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我们使用Ringel大厅代数学途径为在Xi被描绘的类型B2的量组学习正规基础元素[12]。然而,我们的途径在那里简化几计算。

  • 标签: 量子群 RINGEL-HALL代数 2型 典范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50例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7例,女63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15~89岁。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腹股沟疝复发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和术后情况:350例患者中,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173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177例。173例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患者中,行平片修补术66例,行Lichtenstein修补术54例,行网塞-平片修补术30例,行Bassini修补术23例。177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行经腹腹膜前修补术134例,行全腹膜外修补术43例。350例患者中,335例术后未发生VTE,15例术后发生VTE。15例患者术后发生VTE[开放手术13例、腹腔镜手术2例(死亡1例)],其中深静脉血栓12例、肺血栓栓塞症3例(死亡1例)。(2)随访情况:350例患者中,349例术后1年获得随访。349例患者中,术后1年内腹股沟疝复发2例、术区血清肿18例。349例患者未发生术后补片相关感染和术区切口感染。14例术后发生VTE患者1年内腹股沟疝无复发。(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手术类别、术区压迫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Caprini评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χ2=13.217,9.183,4.388,8.694,Z=-4.690,-5.265,-4.281,-4.883,P<0.05)。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85,1.320,0.256,0.013,7.874,1.112,1.027,6.909,95%可信区间为1.031~1.141,1.024~1.702,0.071~0.929,0.016~0.800,1.489~41.630,1.061~1.165,1.008~1.047,3.045~15.678,P<0.05)。结论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腹股沟疝 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术后并发症 Caprini评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误诊病例。患者女,84岁,因“咽痛、咽部不适1个月”以“扁桃体周围脓肿(右)”收入院。入院前于外院给予抗感染治疗1个月,症状无改善。入院后予抗感染治疗,同时行诊断性穿刺,“脓腔”内抽出空气和血液,未抽出脓液。进一步行口咽CT、增强MR检查,考虑为恶性肿瘤,且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在局麻下行B超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入血液科进行分期后行化疗,6周期化疗结束复查未发现肿瘤残留。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包括抗凝、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1例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传统治疗方案组(抗凝或抗凝联合CDT组)、综合治疗方案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远期左股静脉近端瓣膜功能之间的差异,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综合治疗方案组患者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高于传统治疗方案组(t=9.872,P<0.001)。综合治疗方案组PTS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方案组(χ2=7.146, P=0.008)。综合治疗方案组左股静脉瓣膜功能优于传统治疗组(χ2=23.834,P<0.001)。结论抗凝基础上的包括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机械溶栓
  • 简介:摘要现如今,我国餐饮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在管理上,企业负担成本增加,高价格,工人、材料的高成本,低利润,都是餐饮连锁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大多数餐饮企业缺少有效的、完善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利用改革创新来走出困境,已成为餐饮企业当务之急的事,而整合线上线下的O2O商业模式将为餐饮业的发展带来动力。基于此,本文就从餐饮连锁企业O2O商业模式展开分析。

  • 标签: 餐饮连锁企业 O2O 商业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置空肠营养管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先天性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共收治10例,手术采用肠切除肠吻合术,术中未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共收治11例,手术方法采用系膜成形,同时术中经鼻留置空肠营养管(系膜成形组)。比较两组患儿术后首次经肛门排便时间、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系膜成形组术后首次排便时间、经口喂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2.8(1.7,3.5)d与5.0(5.0,6.0)d,P<0.05;14.0(13.0,15.3)d与19.5(18.3,20.8)d,P<0.05;30.0(29.5,56.3)d与57.5(56.3,66.3)d,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但系膜成形组肠梗阻发生率及术后再手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与75%,P=0.009;0与62.5%,P=0.007],直接胆红素最高值明显低于对照组[24.3(12.1,44.3)μmol/L与60.3(21.5,69.0)μmol/L,P<0.05]。随访12~72个月,两组患儿生长发育位于正常儿童生长发育中位数以下、-2个标准差以内。结论系膜成形联合经鼻留置空肠营养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新生儿高位空肠ⅢB型闭锁可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减少静脉营养使用、减少术后并发症,远期随访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

