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顶枕叶离断术治疗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性纳入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颞顶枕叶离断术治疗的16例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回顾性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Ⅰ级为无发作,Ⅱ~Ⅳ级为复发)。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行颞顶枕离断术。术后3例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对侧偏盲,1例出现一过性Gerstmann综合征,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和脑积水。1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6.3±2.4)个月(20~60个月)。围手术期癫痫控制均良好;术后3个月首次随访癫痫无发作者14例,复发2例;末次随访癫痫无发作者12例,复发4例,其中Engel分级Ⅱ级者2例,Ⅲ级者2例。术后发生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3例患者,随访期间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出现一过性Gerstmann综合征者3个月后基本恢复。结论颞顶枕叶离断术是治疗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治疗结果 后头部癫痫 药物难治性 颞顶枕叶离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颞顶枕叶离断术治疗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性纳入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采用颞顶枕叶离断术治疗的16例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回顾性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预后(Ⅰ级为无发作,Ⅱ~Ⅳ级为复发)。结果16例患者均成功行颞顶枕离断术。术后3例出现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对侧偏盲,1例出现一过性Gerstmann综合征,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和脑积水。16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26.3±2.4)个月(20~60个月)。围手术期癫痫控制均良好;术后3个月首次随访癫痫无发作者14例,复发2例;末次随访癫痫无发作者12例,复发4例,其中Engel分级Ⅱ级者2例,Ⅲ级者2例。术后发生对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3例患者,随访期间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出现一过性Gerstmann综合征者3个月后基本恢复。结论颞顶枕叶离断术是治疗后头部药物难治性癫痫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治疗结果 后头部癫痫 药物难治性 颞顶枕叶离断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与外侧入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按照数字表法对其平均分组,分别为研究组35例并对其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以及参照组35例并对其采用外侧入路,观察对两组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髋关节功能,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 ;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疼痛评分,研究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可以有效改善其髋关节功能,并大幅降低其术后疼痛,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超级囊经皮辅助全髋关节入路 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入组对象总计100例,均为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常规药物保守治疗的48例纳入对照组,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患者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选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关节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优势明显值得推荐。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入组对象总计100例,均为我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分组。常规药物保守治疗的48例纳入对照组,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差异。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患者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选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理想,可显著改善关节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优势明显值得推荐。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保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接受调强放疗治疗的84例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放射剂量为1.8~2.0 Gy/次,1次/d,5次/周,连续治疗6~7周为一放疗周期。所有患者均于放疗1个周期后至少接受为期1个月的随访,依据随访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晚期食管癌患者调强放疗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调强放疗治疗后1个月,84例患者中治疗有效59例(纳入有效组),治疗无效25例(纳入无效组)。无效组卡氏(KPS)评分、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水平、环氧合酶2(COX-2)表达水平、大体肿瘤体积(GTV)及T分期与有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F-1α高表达、COX-2高表达及GTV大可能是晚期食管癌调强放疗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OR>1,P<0.05),KPS评分高为晚期调强放疗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晚期食管癌患者采用调强放疗治疗后仍存在治疗无效情况,可能危险因素为HIF-1α高表达、COX-2高表达、GTV大,治疗效果的保护因素为KPS评分高。

  • 标签: 食管癌 放疗 环氧合酶2 缺氧诱导因子1α 功能状态 大体肿瘤体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疗前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放疗近期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的152例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而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及Youden指数确定PNI的最佳临界值。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食管鳞癌放疗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PNI最佳临界值为48.9,曲线下面积0.717,敏感度为89.1%,特异度为72.6%。PNI与ESCC患者的病灶长度、T分期、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长度、临床分期、PNI与ESCC患者的预后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NI为影响ESC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NI是一种无创、经济及便捷的全身炎性反应指标,在食管鳞癌患者放疗疗效预测及预后判断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预后营养指数 食管鳞癌 放射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从辨证论治,基础方治疗,叙述了近年来肝硬化腹水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情况,指出中西医结合疗法具有增加疗效、缩短病程、症状改善快速作用持久等优势,值得应用。

  • 标签: 肝硬化 腹水 中西医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MRgLITT治疗的1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内肿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海马硬化4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3例、灰质异位症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和双侧枕叶软化(行胼胝体切开术)1例。患者术前均经多学科评估。术后评价指标包括消融体积比率、消融有效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癫痫无发作率、癫痫发作降低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15例患者的MRgLITT治疗均顺利完成。计划消融体积为785.4~10 716.0 mm3,实际消融体积为851.4~14 717.8 mm3,消融体积比率为91.2%~98.1%,消融有效率为100%,消融时间为136~6 345 s。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轻度出血,后期恢复良好。15例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为3~6 d。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8例无癫痫发作,3例癫痫发作减少>50%,3例癫痫发作减少<50%,1例癫痫发作无变化。结论临床应用MRgLITT应严格筛选适应证,术中通过结合立体定向、实时温度监测等技术,以及合理规划光纤路径和毁损范围,可安全、有效地毁损致痫灶。

