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舒张心衰和收缩心衰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对我院心衰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心衰类型分为收缩心衰组(A组)与舒张心衰组(B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结果:A组与B组在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以及临床表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β受体阻断剂、RAS阻断剂使用率高于B组,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低于B组,P<0.05。结论:舒张心衰患者男性占比更高,年龄更大,且高尿酸症发生率也更高。而收缩心衰心功能分级大多在Ⅱ级以上,且更易发生贫血、高脂血症等疾病,因此,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用以提高临床治疗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舒张性心衰 收缩性心衰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风湿心脏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5例老年风湿心脏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所有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均给予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吸氧护理、饮食护理等,观察其护理结果。结果65例风湿心脏病患者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后好转58例,无变化5例,死亡2例,好转率为89.2%。病情好转的58例风湿心脏病患者出院后生活均可自理,活动后无气促、心悸感,心律、血压、脉搏等指标未见异常。结论对老年风湿心脏病患者行系统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护理及给氧护理可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病情好转,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极佳。

  • 标签: 老年患者 风湿性心脏病 护理
  • 简介:【摘要】摘要:目的:体会胰腺癌癌疼痛患者临床综合护理中实施个体化综合护理的影响和价值。方法:以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44例慢性胰腺癌癌疼痛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护理模式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体化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VAS评分比对照组评分低,P

  • 标签: 个体化综合护理 胰腺癌 癌性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延续护理对肿瘤患者居家口服化疗药物的依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间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接受延续护理干预,对病情进行跟踪、健康教育和指导,提供心理支持和应对策略。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口服化疗药物依从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比例和频率,按时服药的比例和正确使用药物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依从得分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提供持续并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延续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口服化疗药物的依从。这一研究结果强调了延续护理在肿瘤患者居家治疗中的重要,并为临床上进一步改进护理干预和提升患者依从提供了依据。

  • 标签: 延续护理 肿瘤患者 居家口服化疗药物 依从性 影响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综合护理在治疗老年阻塞肺病急性加重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接收的急性加重期老年慢性阻塞肺病患者7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配,36例为对照组,3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就两组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患者的满意程度及情绪、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考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更高,不良情绪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明显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老年阻塞肺病急性加重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和情绪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实践推行。

  • 标签: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 急性加重期 综合护理 临床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滤泡淋巴瘤的不良反应和护理策略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4月到2015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滤泡淋巴瘤患者共48例,分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给对照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波尼松龙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给观察组患者采用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波尼松龙+硼替佐米化疗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情况对比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达到83.33%,而对照组仅为54.1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价发现,观察组患者各个级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各项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硼替佐米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滤泡淋巴癌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疗效。

  • 标签: 硼替佐米 滤泡性淋巴瘤 不良反应 护理策略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经健康教育后对服药依从的影响。方法:采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6个月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有着明显的影响和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健康教育 糖尿病 高血压 服药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产儿出生早期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与脑损伤的关系,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1日至6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06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出生24 h外周血γδ-T、CD4+T、CD8+T、CD3+T及总淋巴细胞的比例,根据出生后连续头颅超声及纠正胎龄36~37周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脑损伤组(36例)及无脑损伤组(70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一般情况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将脑损伤组进一步按照不同脑损伤类型分为颅内出血组(8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6例)及弥散脑白质损伤组(22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间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脑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中γδ-T淋巴细胞水平[(0.09±0.12)%]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5,P=0.016),2组早产儿CD4+、CD8+等T淋巴细胞亚群无差异。脑损伤组患儿中,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组或弥散脑白质损伤组早产儿出生24 h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占比[(0.03±0.05)%、(0.07±0.09)%]低于无脑损伤组早产儿[(0.15±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90、-2.659,均P<0.05)。结论γδ-T淋巴细胞可能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有关;出生早期外周血γδ-T淋巴细胞对早产儿脑损伤,特别是脑白质软化及弥散脑白质损伤具有预测价值。

  • 标签: 脑损伤 婴儿,早产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弥散性脑白质损伤 γδ-T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发生恶性室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诊断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依据恶性室心律失常[持续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颤动(室颤)/心室扑动]的发生情况分为室心律失常组和非室心律失常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合并的基础疾病、超声心动图指标、室壁瘤部位及大小等临床特点。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恶性室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60例患者,其中有56例(12%,56/460)发生恶性室心律失常(52例持续室速,4例室颤)。室心律失常组中有9例患者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1例行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2例行导管消融术治疗,还有3例室颤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心功能(NYHA分级)、急诊溶栓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以及室壁瘤大小与恶性室心律失常相关。纳入以上参数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DD(OR=2.05,95%CI 1.00~1.11)、中重度二尖瓣反流(OR=1.07,95%CI 0.98~4.38)以及室壁瘤大小(OR=1.00,95%CI 1.00~1.01)与恶性室心律失常事件呈显著相关。结论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具有较高的恶性室心律失常发生率。LVEDD、室壁瘤的大小以及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是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室壁瘤患者发生恶性室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梗塞 室性心律失常 室壁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位复杂肛瘘患者分别予以传统切开挂线疗法与瘘管旷置术治疗,分析与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位复杂肛瘘患者,据临床数据统计有40例,诊治时间在2017年2月~2017年9月期间,按照电脑随机编号的形式分为2个小组,标记为研究组的实施瘘管旷置术,标记为对照组的实施传统切开挂线疗法,对组间临床效果与治疗后复发率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在临床效果方面,研究组相对更优;在治疗后复发率方面,研究组更低;并且观察数据对比项目都有差异性意义,P<0.05。结论治疗高位复杂肛瘘的方式以瘘管旷置术的效果更为突出。

