65岁和肝功能Child-Pugh C级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行TIPS治疗,观察1年的临床结果,评价门静脉压力梯度(PSG)与HE发生率的关系,再将无HE患者的PSG与有HE患者的PSG进行对比分析,评价PSG对HE发生率的影响。

  • 标签: 肝性脑病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门静脉压力梯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负压创面治疗(NPWT)技术联合自体脂肪微粒移植治疗糖尿足部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15例Wagner分级2~3期糖尿足慢性溃疡患者,创面大小为2.0 cm×4.0 cm~6.0 cm×10.0 cm,清创后采用NPWT联合自体脂肪微粒移植治疗;3周后检测创面面积,观察创面缩小程度,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行游离植皮或继续换药处理。随访3~6个月,观察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修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在治疗3周后观察到大量肉芽组织生长,创面面积较治疗前缩小(42.5±4.5)%,10例行植皮手术后创面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1.5±1.8)d;5例创面在负压治疗后面积缩小直接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0.4±3.5)d。结论NPWT联合自体脂肪微粒移植修复糖尿足慢性创面,能有效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的愈合,适用于Wagner 2~3期糖尿创面的治疗。

  • 标签: 糖尿病足 脂肪移植 负压创面治疗 慢性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总结部分复杂先天性心脏(先心病)拟行单心室姑息而最终转换为双心室解剖纠治的外科策略。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14例原计划拟行单心室矫治的复杂先心病患儿最终转换为双心室解剖矫治,依据左、右心室发育及解剖特性分为2组:左右心室对称组(9例),均表现心内畸形复杂,但左、右心室发育对称,包括室间隔缺损远离型右心室双出口4例、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狭窄2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伴右心室双出口伴主动脉弓离断1例、右心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伴房室连接不一致1例和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1例;左、右心室不对称组(5例),均为功能性单心室,包括心脾综合征3例、心室不平衡型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2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死亡、心脏功能及再手术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右心室对称组接受双心室解剖矫治等待期(56.4±38.9)个月,术后死亡1例,早期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3例和肺部感染2例。左右心室不对称组接受双心室解剖矫治等待期(20.4±15.8)个月,不对称侧的心室舒张期末容积(33.6±2.1)ml/m2,术后无死亡,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心律失常1例和肾功能衰竭1例。两组手术时间、气管插管和ICU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4个月~3年,无院外死亡病例,左右心室对称组1例因上腔静脉与右心耳吻合口梗阻而再手术,左右心室不对称组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置入心内膜永久性起搏器,全组心功能NYHA分级均为Ⅰ-Ⅱ级。结论不论左右心室发育良好或不对称的复杂先心病在计划拟行单心室矫治术前,通过术前的综合评估均有助于发现适宜病例,根据其解剖特性采取相应的双心室转换外科策略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中远期结果仍需进一步随访。

  • 标签: 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外科治疗 双心室转换 单心室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