  • 标签: 肠闭锁 系膜成形 空肠营养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泵强化治疗糖尿病(DM)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并制订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评价护理效果。方法总结2016年9月-2017年9月该院使用胰岛泵强化治疗糖尿病45例患者的疗效影响因素,制订针对性护理措施并于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实施。比较实施前后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年龄、并发症、心理因素及联合用药等都是影响胰岛泵强化治疗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后患者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血糖控制时间同护理前比较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选择胰岛泵使用人群时,医保病人、血糖越高、对糖尿病认识越多的患者,更易于接受。对拒绝应用胰岛泵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护士可以通过健康教育、心理行为干预、增加患者对胰岛泵的认识,有助于增加患者对胰岛泵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泵 护理干预及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后血清微小RNA(miR)-335、miR-193b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6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CABG治疗,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根据患者预后情况(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入院时血清miR-335、miR-193b水平,经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入院时血清miR-335、miR-193b水平对CHD患者CABG治疗预后的关系。结果106例CHD患者经CABG治疗、随访后,有34例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占32.08%;预后不良组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6.02±0.87) mmol/L比(4.45±0.62) mmol/L、(1.87±0.40) mmol/L比(1.53±0.31) mmol/L],miR-335、miR-193b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0.55±0.29比0.81±0.27、0.46±0.25比(0.76±0.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77、4.940、4.571、5.869,P<0.05);组间其他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项Logistic回归分析后,将P值放宽至<0.1,纳入符合条件的因素,建立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TC[B=3.666,比值比(OR)=39.106,95%可信区间(CI):8.551~178.831]、TG(B=2.888,OR=17.959,95%CI:4.516~71.423)过表达可能作为CHD患者CABG治疗预后的风险因子(P<0.05),miR-335(B=-3.324,OR=0.036,95%CI:0.007~0.190)、miR-193b(B=-5.068,OR=0.006,95%CI:0.001~0.054)水平高表达可能作为CHD患者CABG治疗预后的保护因子(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miR-335、miR-193b水平预测CHD患者CABG治疗预后不良的AUC均>0.70,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以入院时血清miR-335、miR-193b的截点(cut-off)值取0.640、0.660时,可获得最佳预测价值。结论血清miR-335、miR-193b水平与CHD患者CABG治疗预后密切相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利于预测CHD患者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小核糖核酸335 微小核糖核酸193b 预后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PHILOS)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志愿者(男性,34岁,身高173 cm,体重65 kg)股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21.0、3-matic12.0、Geomagic12.0、Hypermesh 2017.0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股骨模型上切割股骨转子,植入股骨柄,分别行PHILOS(PHILOS组)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Cable组)固定。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700、1 400和2 100 N的压缩载荷和约束,研究不同内固定模型的Von Mises应力及变形分布,比较两组模型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两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均发生在假体的股骨球头上。在2 100 N载荷时,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为3.77 mm,高于Cable组模型的3.58 mm;最大应力峰值为491.54 MPa,较Cable组模型(733.61 MPa)低约49.2%。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接骨板的第4、5枚固定螺钉尾端,而Cable组模型的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骨折线下第2根钛缆上。结论在各种载荷作用下,PHILOS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均能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PHILOS固定的应力峰值远低于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可作为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假体周围骨折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跨膜蛋白超家族6成员2(Tm6sf2) E167K基因敲入小鼠模型。方法构建同时表达针对小鼠Tm6sf2基因特定位点的单链向导RNA Cas9的质粒和携带Tm6sf2 E167K片段的Donor质粒,将上述2质粒一起注射入小鼠受精卵,通过PCR检测和测序验证得到F0代阳性小鼠。统计F2代中野生(Wt)、杂合和敲入(KI)3种基因型小鼠的存活数量。选取F2代同窝Wt和KI雄性小鼠(8只/组)给予普通饮食8周,每周记录小鼠的体质量,检测两种小鼠葡萄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等指标。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基因型检测和测序结果表明Tm6sf2 E167K基因敲入小鼠模型建立成功。KI小鼠不存在胚胎纯合致死的表型。哺乳期内KI小鼠较Wt小鼠的体质量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KI小鼠的空腹血糖(9.50±0.33)mmol/L较Wt小鼠的空腹血糖(7.80±0.30)mmol/L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KI小鼠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9.20±0.51)mmol/L较Wt小鼠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7.60±0.18)mmol/L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KI小鼠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8.40±0.55)mg/g较Wt小鼠的肝脏甘油三酯含量(7.30±0.63)mg/g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种小鼠的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肝脏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KI小鼠较Wt小鼠的肝小叶中央区有更多的脂质累积。结论Tm6sf2 E167K基因敲入小鼠构建成功。Tm6sf2 E167K基因敲入可引起小鼠葡萄糖代谢的异常,促进肝脏脂肪变性的发生。

  • 标签: 脂代谢 CRISPR/Cas9 TM6SF2 E167K 基因敲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呋喃唑酮、四环的四联疗法在补救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治疗中辅助应用不同疗程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患者348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均为初次根除Hp失败的慢性胃炎患者,利用Excel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C组,A组(116例)给予14 d艾普拉唑、果胶铋、呋喃唑酮、四环方案治疗;B组(116例)在A组方案基础上同时服用14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C组(116例)在A组方案治疗第二周开始同时服用7 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根除治疗结束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比较3组的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3组按意向性治疗分析根除率分别为80.2%、84.5%和82.3%,按符合方案分析根除率分别为88.6%、90.7%和89.7%,3组两种分析方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按意向性治疗分析:χ2=0.755 P=0.685,按符合方案分析:χ2=0.271 P=0.873);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4%、6.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1,P=0.023),且B组显著低于A组(χ2 =5.570, 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C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4.362, P=0.037)。结论14 d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辅助含呋喃唑酮、四环的四联疗法补救根除Hp可以显著降低不良反应,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不能显著提高Hp根除率。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四联疗法 根除率 补救治疗 双歧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