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基于组织底物实验及实验室内部基于细胞底物实验的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联合检测方法,对既往病因不明的1例以小脑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脑炎病例进行筛查并最终确诊,总结分析其临床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20年1月9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医学部派驻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以急性头晕伴行走不稳起病,继而出现头部晃动、反复言语、计算力下降的中年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首先对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进行常规神经抗体检测。再通过该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分别孵育大鼠海马、小脑以及转染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质粒的人胚肾293细胞,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额外抗体筛查。结合文献对代谢谷氨酸受体1的生理功能及抗代谢谷氨酸受体1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结果经常规商品化试剂盒筛查,该患者神经抗体呈阴性,但基于组织底物实验显示其血清及脑脊液结合大鼠脑片均出现“神经毡”样染色,其中小脑浦肯野细胞出现了“美杜莎头”样特征染色。后续结合患者的特征头部晃动症状,通过实验室内部基于细胞底物实验明确其存在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进而诊断为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相关脑炎。1年后随访,患者经过皮质类固醇激素、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后血清抗体滴度大幅度下降伴脑脊液抗体转阴,症状虽有所缓解,但仍留有较严重小脑萎缩及共济失调。结论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抗体可导致急性脑炎。小脑共济失调及头部晃动是其特征临床表现。本病对免疫治疗反应有限,可能会遗留严重后遗症。

  • 标签: 受体,谷氨酸 自身免疫疾病 自身抗体 脑炎 小脑共济失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移植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肝移植术后确诊为ACS的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减压方式将30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减压治疗,研究组在腹腔减压基础上行DSA引导下经鼻留置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后腹内压(IAP)变化、治疗有效率和移植肝功能变化。结果30例肝移植术后ACS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53.4±11.6)岁。与治疗前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IAP[(7.13±3.87)比(22.73±2.09)mmHg]、门静脉血流速度[(34.76±10.31)比(21.45±6.47)cm/s]、胆汁引流量[(198.43±19.94)比(80.72±9.52)ml/d]、ALT[(158.92±67.56)比(278.73±99.17)U/L]和AST[(79.36±15.63)比(196.71±89.05)U/L]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IAP[(7.13±3.87)比(13.47±6.19)mmHg]、门静脉血流速度[(34.76±10.31)比(24.98±8.54)cm/s]、胆汁引流量[(198.43±19.94)比(108.73±21.30)ml/d]和TBil[(258.85±91.95)比(343.69±89.45)μmol/L]均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天IAP下降到和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第2天IAP下降到和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研究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6.7%(13/15)比46.7%(7/15),χ2=5.400,P<0.05]。结论DSA引导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肝移植术后ACS的有效率较高,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移植 腹腔间室综合征 经鼻肠梗阻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