  • 标签: 癫痫 磁共振成像 激光间质热疗 实时温度监测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MRgLITT治疗的1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内肿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海马硬化4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3例、灰质异位症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和双侧枕叶软化(行胼胝体切开术)1例。患者术前均经多学科评估。术后评价指标包括消融体积比率、消融有效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癫痫无发作率、癫痫发作降低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15例患者的MRgLITT治疗均顺利完成。计划消融体积为785.4~10 716.0 mm3,实际消融体积为851.4~14 717.8 mm3,消融体积比率为91.2%~98.1%,消融有效率为100%,消融时间为136~6 345 s。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轻度出血,后期恢复良好。15例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为3~6 d。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8例无癫痫发作,3例癫痫发作减少>50%,3例癫痫发作减少<50%,1例癫痫发作无变化。结论临床应用MRgLITT应严格筛选适应证,术中通过结合立体定向、实时温度监测等技术,以及合理规划光纤路径和毁损范围,可安全、有效地毁损致痫灶。

  • 标签: 癫痫 磁共振成像 激光间质热疗 实时温度监测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侧未定带脑深部电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深部脑刺激法 尾侧未定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尾侧未定带脑深部电刺激术(cZI-DBS)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应用cZI-DBS治疗的10例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包括4例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和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和Fahn-Tolosa-Marin震颤评定量表(FTMTRS)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进行评估,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运动症状评分,并统计运动症状的改善率;术后行头颅CT检查判断电极的位置及排除脑梗死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4例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前、后的UPDRS-Ⅲ、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1.9±11.8)%、(66.9±9.0)%、(61.2±16.2)%和(57.2±14.4)%。6例特发性震颤患者手术前、后的FTMTRS、静止性震颤、运动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术后改善率分别为(64.8±23.1)%、(77.9±10.2)%、(62.4±26.2)%和(70.4±13.4)%。10例患者中,3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肢体麻木,1例出现头痛,于1周之内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构音障碍、出血、梗死和平衡障碍等严重并发症。10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开机时的CT检查显示,所有患者的电极位置未见明显偏移。结论初步观察发现,cZI-DBS可以改善以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并发症较少,其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深部脑刺激法 尾侧未定带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磁共振诊断交叉韧带损伤的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30例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0.3T强磁共振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从而对磁共振诊断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价值。结果前交叉韧带完全撕裂17例,低场强磁共振证实17例,占100.%;前交叉韧带部分撕裂13例,低场强磁共振证实12例,占92.31%;漏诊/误诊0例,低场强磁共振证实1例,占3.33%,与金标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诊断前交叉韧带撕裂准确率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低场强磁共振 影像学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2015年4月17日至2017年4月20日我院10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100例患儿分为联合组(50例,应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单纯组(50例,应用干扰素治疗)。研究对比联合组和单纯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患儿总有效率(96.00%)相比单纯组(80.00%)明显更高,P<0.05;联合组患儿疱疹消失时间(2.04±0.13)d、退热时间(2.19±0.20)d、口腔溃疡愈合时间(2.09±0.15)d相比单纯组明显更短,P<0.05。结论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干扰素联合炎琥宁的疗效更佳。

  • 标签: 干扰素 炎琥宁 小儿手足口病
  • 作者: 张峰 王峰 王宁 韩春雷 范世莹 李鹏 徐丽峰 张建国 孟凡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石家庄 050031;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70,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银川 750004,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70,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石家庄 050031,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10007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的电极激活触点位置与STN-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49例)、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例)和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5例)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内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评分。明确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MNI)标准空间中STN-DBS激活触点的位置以及激活组织体积(VTA),分析其与PD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率(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57例患者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药物关期)为(55.4±18.9)%(P<0.001),PDQ-39评分的改善率为(47.4±23.2)%(P<0.01),LEDD的下降比率为(40.1±24.3)%(P<0.01)。术后6个月PDQ-39评分的改善率和LEDD的下降比率与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药物关期)均呈正相关(PDQ-39评分:r=0.461,P<0.001;LEDD:r=0.354,P=0.007);UPDRS-Ⅲ评分的改善率(药物关期)与MNI标准空间中激活触点的Z轴坐标值均呈正相关(左侧:r=0.349,P=0.008;右侧:r=0.369,P=0.005)。MNI空间中,57例患者电极激活触点在双侧STN运动区、联络区及边缘区的VTA与术后6个月UPDRS-Ⅲ评分改善率(药物关期)之间均无相关性(均P>0.05)。术后6个月,运动症状改善率<25%组、25%~50%组、>50%组在MNI空间中,双侧Z轴坐标值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侧:P=0.030;右侧:P=0.024);而3组在MNI空间中电极激活触点的VTA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TN-DBS可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其生命质量。DBS激活触点越靠近STN背外侧感觉运动区,则DBS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效果越好。