  • 标签: 传统切开挂线疗法 瘘管旷置术 高位复杂性肛瘘 疗效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及术后延续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8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起,2023年2月止。根据护理措施分组,甲组和乙组各44例。甲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及术后延续护理干预,乙组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出院后开展随访观察效果,记录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等,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生活质量评分、心理健康评分对预后进行评定。结果:甲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均短于乙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甲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乙组(P<0.05)。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心理健康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甲组生活质量评分、心理健康评分均优于乙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及术后延续护理的应用效果显著,可缩短患者预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确保其预后,建议推广。

  • 标签: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临床护理路径 延续性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拟建立低可能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SCAD)患者的碲锌镉(CZT) SPECT负荷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的左心室功能参数正常参考值。方法回顾收集2022年3月至2022年8月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行CZT SPECT运动负荷或药物负荷G-MPI的疑诊SCAD患者348例[男146例、女202例,年龄(58±10)岁]。定量门控SPECT(QGS)分析获得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DV和ESV分别经体表面积(BSA)校正后获得EDV指数(EDVI)和ESV指数(ESVI)。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EDV、ESV、EDVI、ESVI和LVEF的因素。结果共314例低可能SCAD患者[男128例、女186例,年龄(58±10)岁]和34例正常对照(NC)者[男18例、女16例,年龄(55±10)岁], 2组不同性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左心室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值:-1.74~-0.02,t值:-1.16~1.17,均P>0.05)。以95% CI为低可能SCAD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参数界值,女性和男性的EDV、ESV、EDVI、ESVI上限分别为84和111 ml、30和44 ml、47和54 ml/m2、17和21 ml/m2,LVEF的下限分别为58%和55%。低可能SCAD患者女性的EDV[(58±13)和(77±17) ml]、ESV[(16±7)和(26±9) ml]均小于男性(t值:10.65、10.35,均P<0.001),而LVEF高于男性[(72±7)%和(67±6)%;t=-6.23,P<0.001]。性别相同的不同年龄组间左心室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0.12~2.19,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和体质量是左心室EDV、ESV和LVEF的影响因素(β值:-0.380~0.358,均P<0.05) 。结论建立了CZT SPECT低可能SCAD患者负荷G-MPI的左心室功能参数正常参考值。左心室EDV、ESV和LVEF存在性别差异,女性EDV、ESV小于男性,而LVEF高于男性。在临床实践中要考虑性别对左心室功能参数的影响。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灌注显像 心室功能,左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参考值
  • 简介:摘要目的从细胞能量代谢的角度评价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与脑葡萄糖代谢水平之间的关系,探索心功能受损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功能区。方法入选于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CT(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18F-脱氧葡萄糖(FDG)门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CT(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和脑葡萄糖代谢显像(于3 d内完成所有检查)的IHD患者110例。采用QGS软件分析门控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和门控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数据,获取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参数(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17段-5分法判断心肌存活和心肌梗死,并计算心肌存活范围及心肌梗死范围。根据心肌存活范围将患者分为存活心肌<10%组(44例)、存活心肌10%~<20%组(36例)和存活心肌≥20%组(30例)。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心肌存活范围及心肌梗死范围等影像参数与脑葡萄糖代谢水平之间的相关。采用脑代谢定量分析软件SPM评估全脑葡萄糖代谢标准摄取值的平均值(SUVmean)与小脑葡萄糖代谢SUVmean,并计算靶本比值全脑/小脑(TBR全脑/小脑),即全脑葡萄糖代谢SUVmean与小脑葡萄糖代谢SUVmean的比值。采用SPM软件评估3组之间不同脑功能区脑葡萄糖代谢水平的差异。结果男性101例,年龄(57±10)岁。TBR全脑/小脑与存活心肌范围、梗死心肌范围、门控SPECT/CT及门控PET/CT测得的LVEF有相关(r值分别为0.280、-0.329、0.188、0.215,P均<0.05)。存活心肌<10%组患者的TBR全脑/小脑为(1.25±0.97),明显低于存活心肌10%~<20%组的1.32±0.17(P<0.05)和存活心肌≥20%组的1.34±0.16(P<0.05)。SPM分析发现,与存活心肌≥20%组比较,存活心肌<10%组患者的楔前叶、额叶、中央后回、顶叶、颞叶等脑功能区的脑葡萄糖代谢水平明显减低。结论IHD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受损与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存在相关。心肌存活量少的IHD患者,全脑葡萄糖代谢水平减低,且主要集中在与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功能区。

  • 标签: 缺血性心脏病 脑葡萄糖代谢 存活心肌 分子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