  • 标签: 帕金森病 深部脑刺激法 丘脑底核 运动症状 激活触点
  • 作者: 赵丹 吕晓鸣 陈鹏 石妍 黄明伟 郑磊 赵卫红 马晓莉 张建国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20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福州 350005,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血液内科,北京 10003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对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PMRMS)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采用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的33例PMRMS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3例患儿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1~12岁,中位年龄4岁。胚胎型17例,腺泡型9例,多形型7例。原发PMRMS 26例,复发PMRMS 7例。颞下-乳突区15例,鼻腭-鼻旁区6例,咽旁-颌下区12例。美国儿童横纹肌肉瘤(RMS)协作组分期为Ⅲ期28例,Ⅳ期5例;中危组28例,高危组5例。中位随访时间52个月。33例儿童PMRMS的1、3和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7.9%、58.6%和49.9%,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8%、60.5%和47.5%。咽旁-颌下区患儿的5年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7%和100%,鼻腭-鼻旁区患儿的5年局部控制率和5年生存率均为83.3%,颞下-乳突区患儿的3年局部控制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17.5%和21.4%。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于颞下-乳突区是影响PMRMS患儿5年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HR=38.40,95%CI:4.87~302.52,P=0.001)。粒子植入后3个月内,全组患儿的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8%(28/33)。21例(63.6%)患儿出现1级急性放疗反应,7例(21.2%)患儿出现2级急性放疗反应。无3级及以上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粒子植入3个月后,急性放疗不良反应均有明显缓解,无皮肤溃疡、唾液腺纤维化等3级及以上远期放疗不良反应发生,无严重颅颌面畸形发生。结论125I粒子近距离放疗联合化疗治疗儿童脑膜旁横纹肌肉瘤临床疗效肯定,肿瘤位于咽旁及鼻腭区的预后优于颞下-乳突区。

  • 标签: 横纹肌肉瘤 近距离放疗 脑膜旁 儿童 预后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天坛医院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按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的危重症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56.9±11.1)岁(范围:29~77岁)。入院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40分(范围:20~60分);浅昏迷3例,嗜睡3例,清醒12例;脑中线平均偏移0.7 cm(范围:0~1.8 cm)。患者入院后均按快速活检、快速病理学诊断和快速抢救性化疗的方案进行救治。收集患者救治情况、化疗后临床和影像学缓解率、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完成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入院至活检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5 d),活检至常规病理学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1~4 d),常规病理学诊断至化疗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4 d)。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双打击淋巴瘤。化疗后临床好转17例,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不全),抢救成功率为17/18;影像学疗效评估,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例。出院时,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60分(范围:30~80分)。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血常规和肝功能异常。结论应用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治疗PCNSL快速有效,值得进一步推行与改进。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非霍奇金 急危重症 急救方案 影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8(AQP8)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35例人脑胶质瘤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AQP8的表达,再通过短发卡RNA(shRNA)技术下调AQP8基因,通过细胞增殖测定和Transwell侵袭/转移实验研究其对人脑胶质瘤U373和T98G细胞增殖和侵袭/迁移的影响。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结果AQP8的表达水平在胶质瘤中高于正常脑组织(1.52±0.36,t=7.96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调AQP8后,在U373和T98G细胞的72 h相对增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68±0.27,0.64±0.30,t=11.043、1.1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这两种细胞中细胞周期蛋白CCNB1(0.88±0.17,0.64±0.15,t=6.263,P<0.01),CCNB2(0.18±0.05,0.11±0.06,t=5.302,P<0.01),CDK1(0.68±0.14,0.41±0.12,t=8.663,P<0.01),KIF4A(0.47±0.19,0.19±0.06,t=8.314,P<0.01)和FEN1(0.31±0.06,0.26±0.05,t=3.787,P<0.01)的表达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干预组U373和T98G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显著下降。结论下调AQP8可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降低其侵袭和迁移能力。

  • 标签: 水通道蛋白8 胶质瘤 增殖 侵袭 细胞周期